35岁,我被数字化转型搞“卷”疯了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文|读者:月亮粟
1
我享受这种被人仰视的感觉,但其中的压力也只有自己知道。作为差错检查的第一环,我查出的所有问题都会被上级行的检查当作“分母”。支行的上面还有市行、省行,甚至总行,但凡被上级行再查出同期同类的问题,都会被计入“分子”,而这个比值就是层层监管人员最害怕的“漏检率”。银行业务关系着大大小小客户的直接资产,分毫不差是基本标准,对监管工作的要求近乎苛刻。
《最食人间烟火色》剧照
与此同时,网点业务涉及方方面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应的制度有几百个,单是基础操作的书籍就有几十万字那么厚,对检查人员的业务积累着实是个大考验。
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本以为跟银行对口。来了才知道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在基层实践中完全用不上,远不如一位银行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我新入职被分配到一个小分理处,作为那里的第一位对口专业大学生,领导对我寄予“厚望”。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名声”,我偷偷自学点钞、数字键盘、系统操作等基本技能,又考了会计、保险、基金、理财等专业证书,用三年的时间迅速成了临柜业务的行家里手。
在我刚觉得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又被领导“重用”了。我告别了临柜三年的实践期,“提拔”为支行机关人员,成为当年行里最年轻的监管员。
我在监管岗上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里,桌上几十万字的业务书籍已经卷了边,年年下发的检查手册已烂熟于心,他们都叫我“移动着的《案例手册》”。随着业务知识的积淀,我额前的发际线也愈发地退后,三十出头已经有了中年人的沧桑,每次“下基层”都给新来的小柜员一种领导来视察的错觉。
《最食人间烟火色》剧照
如此“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上级领导都会重视我。月末季初,需要“照顾”“讲情面”的电话和短信不少,开头就会写清楚业务编号、时间、柜员号,请求“抹掉”差错扣分。当然这个扣分是否能抹掉,我心里有把自己的秤。既不能影响自己的“漏检率”,又不能显得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制度与人情之间的周旋,也是每一层监管人员的特殊技能。
2018年,在我马上满35岁的那一年,单位数字化转型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基层。
在此之前,越来越多的新系统陆续上线。在我看来,这些数字化产品不仅没有减轻基层人员的劳动量,反而徒增了学不完的系统手册,记不住的用户密码,搞不完的优化调研。
随着系统创新到来的,还有组织架构和劳动组合的变革创新。管理层认为既然科技提高了效率,必然要节省人力,哪些劳动被系统替代了,那些人力就要被精简下岗。
果然,支行的监管岗本是按照网点数、业务量包片分配的,人工业务量下来了,网点客户群被优化了,包片监管人员自然也要变。我手里的五个网点,减少了三个半的业务量。日常工作已经游刃有余的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也必须要转型了。
《派遣员的品格》剧照
2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被借调到省分行,协助开发新的监管系统。我以为,支行要把我排挤走了。
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业务监控系统,功能大同小异。现场监管人员对系统筛查的问题往往嗤之以鼻,觉得大概率不是问题,我也不例外,根本瞧不上省行所谓的系统研发。
系统开发成立了临时小组,租用了一间会议室,由一名省行正式员工带队,市、支行、网点三级抽调了5名业务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组在这间没有窗户的会议室里,开启了886的工作模式。在基层看来天天搞搞制度、搞搞扣分就可以当抓手的管理行,原来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个样子。
项目组的小组长叫李鑫,是一位国外名校毕业直留省行的高材生,我觉得这样的孩子眼高手低,理论脱离实际。虽然面上对他很客气,心里却充满了瞧不起。但工作起来发现,李鑫有着丰富的金融知识素养,使他在网点跟班学习的一年里迅速摸清了基本业务的脉络,同时具备成熟的职场素质,对老员工很尊重。他的工作安排和衔接沟通也很高效,在他的带领下,每天的工作都推进得干脆利落。
我开始觉得,这样的职场环境下,管理层的视野,确实与基层不同。
《少年派2》剧照
打破我认知的,还有管理行的工作内容。一个系统的建立,从立项到一点点地写需求书搭框架,转化成程序语言,再到一条条命令的测试,数据、功能的验证,最后一遍遍地打磨修改,制作成使用层可以看懂的操作手册,才走过了上线测试的第一步。而每一个功能每一个模块的真正投产应用,都需要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迈,是一个繁琐且庞大的工程,需要管理层、使用层和技术人员之间的磨合协作才能完成。
我们项目组,就是要承担这三层人员之间的粘合剂。我的具体工作,是参与系统最核心的新功能搭建——制作风险模型。
这让我这个中年职场人再次遇到了难题——写代码。我当年的金融专业,是文理兼收。学生生涯里,文科一直是我的强项,理工科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我的计算机水平不过是大学生计算机联考的二级,更不用说具体的写代码编程序了。数据建模,我有点发懵。而且我深知自己已不是当年那个一年啃下全部业务,三年拿下一把证书的小伙子了,锐气早已被岁月打磨掉。
而同期来的其他几个同事,私下打听后发现都有信息管理、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我更慌了,开始揣摩自己被调来的真正原因。
从初入省行的不屑,到后来被“重用”的压力,再到现在的危机感,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我,却在一周的时间里,心情像坐了过山车。下班后,我决定去书店买书,靠着从谈话间听来的词,我在书架上翻找着Python语言类的书籍。我不好意思去问身边的小同事这个词如何拼写,费了不少功夫才查询到。
回到会议室的我从打印机抽出一张A3白纸,悄悄给新书包了个皮。这不是为了爱惜,而是一种遮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偷偷学习已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仿佛是中年人在年轻人面前的自卑。
《俗女养成记》剧照
一个个人在异乡的晚上,我拒绝了小同事们逛街打牌的邀请,留着会议室头顶的LED灯,啃着这本厚厚的编程课本。就像当年新入职时的每个晚上,那个安静的营业厅防弹玻璃内,有一盏白炽灯一直亮着,下面有位独自翻看业务教程的新人。
3
一本厚厚的Python教程被我看卷了边,虽然自己仍然写不出几行代码,但是已经可以熟悉地打开测试环境,读懂技术人员写进去的大部分脚本。最重要的是,我仿佛重新捡起了在网点时的自信。
万变不离其宗,银行核心的还是业务,科技转型只是顺应新时代的一种呈现形式的转变。我开始对数字化转型有了自己的见解。
李鑫给我配了一名从网点选来的小伙子做助手,信息管理专业,懂编程,会写脚本,缺点是刚刚做业务不到一年,实践经验少,几乎没有风险识别能力。小伙子好像是我的副手,他缺少的,我刚好有满满一碗。
我带着副手从临柜最高频的交易开始捋,逐个筛查风险点。一周下来,业务数据捋了千万条,风险点却没发现几个。我立马发现路子不对,调出自己电脑里的“宝典”,十几年的检查台账。这些台账里,按照业务种类、检查方向、风险等级、是否整改做着详细的分类,轻松一筛就可以看到哪些是高危、高频出差错的,哪些是屡查屡犯却屡禁不止的。
我感觉这次找对了路子,测试跑出第一组风险数据的那晚,记忆犹新。我亲眼看着自己一页页杂乱的检查台账变成了规整的数字,用干净的分隔符分开,在白色的页面上看着格外地整齐和美丽。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团队的车子开上了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出23个风险模型。当然我心里很清楚,这些模型还只是简单的筛查思路,是否能真正被称为模型,还需要拿去验证有效性和准确率。
《好事成双》剧照
李鑫得到了领导的允许,让我筛选出几个地市做数据验证。我选取了几个网点的数据,跑出来最新的结果,加密下发给了指定人员。一周后,核查结果没收到几个,各路电话却接到了不少。
以前支行的领导直接打手机,“小孙,这些是省行最新的检查吗?认定问题的是不是要纳入考核?”陌生的监管员大姐打来项目组,“你们这是发的啥?我包片网点里为什么这么多条?其他网点为什么没有?”同期入职的兄弟发来信息,“收到省行下发的检查数据,我们网点有7条。我刚接任该网点主任,领导要求我们上级行检查零差错,一旦认定问题直接影响我工资。还请老弟多关照。”
没想到一个数据验证,会有这么多人情麻烦。终于等来了第一次验证结果,那些被填报得乱七八糟的表格经过几番整理,汇总起来问题准确率却不足百分之十。我被实实在在地浇了一盆冷水,李鑫却在旁边说,“结果不错,不是零就说明有效果。”
后面的参数调优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已经不是坐在会议室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我带着团队直插网点,对着偏离数据逐个业务地细抠,甚至坐在柜员身旁逐个行为记录。
《好事成双》剧照
4
时至今日,我的项目组已经运行第五个年头了,我也在省行“平稳”度过了自己的35岁。这个职业尴尬年龄,我现在觉得反而“刚刚好”。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逐渐忘记了刚来时对“下岗”的担忧,实打实把自己从基层监管骨干,转型成了技术骨干。而我掌握的“技术”,恰恰是凌驾于传统技能、数据建模和人情世故之上的一种特殊技能,我也成了难以被简单复制的不可替代品。
但是我明白,我们团队的建模工作才刚开了一个头。数据的有效性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库,而数据库的丰富必然伴随着敏感数据的泄露风险;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越来越火,但隐私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技术的创新不是一件可以无限突破的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人伦壁垒,这种博弈终究会是数字化转型的瓶颈,使关注点最终回归到“人”的原点上去。
纪录片《算法:如何主导人类世界》剧照
转型伴随的不应是淘汰,而是新思路的更迭。人类社会真正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和不断积累的社会经验,而这些东西才是最宝贵、最难以被代码替代和被AI模仿的。人的行为是复杂和多变的,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来呈现,也不可能简单地用模型来模拟和预测。真正难以权衡的,是制度执行和模型之间,数据考核和人情之间的灰色地带。而这些灰色地带,恰恰需要科技和人类的完美搭档。
所谓的“被淘汰”,往往都是连试都没试就被自己打倒了而主动放弃。马上40岁的我觉得,仿佛又一次站在了初出校门的十字路口,前面还有很宽的路等着我去走。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剧照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