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35岁,我被数字化转型搞“卷”疯了

35岁,我被数字化转型搞“卷”疯了

公众号新闻

本文系读者投稿,来稿请投至:

zhuangao2@lifeweek.com.cn

|读者:月亮粟



35岁,一直是职场的尴尬期。ChatGPT的出圈,又让很多职场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多瓶颈期的中年职场人陷入了一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末世悲观情绪里。经历了几波数字化改革的金融“平民”们,这种焦虑似乎来得更早一些。数字化究竟应该造福于人类?还是逐步替代人类?两者之间的边界究竟在哪里?我们这群中年金融打工人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答案。



1


我曾经是一家国有银行一级支行的监管员,在35岁的职业尴尬期遇到了单位数字化转型,差点“下岗”。
支行是网点业务检查的重要一环,是基层风险把控的第一道门槛。当年的我有着特殊的身份和地位。我手里有五个网点,每周都要进入营业厅进行业务检查,银行紧闭的双层联动门是不能随便对外人打开的,严格杜绝“熟人文化”。但网点柜员和主管都必须高看我一眼,看到我的证件就要马上开门,因为我随手记到“底稿”上的一条记录,就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月度考核工资。

我享受这种被人仰视的感觉,但其中的压力也只有自己知道。作为差错检查的第一环,我查出的所有问题都会被上级行的检查当作“分母”。支行的上面还有市行、省行,甚至总行,但凡被上级行再查出同期同类的问题,都会被计入“分子”,而这个比值就是层层监管人员最害怕的“漏检率”。银行业务关系着大大小小客户的直接资产,分毫不差是基本标准,对监管工作的要求近乎苛刻。

《最食人间烟火色》剧照

与此同时,网点业务涉及方方面面,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对应的制度有几百个,单是基础操作的书籍就有几十万字那么厚,对检查人员的业务积累着实是个大考验。

我大学学的是金融专业,本以为跟银行对口。来了才知道自己学的理论知识在基层实践中完全用不上,远不如一位银行学校毕业的中专生。我新入职被分配到一个小分理处,作为那里的第一位对口专业大学生,领导对我寄予“厚望”。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名声”,我偷偷自学点钞、数字键盘、系统操作等基本技能,又考了会计、保险、基金、理财等专业证书,用三年的时间迅速成了临柜业务的行家里手。

在我刚觉得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又被领导“重用”了。我告别了临柜三年的实践期,“提拔”为支行机关人员,成为当年行里最年轻的监管员。

我在监管岗上一干就是十年。这十年里,桌上几十万字的业务书籍已经卷了边,年年下发的检查手册已烂熟于心,他们都叫我“移动着的《案例手册》”。随着业务知识的积淀,我额前的发际线也愈发地退后,三十出头已经有了中年人的沧桑,每次“下基层”都给新来的小柜员一种领导来视察的错觉。

《最食人间烟火色》剧照

如此“重要”的工作,无论是普通员工还是上级领导都会重视我。月末季初,需要“照顾”“讲情面”的电话和短信不少,开头就会写清楚业务编号、时间、柜员号,请求“抹掉”差错扣分。当然这个扣分是否能抹掉,我心里有把自己的秤。既不能影响自己的“漏检率”,又不能显得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制度与人情之间的周旋,也是每一层监管人员的特殊技能。

2018年,在我马上满35岁的那一年,单位数字化转型的春风终于吹到了基层。

在此之前,越来越多的新系统陆续上线。在我看来,这些数字化产品不仅没有减轻基层人员的劳动量,反而徒增了学不完的系统手册,记不住的用户密码,搞不完的优化调研。

随着系统创新到来的,还有组织架构和劳动组合的变革创新。管理层认为既然科技提高了效率,必然要节省人力,哪些劳动被系统替代了,那些人力就要被精简下岗。

果然,支行的监管岗本是按照网点数、业务量包片分配的,人工业务量下来了,网点客户群被优化了,包片监管人员自然也要变。我手里的五个网点,减少了三个半的业务量。日常工作已经游刃有余的我,第一次感到自己也必须要转型了。

《派遣员的品格》剧照

2


在这个节骨眼上,我被借调到省分行,协助开发新的监管系统。我以为,支行要把我排挤走了。

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业务监控系统,功能大同小异。现场监管人员对系统筛查的问题往往嗤之以鼻,觉得大概率不是问题,我也不例外,根本瞧不上省行所谓的系统研发。

系统开发成立了临时小组,租用了一间会议室,由一名省行正式员工带队,市、支行、网点三级抽调了5名业务人员共同参与。项目组在这间没有窗户的会议室里,开启了886的工作模式。在基层看来天天搞搞制度、搞搞扣分就可以当抓手的管理行,原来并不是大家以为的那个样子。

项目组的小组长叫李鑫,是一位国外名校毕业直留省行的高材生,我觉得这样的孩子眼高手低,理论脱离实际。虽然面上对他很客气,心里却充满了瞧不起。但工作起来发现,李鑫有着丰富的金融知识素养,使他在网点跟班学习的一年里迅速摸清了基本业务的脉络,同时具备成熟的职场素质,对老员工很尊重。他的工作安排和衔接沟通也很高效,在他的带领下,每天的工作都推进得干脆利落。

我开始觉得,这样的职场环境下,管理层的视野,确实与基层不同。

《少年派2》剧照

打破我认知的,还有管理行的工作内容。一个系统的建立,从立项到一点点地写需求书搭框架,转化成程序语言,再到一条条命令的测试,数据、功能的验证,最后一遍遍地打磨修改,制作成使用层可以看懂的操作手册,才走过了上线测试的第一步。而每一个功能每一个模块的真正投产应用,都需要这样一小步一小步的迈,是一个繁琐且庞大的工程,需要管理层、使用层和技术人员之间的磨合协作才能完成。

我们项目组,就是要承担这三层人员之间的粘合剂。我的具体工作,是参与系统最核心的新功能搭建——制作风险模型。

这让我这个中年职场人再次遇到了难题——写代码。我当年的金融专业,是文理兼收。学生生涯里,文科一直是我的强项,理工科内容几乎没有涉及,我的计算机水平不过是大学生计算机联考的二级,更不用说具体的写代码编程序了。数据建模,我有点发懵。而且我深知自己已不是当年那个一年啃下全部业务,三年拿下一把证书的小伙子了,锐气早已被岁月打磨掉。

而同期来的其他几个同事,私下打听后发现都有信息管理、计算机相关专业背景。我更慌了,开始揣摩自己被调来的真正原因。

从初入省行的不屑,到后来被“重用”的压力,再到现在的危机感,在职场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我,却在一周的时间里,心情像坐了过山车。下班后,我决定去书店买书,靠着从谈话间听来的词,我在书架上翻找着Python语言类的书籍。我不好意思去问身边的小同事这个词如何拼写,费了不少功夫才查询到。

回到会议室的我从打印机抽出一张A3白纸,悄悄给新书包了个皮。这不是为了爱惜,而是一种遮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偷偷学习已不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仿佛是中年人在年轻人面前的自卑。

《俗女养成记》剧照

一个个人在异乡的晚上,我拒绝了小同事们逛街打牌的邀请,留着会议室头顶的LED灯,啃着这本厚厚的编程课本。就像当年新入职时的每个晚上,那个安静的营业厅防弹玻璃内,有一盏白炽灯一直亮着,下面有位独自翻看业务教程的新人。

3


一本厚厚的Python教程被我看卷了边,虽然自己仍然写不出几行代码,但是已经可以熟悉地打开测试环境,读懂技术人员写进去的大部分脚本。最重要的是,我仿佛重新捡起了在网点时的自信。

万变不离其宗,银行核心的还是业务,科技转型只是顺应新时代的一种呈现形式的转变。我开始对数字化转型有了自己的见解。

李鑫给我配了一名从网点选来的小伙子做助手,信息管理专业,懂编程,会写脚本,缺点是刚刚做业务不到一年,实践经验少,几乎没有风险识别能力。小伙子好像是我的副手,他缺少的,我刚好有满满一碗。

我带着副手从临柜最高频的交易开始捋,逐个筛查风险点。一周下来,业务数据捋了千万条,风险点却没发现几个。我立马发现路子不对,调出自己电脑里的“宝典”,十几年的检查台账。这些台账里,按照业务种类、检查方向、风险等级、是否整改做着详细的分类,轻松一筛就可以看到哪些是高危、高频出差错的,哪些是屡查屡犯却屡禁不止的。

我感觉这次找对了路子,测试跑出第一组风险数据的那晚,记忆犹新。我亲眼看着自己一页页杂乱的检查台账变成了规整的数字,用干净的分隔符分开,在白色的页面上看着格外地整齐和美丽。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团队的车子开上了高速公路,初步设计出23个风险模型。当然我心里很清楚,这些模型还只是简单的筛查思路,是否能真正被称为模型,还需要拿去验证有效性和准确率。

《好事成双》剧照

李鑫得到了领导的允许,让我筛选出几个地市做数据验证。我选取了几个网点的数据,跑出来最新的结果,加密下发给了指定人员。一周后,核查结果没收到几个,各路电话却接到了不少。

以前支行的领导直接打手机,“小孙,这些是省行最新的检查吗?认定问题的是不是要纳入考核?”陌生的监管员大姐打来项目组,“你们这是发的啥?我包片网点里为什么这么多条?其他网点为什么没有?”同期入职的兄弟发来信息,“收到省行下发的检查数据,我们网点有7条。我刚接任该网点主任,领导要求我们上级行检查零差错,一旦认定问题直接影响我工资。还请老弟多关照。”

没想到一个数据验证,会有这么多人情麻烦。终于等来了第一次验证结果,那些被填报得乱七八糟的表格经过几番整理,汇总起来问题准确率却不足百分之十。我被实实在在地浇了一盆冷水,李鑫却在旁边说,“结果不错,不是零就说明有效果。”

后面的参数调优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这已经不是坐在会议室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我带着团队直插网点,对着偏离数据逐个业务地细抠,甚至坐在柜员身旁逐个行为记录。

《好事成双》剧照

4


时至今日,我的项目组已经运行第五个年头了,我也在省行“平稳”度过了自己的35岁。这个职业尴尬年龄,我现在觉得反而“刚刚好”。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已经逐渐忘记了刚来时对“下岗”的担忧,实打实把自己从基层监管骨干,转型成了技术骨干。而我掌握的“技术”,恰恰是凌驾于传统技能、数据建模和人情世故之上的一种特殊技能,我也成了难以被简单复制的不可替代品。

但是我明白,我们团队的建模工作才刚开了一个头。数据的有效性需要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库,而数据库的丰富必然伴随着敏感数据的泄露风险;人脸识别和行为识别越来越火,但隐私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技术的创新不是一件可以无限突破的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发人伦壁垒,这种博弈终究会是数字化转型的瓶颈,使关注点最终回归到“人”的原点上去。

纪录片《算法:如何主导人类世界》剧照

转型伴随的不应是淘汰,而是新思路的更迭。人类社会真正核心的东西是人的思想和不断积累的社会经验,而这些东西才是最宝贵、最难以被代码替代和被AI模仿的。人的行为是复杂和多变的,无法单纯地用数据来呈现,也不可能简单地用模型来模拟和预测。真正难以权衡的,是制度执行和模型之间,数据考核和人情之间的灰色地带。而这些灰色地带,恰恰需要科技和人类的完美搭档。

所谓的“被淘汰”,往往都是连试都没试就被自己打倒了而主动放弃。马上40岁的我觉得,仿佛又一次站在了初出校门的十字路口,前面还有很宽的路等着我去走。

《明天我会成为谁的女友》剧照







 排版:空豆 / 审核:杨逸
三联人物故事征稿
投稿要求
故事须真实可靠,可以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是身边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要求故事性强,能打动人心,或者具有现实意义。以第一人称叙事为佳,有相关图片更佳。

请作者保证投稿作品为自己的原创作品,作品(包括图片)不含任何编造、伪造、抄袭、融梗、洗稿及其他侵犯他人财产权、肖像权、知识产权问题,不涉及国家机密及他人商业秘密。若作品发生侵权或泄密问题,一切责任由作者自负。如因作者侵权等事项给本刊造成直接间接经济损失,本刊保留向作者依法追偿的权利。

【非常重要!!!】请自行复制以下征稿说明中的【作者投稿原创承诺书】,打印、手写签字后扫描或拍照上传,与投稿共同附于附件中,文件名为【xx投稿原创承诺书】。未按要求上传该承诺书的,本刊不予用稿。

详细征稿要求请点击👉【三联生活周刊微信公众号征稿说明】

投稿方式
稿件字数5000字以内为佳。
稿件请同时发送至:
[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稿件示例
来稿请注明联系电话,方便沟通。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
期待你的文字。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RTE2023数字化转型论坛开启报名:AIGC掀起数字化新浪潮|甲子光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香港科学园车品觉:香港数字化转型启动晚,需与内地合作达成“双赢”上海立法规划:涉数据流通交易、健康医疗数据、跨境数据、数字化转型等项目| 2023-2027年北京大学:教育数字化转型供给侧生态发展现状报告红色日记 6.21-302023 数字化转型发展大会暨首届数字原生大会在京召开千亿玩具市场营销变奏,数字化转型打造营销“多面手”《山水中国美》&《他离开我认输》36Kr:2023年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研究报告中国信通院发布《中国数字化转型数实融合 IOMM 综合指数(2023)》,展现重点行业与企业数字化发展特征深度研究丨2023不动产数字化转型15大发展趋势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挑战探索:如何让数字化赋能业务和风控?100G全光网点亮教育数字化转型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园网升级实践【上海美国中心活动】数字化转型:设计技术,10月26日,周四,18:30Z世代观察|费列罗:加速数字化转型,更贴近年轻消费者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中银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人到中年的我居然也被忽悠了从亏损10亿到年销百亿,数字化转型如何让猫人起死回生?看懂这些干货,才明白数字化转型多重要踩坑20年的华为,终于道出数字化转型的秘密移民生活(23)一个白领女子的诉讼之路零售业变革趋势下,数字化转型的一些新变化和新思考原材料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出台:加速4个重点行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大模型搞“人肉搜索”,准确率高达95.8%!研究作者:已提醒OpenAI谷歌Meta【深圳 & 香港】高管课程线下活动 | 高净值投资管理 & 企业数字化转型人、数字化战场和数字化流程的总和才是数字化品牌连接千行百业 共话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增长新机遇“卷”疯了!今年美国大学早申人数比疫情前增长41%!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是观念转变“1234”,细数华为数字化转型方法论解码企业数字化转型:打破“数据孤岛”,共创数字价值亿欧智库:2023全球500强在华外资数字化转型洞察报告火了50年的意大利「豪门运动鞋」,清仓只要百元!这些国际品牌被“卷”疯了!涉及万亿元规模资产,华润集团数字化转型如何“大象转身”(附下载)度假加勒比(七)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