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线,图说科技史,孩子超爱看
__
见微知著,
多领域解读中国科技史
__
脉络清晰,
纵向深度学历史
1.《夏商周:青铜冶炼领先世界》
学会冶炼金属,是古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商朝人最先炼造的金属是铜,后来,人们又学会在铜中加入锡和铅,冶炼出一种熔点较纯铜更低、更容易铸造的合金,这就是青铜。青铜器化学性稳定,且耐磨,自它诞生起,中华古文明便进入了一个新代……
2.《春秋战国:手工业蓬勃发展》
从锻造使用“天外来客”陨铁,到利用铁矿石冶铁,铁制品走进人们的生活。然而,早期的铁制品硬脆易折,并不耐用。战国时期,工匠们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通过析出铁中的石墨等杂质,炼出更坚硬、更有韧性的铁。从此,铁制农具得以广泛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秦汉:陶俑制术空前绝后》
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目前,已经出土了数千件陶俑。每个陶俑的衣着细节考究、姿态栩栩如生,包括面部表情、发型、服装、武器等细节,千人千面,展现了秦朝军队的威武雄姿。据研究,这些兵俑都是以真人士兵作为模特制作的。按照自己的样子制作兵俑,被埋入皇陵,对当时的将士来说,是无上荣誉……
农业生产是关乎古代国家存续的大事,所以很多科学家、机械发明家都参与到了农业机械的制作、改良中来。西晋初年,杜预发明了连机碓和水转连磨。连机碓能带动多个石杵一起舂米,水转连磨能带动多个磨盘同时磨粉。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杜预的基础上,把两者结合起来,制成了水碓磨,大大增加了农产品加工的效率……
5.《隋唐:陶器从此瑰丽多彩》
到了隋唐,陶瓷的釉色开始由单一变得丰富,从唐三彩上就可以窥见一斑。唐三彩是一种陶器,它的制作难度比瓷器小。唐三彩器物非常丰富,除了生活器皿如碗、盘、壶、盒等外,还有马匹、骆驼、胡人俑、乐人俑、武士俑、房屋模型等。动物俑和人物俑的制造难度比普通器物大,更能体现唐朝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艺……
6.《宋辽:制盐技术日渐成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井盐的国家。到了宋朝,凿井采盐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工匠们发明了冲击式凿井法,并用这种方法凿出了称为“卓筒井”的小而深的盐井。冲击式凿井法是一种机械钻井法,采用类似踏碓的机械,通过人力踩踏带动钻头上下运动击碎岩石,当凿到一定深度后,再把底部装有熟牛皮的竹制搧泥筒放入井中……
7.《元:天文历法进入新高峰》
元朝初年,郭守敬向朝廷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元世祖忽必烈接受了建议,派了十几名天文学家到国内多处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历史上把这次的观测称为“四海测验”。最终,郭守敬等人根据自己的天文观测结果,编成了时世界上最准确的历法《授时历》,把中国历法体系推向了新的高峰……
8.《明:高超技术造就海上霸主》
明朝建立以后,朝廷派出一只庞大的海上舰队多次外出寻访,整合了从中国东南沿海到西亚、北非的海上贸易线路,这支船队的指挥者就是大名鼎鼎的郑和。郑和的船队规模巨大,由大约60只大小不等的远洋船舶组成,随船远航的水手、将士超过2万人。郑和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船,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
9.《清:西方科技踏上东方土地》
随着欧洲的近代科学技术进入中国,对中国的天文历法、舆图地志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后期,有识之士“师夷长技”,通过翻译科学著作、发展新式教育、设立科研机构、创办新式工业等方式学习西方科技、寻求国家富强。
10.《近代:教育与科研初具规模》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师生集体迁往长沙,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之后又西迁至昆明落脚,改为“西南联合大学”。这所大学在战火中成立,饱经辗转和磨难,学习条件极为艰苦。临时校舍的铁皮屋顶,一下雨就叮当作响。这所大学也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教育家,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科技人才……
__
形式丰富,
全方位展示古人智慧
版式:山海相隔
以上内容包含广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