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谁也没想到,等剧集过半后,口碑居然发生巨大反转。
紧接着,随着大结局的播出,「开年第一癫剧」的称号就此坐实。作为曾经红极一时的经典神剧,最终集的收视率高达20.3%。两个「国民老婆」,搭档两位公认男神,如今全都是日娱顶流。另一方面,高考励志剧的外壳下,《鸣龙少年》也沿袭了《龙樱》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比如,一代又一代因为贫穷在底层挣扎,逆天改命无果的少年。
在父母「鸡娃」成魔的阴影下,遭受霸凌的中国式孩子。
还有被冷漠虚伪的原生家庭伤害,逐渐心理变态的学霸。看起来,能够大方讨论中国学生深藏已久的心理问题,确实是国产剧的进步。不仅没让观众看到感动的热血桥段,反而在发癫的路上一去不复返。原本铺陈许久,让鱼叔颇感期待的深刻话题,几乎都是隔靴搔痒。没有重点、缺乏逻辑不说,浅尝辄止之后,就急匆匆进入下一环节。
高考前100天,老师为了谈恋爱,在教学楼挂横幅高调示爱。哪怕是帮女同学摆脱继父性骚扰如此严肃的情节,也要硬生生和「两男争一女」的底层逻辑扣在一起。
简单来说,就是张若昀饰演的老师雷鸣,集结起五名「问题少年」组成十一班,立志要在高三一年之间,考上青北(剧中顶级名校,相当于清华北大)。当然,为了让设定更具可信性,剧集专门设置了几个前提:
第二,负责代课的教师,都是大神级别的,不仅教法另辟蹊径,效果同样斐然。
但即便如此,鱼叔还是和网友一样,感受到创作者有种没参加过高考的悬浮感。
虽说能够理解创作者对填鸭式教学的不满,但剧中的教学方式也属实离谱。语文教学,是让学生置身古文情绪中,整节课只需聊些情情爱爱就好。
英语教学,将教室改造成大型KTV,只需开麦唱歌就能学会复杂的语法。
临近高考两个月时,由于十一班学生成绩提升的效果斐然。也就是说,所有老师同时上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必然会有学生因为不适应而耽误学习,哪所学校能有这么大的胆子。但主角团为之奋斗所作出的努力,剧中仅用寥寥数笔展现。就这,他们在短短一年时间里,从三百多分的学渣,蜕变成考上顶尖学府的大神。
凭借所谓的物理天赋,转头就赢下全国机器人大赛的大奖。甚至,还拿下步入青北的快捷通道「添翼计划」的名额。「添翼计划」的候选人,除了李燃之外,还有另一名学霸沈耀。
作为学校的尖子生,只要是他出现的场景,几乎都在手捧着书本学习。选拔性比赛,不就是为了找到更优秀、更符合标准的学生。更令人意外的是,身为老师的雷鸣,竟然为他据理力争——
作为老师,他非但没有对学生的付出给予认可,反而出于私心护犊子。除此之外,剧中透露出「学渣吊打学霸」的桥段数不胜数。无论是对剧中寒窗苦读的学霸,还是屏幕前的普通人,都是一种侮辱。教育作为全民性话题,是这类影视创作不断升温的主要原因。
在鱼叔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纵观国内此类题材的影视剧,只是把教育中常见的焦虑感摊开。
但除了将问题抛出来之外,从不提供任何真正有效的思考与启发。
就拿《鸣龙少年》来说,雷鸣的宣讲会宛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鸣龙少年》编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团队大多是文科生,不知道如何表现理科「学霸」的学习方法。结果呢,光是剧中出现了能发80篇C刊的历史硕士,和发100篇论文的物化硕士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一切。
它虽然表面上看似有着日漫一般的夸张中二风,剧情内容上却直面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悖论。日本高考与中国高考的制度并不完全一样,但总体而言,其现代化应试教育的本质是类似的。也正因此,这部剧能够跨洋过海,在许多年里击中无数中国观众的内心。《龙樱》诞生的背景,其实与现在的中国社会也有一丝相似之处。当时的日本,正处于经济放缓阶段,少子化现象也在加剧。
许多学校面临着招生不满的情况。
社会上也兴起了一股反内卷、提倡素质教育的「宽松世代」观念。
而是用残酷却现实的说辞,戳破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理想主义幻梦。也道出了努力学习知识,对于走上社会的真正必要性,也是极致的残酷性。「社会有社会的规则。但是啊,这些所谓的规则,全都是由头脑好的人制定出来的,都是头脑好的人为了自己能获利而去制定的……也就是说,像你们这种不用脑、又总是嫌麻烦的家伙,就只能一辈子都被人骗,一辈子都倒贴。」当然,他所说的「填鸭式教育」并不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利用技巧,并通过艰辛的努力,使学生们在短时间里充实起来。
当然,说出了这句大实话,并不意味主人公打心底完全认同应试教育。只是相比含糊不清的素质教育概念,他更相信应试的明确与平等。
当然,《龙樱》看上去是在讲高考励志的故事,实际上却丝毫没有宣扬名校情结。「我看不起那些老是拿东大说事的人,他们都是垃圾。」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5人冲刺团中其实只有三人考上,两人落榜。它没有制造虚假的感动,而是让学生们在成长中认识到——可见,拍好一部现实题材剧集,不应该回避任何残酷与深刻。只有直击现实,深入剖析,才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与心灵启发。《鸣龙少年》的烂尾,恰恰说明了悬浮的情节无法得到观众的认可。真不知道,这该归咎于创作者的无知,还是创作环境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