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儿子,一回家就要刷短视频……
最近,我发现7岁的儿子越来越沉迷上网看视频了……每天进家门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能先看视频再洗澡、吃饭吗?
因为知道过长的屏幕时间对孩子身心健康有所危害,所以我和老公很注意限制孩子的屏幕时间,规定他在家周一到周五可以看不超过15分钟的视频、周末两天可以延长到30分钟。观看的视频主题,都要先和我们确认。
饶是如此,我们也没防住儿子成为网络视频的俘虏。
沉迷短视频后,
儿子最大的两个变化
沉迷网络的不止我儿子,还有我的小外甥。
表嫂家的儿子今年12岁,表哥因为工作原因时常要驻扎外地,外甥从小就是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但从前两年开始,他非常沉迷一款游戏,每天都要玩一个多小时,而且自从他有了手机后,平时也喜欢刷短视频。
表嫂对此很担心,母子之间经常因为上网时长的问题鸡飞狗跳。之前外甥还在吵架中朝表嫂大吼、摔东西、把妈妈推倒在地,让全家震惊不已。
因为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所以我和老公对孩子的屏幕时间一直严格限制。
图源丨图虫创意
学龄前,每天确保儿子有两小时以上的户外运动,而非把自己钉在屏幕前;上学后,我们给他报了足球、游泳、跆拳道、国际象棋等不少兴趣班,周一到周末都有安排,就是希望他不至于太无聊而把时间寄托在网络世界里。
除了对儿子使用网络的时长和内容加以把控外,作为家长,我们也很注意以身作则。
就像很多相关著作上的专业人士建议的那样:一家人一起吃饭时从不刷手机、除非工作或者处理一些生活琐事,平时我们也尽量不在孩子面前刷手机,家庭活动时都会积极投入……
可结果儿子还是对看视频这件事越来越沉迷,每天放学到家、休息日心心念念就想看视频。
儿子沉迷看视频后,有两个明显的变化:
第一,如果不让他第一时间看视频、或者当他提出想要延长时间被我们拒绝时,他整个人会非常暴躁、一直闹脾气;
第二,看视频之外的时间,儿子再也无法像小时候那样,能专注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他五六岁时,画画、拼乐高、看书,自己能安静专注将近一个小时。现在,能吸引他的“专注”的只有视频网站上他喜欢看的视频。
网络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大脑、心智、精神、情绪和身体健康方面的影响,已经从很多方面都经过了科学的证实。但只有自己亲身经历了,家长才会明白,那些印在纸张上的结论有多沉重。
为什么我们很注意限屏
还是挡不住孩子沉迷网络?
过去,我对网瘾少年有一个误解,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放纵不管、或者对孩子的屏幕时间过于宽松才造成孩子依赖网络游戏、视频和社交媒体。这其实是误判。
不可否认,的确有部分不负责任的家长会把育儿的责任交给电脑和手机。但当今更多家长,他们注重孩子教育、熟读育儿书籍、知晓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方方面面的危害,所以很多家长都会注意限屏。
但对于自出生以来就习惯了互联网、电子产品的孩子们来说,它们的影响无处不在,就算家长非常谨慎,也还是防不胜防。
就拿我儿子来说,虽然我们在家严格限制他的屏幕时长,但他所在的学校教学大部分依托于笔记本电脑。二年级的学生在学校阅读、数学、做练习、考试几乎都是在学校的笔记本上完成。这就造成儿子对图像、动态画面、音效特别习惯、甚至依赖,作为家长很难干涉。
久而久之,孩子对于静态和文字的东西变得越来越难以接受。
而且,就算家长对孩子的电子产品进行管控,也难以抵挡同龄人使用电子产品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我家前邻居14岁的女儿,就曾因为过度沉迷社交软件被迫戒断、休学看心理医生。
当时邻居家的女儿每天要花三、四小时刷ins,和同学、朋友们在群里聊天、八卦。青春期的女儿很在意社交媒体上的自拍照的评论和点赞数,她的“战绩”一直过得去。
但有一次,她意外在另一个群里看到同学对她自拍照的刻薄点评,一下就崩溃了,无论如何都不要去上学。最后邻居没办法,带女儿看了心理医生,医生建议孩子短暂休学,先把网瘾相关的心理治疗做好再说。
网络游戏、电子产品、社交媒体、短视频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未来的影响实在令人担心,所以去年3月中旬,美国犹他州通过了一项立法,将于今年3月1日开始执行。该法案要求:
社交媒体公司对犹他州居民申请开设或者使用社交媒体账户的年龄进行核实。18岁以下的用户需要先获得其父母的同意,才有权可以开设或者使用社交媒体账号;而且允许父母获得权限,可以完全访问他们孩子账户;
另外,法案要求社交媒体公司创建一个默认的宵禁设置,阻止孩子在晚上10:30到早上6:30之间访问APP;
对于违反这项法律的社交媒体公司,将会承担巨额罚款,并且父母们也可以直接起诉社交媒体公司对孩子构成“身体或情感伤害”。
除犹他州外,目前美国国会也正在讨论一项名为Social Media Child Protection Act的法案,该法案提出了类似的内容。法案是否通过,拭目以待。
可见,孩子的网瘾问题已经是上到政府层面、下到这届家长在育儿路上要长久面对的一个大难题。
屏幕时代,
重塑孩子的自控力
希米·康(Shimi K. Kang)是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儿童精神科专家,英属哥伦比亚儿童心理医疗中心主任。她在她最新出版的著作The Tech Solution: Creating Healthy Habits for Kids Growing Up in a Digital World(中译本:《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中提到一个讽刺的事实——
中产家庭正在为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犯难时,那些靠互联网科技发家、成为新富的商界大佬们,却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
乔布斯推出了苹果手机和PAD,但是他在孩子小的时候从来不让孩子玩,而且也不许智能设备出现在餐桌上;比尔盖茨的三个孩子,直到14岁才拥有他们自己的手机;美版抖音TikToK掌门人周受资,同样也表示从来不允许自己的孩子用手机刷短视频。
他们发明了这些东西,但是自己却不用!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手机里的很多东西就是为了让人上瘾而设计的。
为什么要让我们上瘾?因为这就是存在于科技“注意力经济”背后的驱动力:
那些看上去是创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帮助的免费应用程序、社交网络或搜索引擎,实际上旨在获取我们的数据。它可以被打包出售。这是目前一项年收入超过数万亿的产业。它所收集的数据最近在价值上已超过石油,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资产。
所以,想要在当下以及未来,脱离、甚至少接触互联网、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只有从适应到掌控。
希米·康博士将科技产品分成健康、垃圾和有害三类:
健康科技包括:
当孩子使用科技去创造艺术、图形和网站,或学习阅读、做数学题时,他们就是在发展对这些技能和艺术形式更熟练地掌握的技能。还有一些能培育创造性思维、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力的网上活动,参与其中也同样是健康的。
健康的科技会引领孩子自我关爱、联结和创造,让孩子享受在网上探索世界的乐趣。
但家长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使用健康科技,如果它导致孩子长期缺乏与他人的眼神交流、睡眠不足、久坐、姿势问题或孤独的话,也会触发压力反应。所以,家长要在上网时长与健康生活之间寻找好平衡点,不能因为它们是健康、有益的,就放任自流。
垃圾科技包括:
在社交媒体上浏览、点赞进行肤浅的社交、玩电子游戏、休闲娱乐类的网络视频几乎都属于垃圾科技。
作者认为,完全避免垃圾科技是不现实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将它维持在一个最小限度,不会伤害到你的孩子。比如,孩子在周末玩一小时的网络游戏、看一部喜欢的电影等。
有毒科技包括:
网络霸凌、在线社交冲突(网友隔屏对骂、他人对自己的言论和照片肆意评判、威胁),还有会导致社交控和攀比心的社交媒体等都属于有毒科技。
另外,那些导致我们一心多用、无法专注的行为,比如不停地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之间切换、在各种视频和播客应用程序、聊天网站等媒体之间切换的行为,也是有毒的。
有毒科技的“毒素”在于这些应用程序、行为会导致孩子从社交中退缩,打乱他们的睡眠和食欲等生物节律,并模糊他们的思维。在引导孩子消除和避免有毒科技这件事上,父母一定要立场坚定。
作为儿童精神科专家、孩子的母亲,作者采取的方法是:尽量不买、也不让自己的孩子使用这类科技,屏蔽了所有潜在的赌博与色情网站,定期检查孩子的手机、电脑和社交媒体,并与孩子讨论网络霸凌、一心多用等有毒科技造成的毒性话题。
希米·康博士认为,家长最终的目标是:能够让孩子学会避免“有毒科技”、限制“垃圾科技”、享受“健康科技”。
对于那些已经对手机等科技产品成瘾的孩子(如何判断孩子成瘾?希米·康博士提出了4个典型特征:渴望、失控、强迫性、不计后果)作者提出一套“六周家庭健康科技产品使用套餐”:
内容非常详细。考虑到篇幅,在这篇文章里我就不一一展开说明了,有需要的家长可以按书中说明的执行。
身处数字化时代,与传统防沉迷的堵、压、限制相比,家长不矫枉过正、辩证地教孩子甄别信息,将电子产品变成对自己有用的工具、而非吞噬自己的“怪物”,才是孩子与电子屏幕之间保持和谐关系的长久方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