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8!又挖到了不一样的宝藏
关于地球、大自然、宇宙、动物类的纪录片,我之前分享过很多:
众神之地👉开播9.7分!年度最佳国产纪录片
宇宙时空之旅👉9.7高分,这样优质的片要给孩子看
明天周末,又来给大家分享挖到的新宝藏,依然是来自BBC的神级纪录片。
《猎捕》
首播:2015年
配音:中文、英文都有
共7集,每集48分钟
推荐年龄:5-12岁
(文末碎碎念有具体说观看地址)
这部《猎捕》,和之前的纪录片相比,让我惊艳的点在于:
1 独特的切入点——从捕食者的视角看地球
提到动物间的捕猎,有一种刻板印象是,弱肉强食很残忍,希望猎物可以虎口脱险。
北极熊要在夏天到来前填饱肚子
否则等到海冰融化,它将一无所获
《狩猎》的制作团队,耗时3年,BBC才制作完成这部7小时的纪录片,拍下自然界无数生死攸关的一瞬间。
△草原上拍摄
说实话,这部画质因为有点古老,国内资源的原因,没法和现在的纪录片比。
画面上来说,这部最厉害的地方在于他把动物的捕猎行为拍成了艺术!无论动物跑得有多快,总有一个角度,能够记录下它们的风采。实在是太赞了!
后期剪辑上,《猎捕》有意识地剪掉了血腥的细节,而把重点聚焦于动物捕猎的过程。
△捕猎成功后
镜头会切换至别处
最精彩的画面,BBC也用最好的配乐来烘托。
奥斯卡奖得主、作曲家史蒂文·普莱斯带领BBC管弦乐团所创作的音乐,一经发布便获得了国际电影音乐评论家奖-纪录片最佳原创配乐奖。
看这部纪录片,听配乐绝对是享受。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当海狮的捕猎被沙丁鱼巧妙化解,双方势均力敌地跳起了“水中舞”。
此刻轻快而悠扬旋律,很好地展现了海狮与沙丁鱼群之间的张力。
当更多的捕猎者出现,沙丁鱼陷入生死危机时,急促有力的低沉音符又调动起紧张的情绪。
这种时刻,不需要解说,光是看画面听配乐就已足够震撼。
7集分别介绍哪些动物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自然的博弈里,让人意外的是捕食者往往是输家。为了活下去,猎豹、尼罗鳄、阿穆尔隼等必须灵活调整策略。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北极恶劣的生存条件,只有北极熊、北极狐、北极狼这三种顶级捕食者才能适应……
第3集 捉迷藏
地球上一半的动物物种藏身森林其中,但要成功捕获到猎物,老虎、角雕、黑猩猩、兵蚁等都需要学会捉迷藏。
第4集 海中猎手
浩瀚的海洋孕育了无数生命,而水中的捕食策略,和陆地大有不同。
第5集 无处藏身
地球上近一半的土地都是难掩行踪的沙漠和草原,这种地形考验着白头海雕、狮子、埃塞俄比亚狼等动物的应变能力。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海陆交界之地最是瞬息万变,海豚、章鱼、长尾猕猴、棕熊、狼、虎鲸等捕食者要使出浑身解数,跟时间赛跑,才能有所收获。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除了自然的考验,人类活动已成为威胁捕食者生存的重大挑战,愈演愈烈的人兽冲突,出路在何方?
揭开捕食者生活的另一面
《猎捕》开创性的意义在于,它是第一部为捕食者正名的纪录片。
在自然界中,强者并不为王,原来捕食者们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同样致命。
有些动物的捕猎,其实并不频繁。
尼罗鳄一年捕猎一次,它们必须在角马群迁徙在河边之时捕猎成功。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但大多数的尝试,都是失败的;年景不好时,它们甚至等不到角马的来临。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团队协作设陷阱捕猴子的黑猩猩,每年平均只吃大约九天的肉。
△第3集 《捉迷藏》
还有部分黑猩猩成员因为贡献不足,会被团队成员排除在外,分不到食物。
△第3集 《捉迷藏》
并且,大部分时候的捕猎,都以失败告终。
即使是海洋中智力超群的虎鲸,集体围猎幼年座头鲸的胜负也只是各占一半。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饥饿,是它们的天敌。
北极狼群齐心协力、跋涉数百公里捕猎,但大多数时候辛苦一天的结果,是几只兔子。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在暴风雪来临前,如果幼崽们没有长大到成年体型,它们将很难熬过冬天……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草原上的猎豹妈妈,独自养活着四只小豹,要养活孩子们,她必须每天成功捕猎一只瞪羚才可以。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但实际上,猎豹一家的未来并不乐观:在草原上,90%的幼崽活不到两岁就会夭折。
△第1集 《最艰难的挑战》
季节的变换,更增加了捕猎的难度。
在冬天,北极熊每五次跟踪海豹只有一次成功。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但在夏天,海豹回到海里无法捕食,陆地上成群的巨大的海象,又让北极熊望而却步。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饥不择食的北极熊为了活下去,爬上了300米高的悬崖去觅食鸟蛋和幼鸟……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一旦摔下去,将会性命不保。
△第2集 《四季的掌控》
强大的捕食者,看似没有天敌,但需要每天为生计而奔波;
弱小的猎物们,面临生命危险,但却获得了更多的食物和繁衍的机会。
这就是大自然的公平,不需过多憎恶,也不要同情泛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努力,尊重万物循环、生生不息。
认识动物的捕猎智慧
除了奔波劳碌的命运,捕食者的捕猎智慧同样值得关注。
它们会根据自身条件和具体情景的不同,来调整策略提高成功率。
有单打独斗的绝技。
重达200公斤的老虎,从小练就的童子功,是在枝繁叶茂的林地里行走得悄无声息。
△第3集 《捉迷藏》
而猎物的反应,是最好的反馈。
△第3集 《捉迷藏》
漂浮的马尾藻里,裸躄鱼伪装于其中,等待着无知的小鱼游过。
△第4集 《海中猎手》
对于动作迟缓的它来说,模仿海藻是它生存的依仗。
△第4集 《海中猎手》
食蟹猴,除了会捕螃蟹,还擅长使用不同形状的石头作为工具猎食。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大石头砸海螺、小石头敲牡蛎……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这是属于它的海鲜自助餐。
有团队的默契合作。
上千只长吻原海豚组队觅食,形成长达一千多米的声波战线。
△第4集 《海中猎手》
身体拦截、声波晕眩,灯笼鱼难逃天罗地网。
△第4集 《海中猎手》
白蚁用世代努力铸成的蚁冢,能抵抗着极端天气的考验。
△第5集 《无处藏身》
但再坚固的城墙,也难防成百上千的叩甲的幼虫发出致命的美丽幽光。
△第5集 《无处藏身》
飞蚁被光所吸引,最后葬身于自家门前。
△第5集 《无处藏身》
有因地制宜的捕食策略。
雪雁成群结队,很难突破防御怎么办?
△第5集 《无处藏身》
答案是利用冬天结冰的湖水。
△第5集 《无处藏身》
白头海雕俯冲直下,引发雪雁群互相冲撞。
△第5集 《无处藏身》
碰撞受伤的雪雁跌落冰面,白头海雕成功捡漏。
△第5集 《无处藏身》
还有因时制宜的快速作战。
为了捕猎鱼,宽吻海豚会进行抢滩登陆。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为了抓住海豹,虎鲸也会游向浅滩。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还有鲑鱼溯洄产卵的时候,海岸和河口上棕熊、狼、海豹、海鸟等早已在等待。
△第6集 《与时间赛跑》
繁衍生息,对于动物来说从来不简单。
试错、调整、重振旗鼓,这是捕食者教给我们的生存哲学。
看见被忽略的人兽冲突
整部纪录片最让我感到揪心的地方,是鲸鱼的命运。
座头鲸母子面对虎鲸的捕食,都还有“护花使者”雄性座头鲸出现为它们保驾护航。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但如果与人类的轮船相撞,即使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捕食性动物蓝鲸,也难逃死神之手。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人类活动对动物的影响,远比自然本身更残酷。
因为气候变化,难以捕食的“海冰猎手”北极熊,体型也越来越小。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侵占森林的村庄、频繁的偷猎,使得老虎种群数量锐减。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狮子能在风暴中潜行,但却无法躲避马赛人的屠狮仪式。
△第7集 《与捕食者共生》
捕食者和猎物之间的博弈是各有胜负,但面对人类,它们毫无胜算。
也许人类才是自然界的终极“捕食者”——拥有着改变世界的力量,但却常常在无知中酿成灾难。
参考资料:
[1] IMDb,The Hunt,https://www.imdb.com/title/tt5167198/?ref_=ttawd_awd_tt
[2] Scientific American,How to Eat Like a Chimpanzee,https://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guest-blog/how-to-eat-like-a-chimpanzee/
[3] RGSIBG,Alastair Fothergill - The Hunt: behind the scenes,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CY1enG1N7w
[4] TechCrunch,BBC: And then we strapped a helicopter rig to an elephant,https://techcrunch.com/2016/07/31/bbc-the-hunt-technology/
[5] The Verge,自然纪录片有多自然,https://www.theverge.com/2016/8/15/12471540/the-hunt-bbc-nature-documentary-realism-predators-truth-and-art
丹妈碎碎念
哔哩哔哩
扫码观看
中文配音+中文字幕
这两天我来青岛出差了,主要是考察咱们实木大大桌子的工厂,以及亲自跑来磨价了。
这么大件,在跟车间对比了各种原材料后,考虑到既然定制,甚至是可以传承的好桌子,那就必须选肉眼看到的好材质,用的久远也值得了。
比对各种原材料后,我们最终敲定北美进口FAS特级优选木料,也是探场亲自选料才知道,FAS特级是樱桃木、黑胡桃木中一等一选优的材质,会比市场上常用的樱桃木和黑胡桃木材质要好得多。
要么不做,既然用心做好,不仅要选最好的材质,还要拿出我的砍价大刀,我们家读者砍个好价格。毕竟今年疫情下,恨不得不给自己买衣服也要给孩子买书的妈妈们,各种难,砍下一块也是肉啊。大家等我好消息啊......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