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林里、攀岩中、冲浪时,我遇见了不一样的自己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918 篇文章
题图:Emerald Lake, Canada
作者:Vivienne,户外爱好者,现居美国硅谷,从事科技行业工作。本文来自:HelloVivienne。
作为一个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记忆里寒暑假的大多数时候是在家跟电视电脑为伴的。但有趣的是,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最闪光的几个时刻都是跟大自然相关的。小学时有一次下午放假,几个小伙伴相约着去坐渡轮到河对岸的小岛捉蝌蚪玩儿;每年春节去乡下外婆家拜年时,都爱去村子里的油菜花田里闻春天的气味;懵懵懂懂的青春期,内心有股说不上道不明的劲儿,总想要去开满豌豆花的青草地上奔跑、打滚。
▲ Bernese Oberland, Switzerland - 阿尔卑斯山系
而真正开始近距离接触大自然是来到美国后,通过滑雪认识了一堆好朋友,才知道原来不少美国孩子们从小都是跟着父母去山里登山露营,参加各种 Scout 户外夏令营,户外运动带给了他们健壮的体魄,健康的肤色和开朗的笑。于是我开始跟着他们去户外攀岩、徒步、露营,慢慢地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户外运动,爱上了一到周末就跑到林子里去。第一年暑假回国,爸妈看到我黝黑的肤色和健壮的胳膊,都大吃一惊,要知道,我从小可一直都是个孱弱的“林妹妹”。
对我而言,户外运动是我认识自然的方式:在森林里我识得了不同地貌下植被和野生动物习性,在高墙上我了解了不同的岩石构造及其特点,在大海上我学会了从潮汐和风向变化来预测海浪。通过这些运动,我与自然的连结进一步加深,更重要的是,它们帮助我在对“本我”的探索上更进一步 — 更好的理解了活在当下,臣服于生活的道理。
▲ Tuckerman's Ravine, New Hampshire - 背着雪板攀登1300米,然后一路从山上滑下来
▲ Yosemite, California - 登顶Half Dome前
▲ Biscayne, Florida - 在大西洋的小岛上露营
▲ Volcano Acatenango, Guatemala - 24岁生日这天晚上,露营在危地马拉的火山顶
在科技行业工作,我享受工作和学习上挑战难题的快乐,然而常常在高强度用脑后,即使身体闲了下来大脑却还在工作。而社交媒体、新闻要事又无时无刻不在消耗人的注意力,大脑被杂乱的信息填满,杂念滋生,得不到一刻喘息。而大自然对我而言,是对疲倦生活最好的治愈。在自然里,我们往往能更好地专注于当下,练习正念,去看、听、闻、摸,而不是思考。每每从大自然中充完电,都感觉思绪清晰,双眸有神,整个人焕发活力。
就近,我常常去户外散步或慢跑。湖畔也好,自然保护区也好,州公园也好,只要是在大自然里,我就是开心的。疫情以来的这两年多,多亏了家附近的这些林子们,得以排解长期居家的疲乏。每当感到疲倦时或是忙碌的一周结束后,我总爱去林子里充充电,疗愈身心。
▲ Big Sur, California - 每年春天花开时都去这儿露营
▲ San Ramon, California - 春天,家附近的青山
就远,我喜欢背上睡袋和帐篷去山里徒步、露营。在只能靠双脚抵达的高山里,在尘世到不了的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世俗的打扰,远离人烟,内心格外的宁静。昨天好像很远,而明天的事交给明天。有朋友家人在身边,有自然无穷尽的美景,有食物,有能扎营的落脚之地,就无比满足了。
John Muir说,“The mountains are calling, and we must go.”在山林里的快乐是简单而纯粹的。睁开眼就是一片蔚蓝,万里无云的高海拔晴空下,湖水被映得一片湛蓝。在湖畔煮咖啡,吃早餐,跳进凉凉的高山湖里自在畅游,然后躺在被太阳烤的暖暖的岩石上晒日光浴。午后在树荫下聊着有的没的,躺进吊床里看书,看风景,发呆。看太阳一点点落到山的背后,天空的色彩从粉红变金黄,湖面染上了一层金色,直到深蓝色的夜幕降临。枕着漫天的繁星入睡,闭眼前最后一帧画面是朗朗月色下帐篷上的树影婆娑。
▲ Desolation Wilderness, California - 在星空下入睡
▲ Mt. Rainier, Washington
▲ Oahu, Hawaii - 在夏威夷登山
攀岩于我,不仅是体力上的挑战,对专注力的的训练,同时它也提供了我与自然接触的另一种方式。
在几百英尺的高墙上攀爬时,我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当下,在脚下的每一步。攀爬过程中的的每一步都需要细心和胆大。恐惧是有的,有时候遇到平滑陡峭的岩块似乎没有下脚之地时,我会恐慌担心。这份恐惧来源于对“未来”的担忧,担心下一步可能会跌落。但要真正去征服高峰,必须战胜小我产生的恐惧,去面对这份恐惧,并放下它。
“专注于当下”是战胜恐惧最好的途径。在高墙上时,我唯一关注的就是此时此刻,把每一步的手点和脚点找好。不去担心下一刻会发生什么,而上一刻发生的已经是过去,我只存在于当下,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心流”。当我们处于心流的状态时,是真正地做到了心无旁骛,身心合一。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往往能发挥出自己能力所及的最佳水平,《徒手攀岩》这部纪录片中的Alex Honnold 之所以能徒手征服三千英尺高的酋长岩,跟他攀爬过程中的高度集中的心流状态是密不可分的。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伴着心流去做完的每一件事,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和喜悦。
很多时候,不快乐是因为无法专注于当下,执着于“过去”会带来痛苦和后悔,而老是想着“未来”则是焦虑产生的原因。我想,如果有一天能恒久地保持专注当下的状态,不再被过去和未来羁绊时,不论当下在做什么,都能感觉到平和的喜悦,那么就真正的达到了灵修的目的。
▲ Castle Rock, California
▲ Pinnacles, California
▲ Lake Tahoe, California - 我跟先生是通过攀岩认识的,所以我们拍了一套有特别意义的婚纱照
每当抱着冲浪板跳进广阔的大海时,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轻柔的海水拂过肌肤的瞬间,我能感觉到跟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从而产生对她深深的感激。
喜欢冲浪,除了这项运动本身的乐趣以外,还因为它教会了我去臣服于生活的安排。我们(冲浪者们)总是期待着能有“好浪”来,期待能抓住浪并昂扬地踩着浪一路向前驶去。可是在变幻莫测的茫茫大海上,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有时汹涌的波涛从四面袭来,一刻也不容人喘息,皮肤被海浪拍打到刺痛,冲浪板被打翻,我们得用尽全力掌着板垮过一座座急浪。而有时海面上风平浪静,海天一色在地平线的尽头相交,我们坐在冲浪板上,一等就是几个小时,也不见浪来。冲浪久了,急性子也慢慢被磨平,逐渐理解了这项运动需要长久的耐心地等待。这也是为什么会有人说“surfers are the best meditators(冲浪者们都有潜力成为冥想高手).”
潮起潮落,浪卷浪舒,我慢慢意识到其实没有好浪和坏浪之分,好与坏皆在自己的内心。抓住了大浪就开心享受高潮的瞬间,而被浪打倒也没什么大不了,跳上板再游回去就是了,如果能想起来哪一步走错,得个教训,想不起来也没关系。
这跟生活是一个道理:很多事并不总是按你的期待来进展,辛苦的奋斗后却不能实现目标,而在你最意想不到时,生活往往给你最大的惊喜。其实人生中大多数事件的发生都是偶然的,或者说是生命自己的安排,不受我们的掌控。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放轻松,提醒自己不要忘记初心,看淡结果,享受过程。这也正是《臣服实验》书中传递的观点 — “Surrender to life”。顺从生命规律的安排,不去抵抗,接受当下发生的一切。
▲ Waikiki, Hawaii - 冲浪运动的发源地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和先生正在加拿大西部的 Banff 和 Jasper 国家公园进行房车旅行。在没有信号的山野里,我们放慢脚步,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心灵洗涤。我闭上双眼,听到风吹过树叶的窸窣声,空气清冽香甜,初秋的风拂过皮肤带着一丝凉意。
我想,此刻当下就是人生最好的时刻。
▲ Lake Louise, Canada - 冰川融水形成的碧蓝的高山湖
▲ Spirit Island, Canada - 当地土著祭祀的神灵岛
- END -
推荐阅读
海外职场需要的顶级思维方式——中年赴美的我如何找到人生发展第二曲线
做一个生命的体验者
40 岁学跳舞,会不会太晚?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