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996,我也一样没生活
整个人从上到下散发着一种月经规律、睡眠充足的活力健康感,好像真的发着光。
我问她,“果然离职是打工人最好的医美?一秒回春。“
她说,“怎么可能,我这叫‘蚌病成珠’。辞职后我精神崩溃了整整4个月,发现即使没有了996,我也没过上我想要的生活。直到2个月前,情况才开始好转。”
我把自己消耗的如同一颗朽木。
我才20岁,人生以后都是这样了吗?
去年上半年她太累了,身体出现各种警报。
身体素质一向很好的她开始频繁感冒,莫名低烧,眼压高到引发头疼。
大雨说,如果不辞职,她根本休息不过来。
部门裁员,她身上KPI越来越重,工时都是极限拉满。好不容易熬到周末休息,也只有周五晚上是真正快乐安心的。
因为周六开始,工作群就开始叮叮咚咚响个不停,她看也不是不看也不是,心神不宁。而到了周日,为下个星期的工作的焦虑感就又升起来了。
整个人整周都是持续紧绷。
大雨离职,其实是想好好调整一下身体,顺便准备明年的招聘黄金季。
但她发现即使离职,她依然没法完全安心下来。
“我根本进不到一个休息或者专注的状态。”她说。
开心的事情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事情不感兴趣。
一躺下,大雨就在考虑下一步找工作的事情,开始设想、开始规划,不到半夜2点根本睡不着。
持续的晚睡,耽误了她的晨跑计划,也拖延了后面其他计划。计划赶不上变化,让她重新陷入到无序和心神不宁。
只有吃、刷手机的时候她能暂时的“专注”。但吃完、放下手机,愧疚和厌恶自己的感觉比之前更强烈。
“我有典型的休息羞耻症。”她补充道。
“开心的事情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事情不感兴趣,我逐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感觉自己在干枯,这种情绪很无望。”
大雨觉知自己有休息羞耻症,是从热搜上学来的。
原本,她以为这种自制力、行动力不强、持续纠结内耗、休息无能,是她这种“卢瑟”才会有的状态,可是热搜上形形色色的角色告诉她并非如此。
百万大V们的情绪困境:“轻松感是ICU给的。”
休息羞耻冲上热搜的那几次,她看到各种百万粉丝的大V博主站出来描述自己的心结。更是有博主调侃自己:“休息不够,ICU来凑。”
她们中的有些人甚至会在生病时,变得非常开心和轻松。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可以理所应当的忽略任何工作的消息,心安理得地躺在床上。
虽然是医院的病床,也让她们获得片刻的轻松。
有的人则因为持续的精神紧绷和高强度自我要求逐渐将自己推向重度抑郁,直到自己完全崩溃,不得不摆烂,才内源性地认识和接受了人需要休息的事实。
大家真的够卷,够拧巴。以至于有人情绪强烈地说:
“我们中国人好像并不习惯于纯粹的玩乐,以及以游戏和快乐为目的的运动和享受。
我们的心总是被现实的压力挤压着,凡事似乎都为了一个目的,不配得自然而然的快乐。”
为什么我会休息羞耻?
“中国人配不上自然而然的快乐”?
热搜上大家共情着崩溃与治愈。大雨也跟着反复向自我强调放松的重要性。
但好像这种通过病友式的链接,短暂性地从网友的描述中找到共情性质的安抚。并没有让自己在情绪的内耗里即时刹车,反而有点更加依赖网上的这些信息。让自己不断去搜索,阅读这些内容,反而有点更浪费时间。
不过好在这样行为也向她打开了新的大门。
从这些只言片语式的信息中她逐渐碰触到一些精神分析学的碎片。她也开始逐渐了解到自己这种不能遵从自我的心理状态,可以由很多心理概念解释。比如虚假的自我意识。
虚假的自我意识,屠龙者终成恶龙。
虚假自我是一种自我建构的人格面具,为的是因无法忍受的外部要求和压力,衍生出的迎合性人格(由精神分析学者温尼科特提出)。
如果拗口的话,借用罗杰斯的「有条件的爱」发散一下:
就是个体早期经验当中受到重要他人有条件的爱(只有满足我的期望我才爱你),个体为了获得重要他人的爱和接受,而围绕重要他人的期望做出行为。
最终发展到普遍的迎合他人期望而不是听从个体真实的感受或本能需要的行为。
大雨说,“我们小时候一直被教育做有意义的事,成为有用的人。放松和悠闲是通过努力置换来的。
比如,想要得到某个玩具就必须考试获得对应排名;想要完全休息就必须先完成作业。
成人后,想要获得奖金,就必须达成某个业绩。”
这样的家庭和社会规劝久了,会形成强大的外因动力,无情地推动人们以迎合的价值观思考、感受或行事。最后自己也异化成这种动力本身,会用这种要求审视自己,监督裁判自己。
这种奖励惩罚制度,并不是中国特有,只是我们居安思危的意识更强,不仅要求把精力搭在现在,还要加码未来。这种情绪某种程度上帮我们带离了物质短缺,暂时更有干劲儿。
但心理学上已经证明,奖励促进和惩罚威胁,不管社会工用上还是个人激励上作用实效都非常短。
因为虚假自我在自我规劝时总伴随挣扎的内心冲突。
真我不会善罢甘休。
这种虚假自我造成的僵化规则和严格身份认同,会使得人们失去与真实自我的联系。
我们会无所适从,不能心安理得享受无目的的快乐。不是我们身体不累,而是虚假自我让我们意识昏迷,区分不出来那是身体的提示信号。
我们以为自己不够自律早点去睡觉,其实是身体在足够多重复的机械工作后,还没有补充足够的新鲜感和趣味。
我们以为不再喜欢年轻时候追寻的东西是成熟,但是其实是我们换取社会的认可的过程中压抑了真实的兴奋。
大雨说直到她接触到这些概念,她才感觉自己有被真正安慰到。真正从内心开始认可休息“无罪”。
而且为了摆脱虚假自我,她也还做额外的作业:找到一些模板,对自己做庖丁解牛式的精神拆解,以帮助自己不断识别微小的喜悦与兴奋。
疯玩,允许自己坏掉,
我的精神状态好了10086+
她做的第一个拆解是认识自我,听起来很宏观,不过可复制性也很强。
认识自我,彷佛人的精神也可以是好玩的乐高。
“我从各个地方整理了一个模板,这个模板主要针对自我认知。这个评估卡将自我拆解成兴趣、性格特征、个人能力3个方面。
兴趣上这个模版会再次拆分为职业兴趣和生活兴趣、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我从对应的定义上,不断发掘记录自己的独特的喜好。并在兴趣上做了均衡调配与重点发展。
我不在犹豫是否有某些别人不认可的物质消费,比如我报了我妈并不理解的滑板课,因为风和板在我身旁翻越时我的内心就是喜悦的,这就是专属与我的精神兴趣。
性格上,这个模版会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语言、感知及思维的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意志的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等)和指向性(如内向性、外向性)。
我也开始比对着模版,向内探索自己的性格,并理解接受自己。脾气秉性是诚然存在的,尊重这些不可逆的事实,才能逐渐想招儿放大长板效应。
比如我能承认自己是一个不够理性,情绪波动很大的人。这种波动虽然让我总让我显得不够淡定和理性,但是这种特性也让我情感阈值更大更有共情能力,所以我做传媒一直很占优势......
对自己层层分析,也让我更容易保持意识上的第三方视角,能及时从内心混乱的状态抽离,管理精力的能力稳步提升。”
管理精力,而不是管理时间。
为了防止无聊,我会给自己报几个兴趣班。除了找到高质量娱乐。也是为了在工作和旧有交际圈突围,主动找圈子朋友进行连接。
因为我知道与社会的链接也是我们基础的3大生理需求。
当我累了,我就会休息。我还了解到有实验证明,体力疲劳能一定程度上缓解脑力疲劳。
所以当我心累时,我会学着某书上的经验,在自己的屋子里群魔乱舞,为了防止尴尬和调动气氛,我还会选择在晚上,关着灯放着音乐。任由自己的肢体在摆动。亲测有效,大家可以一试。
为了提升精力的质量,我还会提前安排主动式休息和被动式交叉的学习和其他训练计划。
当然自我治愈的逻辑是完美的,但是我们是生命体,如果情绪的失衡在所难免。如果实在有始料未及的情绪崩坏。我会选择让自己坏掉。
想打游戏打游戏,想睡觉就睡觉,想吃油炸就吃油炸,既然崩坏不可避免,不如就从了自己真实的欲望,毕竟打不过,就加入同样适合成全自己。
毕竟比起行为的不受约束,保持正念才是更加紧要的。因为休息并不是有害的,引发的自我厌恶反而才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