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讨好朋友,我女儿当众学狗叫...”
在二宝的成长中,我为很多事操过心,但唯独有一样,完全不用我管——交朋友。
作为小区里出了名的“社交达人”,二宝简直把自来熟发挥到了极致。
不管是年龄相仿的孩子还是哥哥姐姐,她见了都会很主动、很自然地说:“我们一起玩,好吗?”
大多数孩子都会愿意和她玩,但偶尔也会遇到“被拒绝”的时候。
每每这时,她都会露出一丝失落的表情,有时会问我:“妈妈,她为什么不愿意和我玩呢?”
对于二宝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有朋友一起玩,或许是比天还大的事。所以偶尔的“被拒绝”,就会成为她的“小烦恼”。
因为她很看重“朋友”,所以我也会隐隐担心,生怕她会因为想和小伙伴一起玩而变得“低三下四”。
有一次,我亲眼看到,她给一个小姐姐捡鞋子、穿鞋子。
那是个在公园偶遇的小女孩,二宝很想和她一起玩。看她鞋掉了,马上去帮她捡,还想帮她穿上。
但那个小姑娘,比较强势、霸道。不管玩什么,她都要第一个,而且想控制二宝怎么玩。
开始的时候,二宝还可以接受。但时间长了,她开始有点不开心了。不一会,她就跑过来跟我说:“妈妈,我不想和这个姐姐玩了,我想自己玩。”
我把她抱到怀里,问:“是不是小姐姐的一些行为,让你不舒服了吗? ”
二宝点点头,然后边拉着我走边说:“我去找其他小朋友玩,或者我自己玩也行。”
说实话,当二宝拉着我走开的那一刻,我心里是有些开心的。
因为我发现,虽然没有认真教过她如何和朋友相处、如何解决矛盾,但她自己似乎已经摸索出了一套“交友准则”:
从开始的包容,到后来忍无可忍后的放弃,都是以自己的感受为先,不会为了交朋友而一味地轻视自己、讨好他人。
我也问过身边的朋友、同事,发现不少孩子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而且,有很多孩子都会选择为了朋友而委屈自己。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苦苦维系的不是“真友谊”,而是“毒友谊”。
“毒友谊”无孔不入
很多人觉得,孩子们的世界是纯洁的。
但孩子的交友圈,也是一个小社会。绝大部分的友谊都是干净、健康、美好的,但也会有一些不被人所知的“阴暗面”。
就像“毒友谊”,它常常被隐藏包裹在游戏外衣之下,很多时候很难被发现。
之前看到过一个妈妈的留言,说无意间看到女儿和同学的聊天记录。发现女儿和好朋友一直在玩“叫我主人”的游戏。
同学是主人,女儿是宠物。作为宠物,女儿必须对主人的话言听计从,如果反抗或者不从,就要退出游戏。
而退出游戏的代价就是,女儿会被“小团体”排挤,不会有人再和她玩。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即便心里一万个不愿意,女儿还是会硬着头皮去做“主人”吩咐的事。
还有一个妈妈说,自家孩子被同学“威胁”,想要一起玩,就必须学狗叫,否则就不带她玩。
为了不被“抛弃”,女儿竟然真的趴在地上学狗叫。
之前的一个新闻也曾报道过类似的事件。2个六年级的女孩和几个同学玩“真心话大冒险”输了,被同学怂恿兑现“跳河”的承诺。
起初2个女孩不想做,但架不住同学起哄、催促,结果两人真的跳进了江水中。因为河水湍急,造成一死一伤的悲剧。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甚至不少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一般来说,毒友谊会通过控制、孤立、嘲讽、威胁等形式存在。
但因为它很隐蔽,只有孩子们单独相处时才会出现,所以,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发现。
这里分享一个美国心理学家艾琳伦纳德总结的“毒友谊”特征:
孩子经常不开心甚至哭泣 自信心萎靡 对以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为了让朋友开心一味讨好对方 被嘲笑、轻视 提出的想法总是得不到重视 在一段友谊中一直没有进步 产生了厌恶自己的想法
警惕孩子被“毒友谊”PUA
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或许会觉得疑惑,自家孩子明明善良、独立、有主见,怎么跟朋友在一起就变傻了——
不辨好坏,委曲求全,甚至还一味讨好。
其实,当孩子为了“毒友谊”轻视自己时,他们并不好过,甚至会非常痛苦。
但即便这样,他们依旧舍不得离开一直嘲讽、控制,甚至伤害自己的“毒朋友”,这到底是为什么?
答案很简单,对这些孩子来说,没有朋友是比没有自尊更可怕的事。
《儿童心理学》认为:同伴友谊对孩子的影响力很大,甚至会渐渐超过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对于孩子来说,朋友代表着认同;而没有朋友则相当于一种“社会性死亡”。
当孩子没有朋友或者被孤立排挤时,会引发极大的痛苦和不适。
这种痛苦不亚于任何疾病引发的身体性疼痛,并且会持续很久、挥之不去。
更可怕的是,被孤立和排挤还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最直接和常见的表现,就是诱发孩子出现“讨好型人格”,越被孤立排挤,就越要讨好。
这是因为被排挤孤立的孩子,往往会在心理上形成“低自尊”,觉得所有问题的根源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所以,“讨好”是他们潜意识中的反应,他们想通过讨好得到对方的认可,让对方觉得自己很好。
这种讨好,慢慢还会变成固定的社交模式。
女星马思纯就曾说过,她中学时因为被同学嘲笑、排挤,而变得不自信,甚至委曲求全。即便成年后,也生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好。
但事实上,某一个孩子之所以被排挤、孤立,并不是因为这个孩子不够好,仅仅是因为他有点不同。
研究发现,性格内向、少言寡语或者脾气暴躁好斗的孩子,更容易成为被排挤孤立的对象。
除此之外,年龄小、体弱、太漂亮、太优秀,都会成为被排挤的理由。
所以,当发现孩子被同伴排挤针对时,一定要告诉孩子:发生这样的事,不是他的错、更不是因为他不够好。
如何避免“毒友谊”
面对孩子的毒友谊,很多爸妈的第一反应就是帮孩子筛选朋友。
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或许还奏效;
但对于大孩子来说,爸妈这样做会被孩子认为是“干涉自己交友”。
前面我就说了,很多孩子遇到毒友谊而依旧选择轻视自己、讨好对方,不是因为自己不难过、不气愤,而是每每遇到这样的状况,他们总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够好。
为了得到认可,他们会经历“讨好→被伤害→更加渴望认同→继续讨好→再次被伤害”的恶性循环。
如此反复,就给了“毒友谊”可乘之机。
总是“我不好”“我不配”,需要外界的肯定才能认可自己,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低自尊”表现。
造成低自尊的原因有很多。心理学家认为,比较显著的两个原因是儿童时期经常被否定,或者长期生活在“有条件的爱”的环境下。
所以,想要让孩子避免毒友谊,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多进行鼓励教育,避免长期打压、否定孩子。
同时要给他们“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从心底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2.多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对于孩子交友,李玫瑾教授曾说,希望父母都要“势利”一点。这里的势利,其实就指父母要多关注孩子的交友情况。
对于大孩子来说,可以多和孩子聊聊天,了解一下:
他和朋友在一起做什么、聊些什么;
对朋友的感觉如何;
有没有发生什么让人开心或郁闷的事情。
除了聊天,还有一个更直接的方式——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
一个人的品行可以反映在沟通、待人接物等方方面面。通过真实的相处,可以了解孩子的朋友。
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如果发现孩子和朋友之间有什么伤心的事,但又表达不清楚时,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角色扮演”,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3. 发现问题,果断隔离“毒友谊”
之前我就曾写过一篇关于毒友谊的文章→孩子的“毒友谊”,比早恋更可怕
在里面特意提到了,孩子的“交友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
0-7岁的孩子:
处在“短暂玩伴”的阶段,大多数孩子会根据时空上的临近性,来判定彼此是不是朋友。
所以,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如果发现身边有“毒朋友”,其实很好解决。
只需要慢慢减少和“毒朋友”玩耍、见面的次数,然后多帮孩子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就可以了。
7岁以上的学龄孩子:
友谊已经是一种持续的、亲密的、忠诚的关系,孩子们会相互信任、彼此支持。
一般来说,这时候的孩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具有更成熟的是非观。
所以,这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或者话语是危险的。
“毒朋友”的一些信号:
总说一些控制性的话,比如“如果……我就不再是你的朋友了”
侮辱你或者对你恶语相向
排斥你让你感觉不舒服
谈论很多关于他自己的事情,但是不听你的心事
强迫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
试图让你和其他朋友断绝关系
不尊重你的意愿
如果你发现到了这些信号中的任何一个,就表明你可能处在一段有害的友谊中,即使这位朋友在其他时候很有趣并且很支持你,也要提高警觉。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偶尔一次的“不和”就认定是“毒友谊”,还要引导孩子学会沟通。
发生冲突矛盾后,可以尝试和朋友沟通:
上次你说的……/做的……让我感觉很不舒服,我们能谈谈吗?
我不想大家之间有误会,上次你……,能告诉我你这么做的原因吗?
我不喜欢……,所以下次再……时,可以按照我自己的想法做吗?
解决问题、误会的最好方式,就真诚地沟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但是如果沟通之后,依旧不能解决的话,可以选择放手。
一旦孩子决定离开这个朋友,我们还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个“撤离”计划,帮助孩子顺利离开毒友谊的控制。
比如用渐进的方式,进行冷处理,通过逐渐减少在一起的时间,来慢慢淡化友谊的浓度,让有毒的友谊自生自灭。
但不管怎样,我们都不要忘了告诉孩子这三句话:
好朋友,是彼此成就而非互相伤害。
做不成朋友,只是因为不合适,不是因为你不好。
好的友谊是双向的奔赴,不是一方的讨好,任何时候都不要看轻自己。
参考资料:
https://parents-together.org/how-to-talk-to-kids-about-toxic-friendships/
https://www.languagehumanities.org/what-is-social-rejection.htm
https://www.apa.org/monitor/2012/04/rejection
在交友这件事上,大宝更像我。我们不善言辞,无法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那样广交朋友;只会实心眼地拿出所有诚意,对待朋友。所以,经常性地,他会处于友谊中比较弱势的一方。
我一直觉得朋友之间,没有绝对的公平,吃点小亏不算什么。但我想告诉他的是,面对朋友,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底线;“真正的朋友,应该是和你一起变好的那个人”。朋友,固然越多越好,但是没必要为了数量,而放弃自己的底线。
推荐阅读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