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助力中小企业成就大事业——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六

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助力中小企业成就大事业——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六

公众号新闻

近日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指出,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的重要一年,要坚持发展与帮扶并举,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2023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步伐加快。1—11月,规上工业中小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前三季度新设企业751.8万户,同比增长15.4%,全年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比超70%。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小巨人”企业1.2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3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1.5万家,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在强链补链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我国企业中,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数以万计、遍布城乡的中小微企业是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是社会就业的“蓄水池”。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离不开中小企业的崛起。展望2024年,我们要实施一批普惠性帮扶政策,多渠道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和“三赋”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全国中小企业“一张网”,深入实施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精准纾困有效减负。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需要政策的“阳光雨露”呵护扶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为中小企业纾困解难。2023年以来,从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税费优惠方面,前10个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超1.6万亿元,中小微企业是主要受益群体;货币政策方面,截至第三季度末,累计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融资支持方面,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半征收小微企业“六税两费用”延至2027年年底……一系列稳定、连续的政策组合拳既减负又“输血”,给予中小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显示,虽然2023年中小企业总体呈恢复上升态势,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应对市场冲击的能力依旧偏弱。”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秘书长谢极表示,企业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市场恢复缓慢、竞争更加激烈,有近五成的中小企业成本出现上升,超过五成的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有所减少。应进一步落实好已有的支持政策,推动税收政策做“减法”,让企业轻装上阵;推动货币政策做“加法”,为企业减压解渴;推动政策协同做“乘法”,协同强化助企动力。

下一步,我们要关注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诉求呼声,常态化开展政策预研储备,研究出台针对性强、务实管用的新举措。一是让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二是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最大程度地简化流程,确保政策直达快享,把政策切实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红利;三是加快推动建立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供给。

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升抗风险能力。

近年来,工信部等部门启动了中小企业“三赋”全国行活动,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中小企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截至目前,我国已遴选公示首批30个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涉及15个重点行业领域,支持超1.5万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发现,目前仍有近八成中小企业尚处于探索阶段,达到深度应用阶段的中小企业比例不足10%,各行业间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同时,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营业收入下滑、账期延长等问题,流动性资金尤为紧张,维持正常运营的刚性支出压力大,数字化转型资金缺乏保障。此外,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和转型条件较为薄弱,尤其是数字化装备应用比例、生产过程信息系统的覆盖率和设备的联网率都非常低,导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缓慢。

“中小企业数字化没有太多试错机会,如果投入后看不到成效,企业可能就会减少数字化投入。政府这几年在政策上给予了中小企业不少扶持,但数字化转型这条路怎么走,还需要链主企业去引领,让整条产业链一同转型、提升抗风险能力,让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少走‘弯路’。”身为转型中的中小企业,胜业电气股份有限公司IT部门负责人李启宏说道。

下一步,我们要推广一批“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能用出效益”的优质数字化服务产品,着力破解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想转”困局。一方面要打造更多符合地方实际的经验模式和典型做法,为给广大中小企业找到身边熟悉的数字化转型标杆,因为“看得见”“摸得着”就更容易有信心去复制;另一方面要发挥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APP的作用,培育一批优质数字化服务商,分阶段、分场景打造低成本、可复制,且兼顾行业共性需求和中小企业个性化需求的“工具箱”。

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营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耕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显示,我国超九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国内外知名大企业配套,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四成聚集在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对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能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小企业要想干成大事业,需要引导大型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搭建共性平台,对‘小巨人’企业开放市场,支持更多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供应链,支持中小企业应用先进技术、工艺等,形成协同发展优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室主任马源认为,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导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挥政策集中、要素集约、服务集成等功能,培育特色化专业化竞争优势。

下一步,我们要营造企业融通发展良好的发展生态。一方面,鼓励产业链龙头骨干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在技术攻关、产品配套、标准制定等方面加强合作,鼓励大企业先试、首用中小企业创新产品,提高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和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大中小企业融通对接活动,解决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大中小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全面融通,推动形成协同、高效、融合、顺畅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

延伸阅读:
全面推广绿色制造,加快工业绿色低碳发展——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五
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夯实数字基础——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四


作者丨齐旭
编辑丨徐恒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连晓东
点个“在看”不失联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哈尔滨工程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部属高校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高校工作座谈会国信证券:践行行业价值观,发挥专业优势,助力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2024年新春团拜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第四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中央统战部《求是》刊文: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导推动新时代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咱以为咱是谁宏利基金高贵鑫:提升基金业务人民性,助力金融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推动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湘财证券高振营:为推动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推动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为新型工业化夯实数字基础——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四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2024年党的建设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发文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证监会对4家企业拟香港/美国上市,出具备案补充材料要求(反馈意见)(2024年1月5日—2024年1月11日)全文 |《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行政处罚裁量指引(试行)》征求意见工业和信息化部举行2024年新年升国旗仪式坏男人的诗篇邂逅相遇的日子(完)6054 血壮山河 卢沟桥之变 23消费+AI | 造物云邱懿武:AI设计助力中国制造中小型企业拉近与国际品牌的距离,实现产业带创新突破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4年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系列述评之二预见金龙|国金证券姜文国:资本市场是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磐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52、长篇民国小说《永泰里》第十一章 铁蹄之下(1)【人民日报】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何立峰:以推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助力信心提振、资本市场稳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访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资讯 | 农业银行信用卡:以高质量发展助力扩内需促消费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听取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督查情况汇报等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第三次中小企业圆桌会议浙商证券董事长吴承根:坚持高质量发展,投身金融强国建设瞭望访谈 | 海南省委书记冯飞:全力推进自由贸易港建设 加快推动海南高质量发展重磅!《2022-2023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正式出版责任在肩、纵深推进 中国太保寿险助力白音察干镇高质量发展赓续留学报国传统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欧美同学会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圆满收官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传达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精神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