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谁了,个个都是实力派
在种菜这件事上,不能说中国人是没有天赋的。
祝融号登上了火星,嫦娥五号完成了首次月球土壤采样任务,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始终如一:“这么大个球,还不能种菜吗?”
与极致的想象力相匹配的,是一双巧手。
在冰峰万仞的新疆高原上,在飞沙走砾的海南岛礁上,甚至远在南极,再荒芜的一亩地,我们都能种出一片热闹来。
在人均民间高手的快手,种菜种着更是种出了一系列方法论。
快手上的“种菜方法论”
单是“阳台种菜”这一热门话题,就集结了4.5w个作品,10.6亿播放量;再看专业性更强的话题“种植”,无论是葡萄、草莓、西瓜,还是番茄、辣椒、黄瓜,都各有领地且自带上万个作品。
在热闹的创作氛围下,既有专家学者将理论知识化繁为简,也有行家里手在实操中开展保姆级教学。
更有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实现从学习者到创作者的跃迁——从跟着别人学种菜,到自己教人学种菜。知识的传播,也在创造、接受、反哺之间形成一个回环。
而在种菜之外,在我们每个看似寻常的日常,同样有趣但各自精彩的知识能量场正在被不断激活。
01
你的常识,我的新知
再平凡不过的一天里,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两个小问题跟自己过不去。
同一片穹顶之下,有人还在纠结阳台里的菜要“如何做成一道家常菜”,有人已在速成“蛋挞做法教程”;有人在好奇“短发怎么扎好看”,有人在苦恼“刘海剪毁了怎么办”;有人将“S弯曲线行驶技巧”看了百八十遍,有人则把“腹肌训练教程”放进收藏夹吃灰。
以上,都是快手上关于“怎么办”和“教程”的热门搜索。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常识”正在被现代人和现代生活遗落。
常识,源于生活经验的积累。但随着现代文明成果以不可思议的速度不断更迭和累积,个体的生存境遇正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经验积累的速度甚至跟不上问题发生的速度。
我们难以再指望,自己所拥有的常识能独自解决所有问题。
好在,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将新的生活方式速递到我们面前。如今,课本、课堂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一屏手机就能打开无数扇知识的窗口。
尤其是在快手等短视频社区,人人获取知识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且每个人不仅是知识的获得者,也是传播者乃至创造者。
4月28日,快手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快手新知共同发布《2022快手泛知识内容生态报告》,提出“新知即常识”等六大新知新概念。
图源:《2022快手泛知识内容生态报告》
报告显示,北京用户发布的日常法律视频,更多地被甘肃、内蒙古和辽宁用户观看;而上海用户发布的理财内容,更多受到北京和辽宁用户的欢迎。
得益于短视频平台的蓬勃发展,不同城市得以互相对话,长辈向晚辈学习业已成为一种常态。
正如报告所示,60后发布的汽车养护和维修知识,最受90后欢迎;90后发布的软件产品知识,最受60后欢迎。80后发布的烹饪知识,最受00后欢迎;00后发布的球类运动知识,最受80后喜爱。
图源:《2022快手泛知识内容生态报告》
跨越不同城市、人群,知识的价值在流动中充分体现——你的常识,可能是他人的新知;他人的新知,也可能是你的常识。
正是这种知识水平上的落差,为知识的快速流通提供了势能,更是确认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的必要性。
当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再拘束于一时一地,我们不用再为常识的匮乏而苦恼,却可以为能随时随地学习而雀跃。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所学所得不再是纸上谈兵式的,而是可应用、可实践,可解决实际问题的。
“阳台种菜”是一场“知识实验”
就如“阳台种菜”,只要有兴趣,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尝试搭建“知识实验场”,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生活方式。
以快手为能量场域,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各色各样的“新知”,又能通过丰富的线下实践,将新知转换为“常识”;且最后还能回到快手,从学习者转换为创作者,逐步提升自我价值。
02
追寻内心的声音
发现并确立自我价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社会时钟越拨越快,被推着马不停蹄往前赶的我们,看似拥有很多机会和选择,其实早在长途跋涉中丧失了快乐的能力。
在《倦怠社会》一书中,哲学家韩炳哲提到,21世纪的社会不再是一个规训社会,而是功绩社会。看似积极的口号无处不在,人也被异化为一部自我封闭的效能机器。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身份、收入、房子,一切都有了潜在的标准。为了向标准看齐,个体过分专注于效率、功绩,以致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无以复加的疲惫。
但出路不是不存在的。在快手,不少探路人已经出发了。他们在标准之外构建自己的别样人生,缓慢却有力地扩宽了现实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度。
手工耿和他的“炉上钢琴”
@V手工~耿,原名耿帅,16岁初中辍学,在外漂泊十余年后,他决定回到自己的河北老家。
回家之前,他戏称自己是“城市的流动建设者”,去过五六个城市,干过十多个工种,包括但不限于收废品、装水暖、烫房顶、建商厦、卖手机。
回家之后,一间简陋的小屋、一张铁皮桌子、一台小型电焊机、几十把大小不一的扳手锤子,就是他当时的全部家当。
手工耿和他的工作室
他说,大城市的打拼生活带给他的最大收获,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让他坚定了追梦的决心——向大家分享自己的创意。
2017年10月,他花了两天时间,用百来个螺母做了一个加特林机枪模型。这则十秒左右的视频,在一天内播放破百万次,为他涨粉近十万。
手工耿和他的螺母加特林机枪模型
那一宿,耿帅睁眼到天亮。后来,他的创意列表里,又有了螺帽弹弓、钢琴烤串、倒视镜帽子、大宝剑搓澡巾、雷神锤包、菜刀手机壳……
这些无用却有趣的发明,总能精准戳中每个人的笑点。
手工耿为正在减肥的老弟制作的加油打气机器人
他也因此坐实了“发明界泥石流”“无用爱迪生”等称号,登过央视,也走出国门,被《华盛顿邮报》《每日邮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5年过去了,快手粉丝达470w的耿帅,仍在埋头苦造那些“猛一看觉得有用,再看好像又没用,继续看似乎又有用”的发明,乐此不疲。
同样是追寻内心的声音,95后北大研究生@郎佳子彧,也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步履不停,不知不觉,就走了很远。
作为国家级非遗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他从父辈手中接过面塑刀,用一把面团捏出万千气象。
@郎佳子彧
将爱好当做职业,他不是没有过迟疑,但热爱最终驱动他溯流而上。
为了焕发非遗文化的生机,郎佳子彧尝试用老手艺开发新题材,也用新做法演绎老题材,在传统与潮流的碰撞间,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面塑这一“活着的废墟”。
从3岁学捏面人,6岁独立制作,到12岁创作出轰动一时的奥运福娃面塑,16岁被北京民间艺术家协会破格吸纳,再到读研深造,他对自己的每一次进步都很满意。
“一旦选择追求自己想要追求的事情,那你就要坚持到底,不要被路上的困难轻易击倒。坚持下去,你最终会感谢自己。”
郎佳子彧在北京冬奥期间向摩纳哥亲王展示面塑
今年北京冬奥期间,他被邀请至人民大会堂,向摩纳哥亲王等外国友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将面塑这项冷门、衰微的手艺,又一次带入大众的视野。
无论是郎佳子彧还是耿帅,都选择了一个世俗标准里不成气候甚至是无用的领域,但他们却用不凡的努力证明,“无用是大用”。
看似无用的坚守,其实可以创造简单的快乐,也可以担起一方文化的传承。且正因为不被功利心奴役,他们才能认认真真做好一件事,并赢得大众的喜爱。
他们在快手乃至全网的走红,同样是“冷门也流行”这一定律的最好印证。换言之,爱好再冷门再小众也能引领潮流,也能在快手上获得认同、找到同好。
03
疫情下的生活处方
如果说,逆流而上还只是属于少数人的快乐。
那么,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顺势而为、逐光而行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努力。不需要对人生进行多么颠覆性的改写,我们都能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种出一个春天。
@设计师祝哥,从业16年的全屋定制设计师,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帮助近千人解决了设计行业的就业问题。
@江苏小苹果,近20年苹果种植经验的农业经理人,通过分享果树培育知识,为几十万农业从业者提供技术指导。
@瑞芬,从拼音开始直播教28万成年人学识字,她的粉丝大多数是35岁到65岁的农村妇女。
他们本人或许都没有意想到,只是分享,就能创造巨大能量。
@设计师祝哥、@江苏小苹果、@瑞芬
2021年,近5.6亿个农产品订单经由快手电商发往全国各地,超2000万用户从快手平台获得收入,60%来自中低线城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报告显示,快手平台共带动就业机会总量为3463万个,其中直接带动的就业机会共有2000万个。
宛如一个“人才市集”,快手见证并帮助了越来越多来自各行各业的人,获得有尊严的工作,奔赴更好的生活,甚至创造比赚钱更高的价值。
而在屏幕之外的我们,同样能从这些优秀的创作者身上汲取无限力量。
@江苏小苹果演示苹果套袋
一方面,快手提供了“插件式学习”的条件。
当你想做一道好菜了,红烧肉、可乐鸡翅、麻辣香锅等菜谱一键搜索就能到手;当你想买房了,从购房政策到贷款流程都有大佬梳理盘点……当你有任何源于日常的知识需求,快手上的行家里手都能对问题抽丝剥茧,便于你即学即用。
另一方面,快手也创造了“沉浸式科普”的氛围。
在这里,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院士,在线答疑“登月为啥一定要穿宇航服呢?”牛津大学化学博士@戴博士实验室,手把手教你培育一朵“玻璃心”的红玫瑰;复旦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沈奕斐,则按需备好一份“疫情下的爱情处方”。
此外,还有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博物》杂志副主编等大咖近距离科普,让真理从远方星辰化作桌前烛光,不再遥不可及。
牛津大学化学博士@戴博士实验室 培育“玻璃心”的红玫瑰
在快手,各行各业的行家乃至顶尖人物云集一堂,以接地气的方式跟大家分享专业知识,且每一个人都愿意倾尽心力,及时解答大家的疑难困惑。
这种扁平化的学习氛围和交流方式,使得知识不再以高深莫测、枯燥乏味的面貌出现,而是轻松的有趣的。
从职场到家庭,从爱情到教育,从医疗到理财……无数与我们生活切实相关的小问题,就这样编织成了一章章人生大课题,构建起了快手繁荣的泛知识内容生态。
让我们得以有机会,从以效率为先的社会机器中短暂抽离,试着找回对生活的热情,找回遗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对快乐、幸福的本能追求。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报告
[1]北京大学,“面人郎”郎佳子彧:北大的95后非遗传承人,
https://mp.weixin.qq.com/s/uTt0D13u0yJMhubbijNScw
[2]人民日报评论,“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把面人捏进了人民大会堂 | 金台访谈录,
https://mp.weixin.qq.com/s/NSazT27LNT9LKP_n8C4gMQ
[3]剥洋葱people,网红“手工耿”的现实困境,
https://mp.weixin.qq.com/s/KtVlhxxzWw0VrTD1oIOJg
- End -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作者 | 东海小黄鱼
编辑 | 吴丽雪
统筹 | 蒙洁华
排版 | 静 山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