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才6岁,已是“普信男”
我儿子才六岁,就已经是一名妥妥的小“普信男”了。
这大半年来他很痴迷船,用画笔和乐高画了、搭了很多客船、邮轮、战舰。即使他画的、搭的平平无奇,但架不住亲妈滤镜的加持,让我不由自主地就开始了一通“彩虹屁”。
很多育儿书耳提面命再三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重要。育儿要义的原则之一,不就是当了爹妈、两眼一闭、玩命儿夸崽就对了嘛。
玩儿命夸的后遗症就是,我儿子产生了一种自己天下无敌的错觉:
拿粘土捏了一个海绵宝宝,“妈妈,你看我厉害不!”
掰手指头算出9-4=5,“妈妈,你看我厉害不!”
踩着滑轮能立住2秒,“妈妈,你看我厉害不!”
注意,他的语气不是疑问,而是对自己无比的肯定和赞叹。
儿啊,你还有一个月就6岁了,你捏的海绵宝宝比例严重失调,同龄的小朋友都会算乘法了、还有,陈巍6岁已经能在冰场上翩翩起舞了。亲妈说啥好呢?只能送你一张“普信男”的标签了吧。
曾经我一度很担心,是不是我的夸奖太过,是不是会让儿子自我感觉太过良好,变得盲目自信。不过现在,我觉得孩子成为字面意义上的“普信男”没什么问题,只要别走偏成“普负男”就好!
“普信男”,挺好!
“普信男”这个词出自脱口秀大会的一则段子:“那个男孩子明明那么普通,却又那么自信”。
我一直觉得当一个字面意义上的“普信男”没什么不好,一个人虽然很平凡,但他有自信、有笃定的内核支撑自己,这是一件好事。
在美国生活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之一就是美国的小孩,不管学习好坏、长得丑俊、高矮胖瘦,大多数孩子真的都从内心觉得自己好棒。
儿子最近在学10以内的加减法,他班里有个小朋友,每次做题只有50%的正确率,但他依然会骄傲地吼出“I am good at math”、“I am the king of math!”
前两周我们给儿子报了个足球班,球队周中晚上训练一次、周六上午会组织同龄球队玩友谊赛。我儿子从来没接触过足球,连规则都搞不清楚,一小时的比赛40分钟都不在状态,结果歪打正着滑进去一个球。
比赛结束后,儿子兴奋地跟我和他爹说:“你们就说我棒不棒吧,教练说我是“scoring machine!”
不仅小朋友们如此,国外的成年人也是人均“普信男”。
朋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高考考进了国内Top2的大学,毕业后又来到美国大藤之一的学习读博,毕业后在赫赫有名的大制药公司里工作,活成了“人生赢家”的样子,却在公司里常常被那些“半瓶子水晃荡”的同事气得窝火。
那些外国同事理论和技术都不如她,却个个自我感觉极好,张口就是:“对这个问题我有很深刻的理解……”“我的这个项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实际上朋友比这些同事做得多、贡献也最大,但“谦虚、戒骄”这些古训深入DNA,让她总觉得自己没有那么好。因为缺乏自信,她在公司里失去了不少机会。
我们小时候,得了99分家长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拿满分、得了全班第一家长会告诫你不能骄傲、考上了好中学家长会说人外有人别得意……他们就是吝啬,不愿意把那句“我孩子真棒”说出口。
我们过去的育儿追捧“打压式教育”,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但不自信的孩子。
所以,当我看到孩子明明那么平凡,自己却因为一点点成就就“志得意满”真的为自己感到骄傲时,我觉得成为“普信男”,挺好。
只是我们要谨防孩子走过了头,从“普信男”变成“普负男”。
自负与自卑,硬币的两面
如果“普信男”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大家并不会厌恶,但该词逐渐被曲解走向另外一层意思:“普信男”往往对自己的认知有点过于高了,他们觉得自己魅力非凡,以至于旁人都应该赞赏、爱慕他们才对。
这种莫名优越、迷之自信已经不是自信、而是自负了,名副其实的“普负男”。
网上有人总结过这类人的几个特征:
极度自恋自负,对自己的真实情况没有清楚的认知;
对异性渴望又同时厌恶贬低;
没有底线,有时会出现极端行为……
知乎上,有个帖子征集大家在生活中都遇到过的那些普信男的故事。
有网友说,他的职业目标是想成为一名插画师,结果一起租房的室友听到后就长篇大论,说这个职业不好、市场饱和、工资不高、学的还简单是个人都会……
关键是,这名室友也不是干这行的,却丝毫不介意“为人师”。
还有网友说,自己公司真样貌平平无奇的男同事,因为在便利店偶遇过几次新来的女同事,俩人一起从便利店走到公司。这位男同事就开始私下和他人吹嘘,说“妹子对他有意思”。
“普信男”和“普负男”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只针对自身,不会给他人造成困扰;而后者,会通过踩拉他人来承托自己,常常给他人造成不适。
虽然“普负男”看似自信满满,但实际上是在用张扬的态度掩盖缺乏自信的本质。自卑和自负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很多时候,自负其实是自卑的一种伪装。
有自卑情结的人内心充满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一方面他们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会做出很多努力来减轻自卑带来的不适。当这种补偿用力过猛的时候,就会发展出一种“自负情结”(superiority complex),也就是把自己伪装得比别人优秀,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感。[1]
一个人感到自己弱小的人,会通过贬低他人的方法来让自己感受强大。就像艺术家马良曾在《坦白书》里写到:“我所有的自负都来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气概都来自于我内心的软弱。”
教孩子学会恰到好处的自信
自负并非只是成年人的专属,在一些孩子身上也会表现出来。
比如:自视过高,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人都不行;他固执己见,不听取或者考虑别人的意见;很少关心别人,与同伴关系疏远;过渡防卫、以及有明显的嫉妒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忌之心油然而生。[2]
总之,自负的孩子有一种感觉自己比别人更强、更有价值、更重要的心理,他们往往会通过踩拉、贬低他人来肯定自我。
作为父母,我们希望孩子自信,但不要过火变成自负。所以,教孩子学习恰到好处的自信很重要。
“恰到好处的自信”,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副院长唐·摩尔(Don A. Moore)在著作《自信是所有问题的答案》里提出的。
唐·摩尔致力于自信、谈判与决策的研究,通过一系列调研、实验得出关于自信的要点:自信并非越多越好,优秀的自信者是能够调节自信程度、做出聪明决策的人。
作者认为,自信由两个要素组成:
首先,自信是一个参数。自信的基础是你过去的表现和当前的能力,而这些也可以作为预测未来的基础,能够推测出自己是否能够完成难题。
其次,自信与决策有关。基于对自己能力参数的判断和对现实情况的预判,通过一系列思维工具去做出正确的选择。
比如,让孩学会跟自己“抬杠”、习惯去考虑对立面。
认知偏差告诉我们,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且会找相应的证据去印证自己的结论。但当我们强迫自己考虑和估计自己犯错的可能性时,才能更准确地校准自己的自信度、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所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从相反的方向强迫自己进行思考,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可能是错的、去搜寻与自己结论相反的证据,把事情真的做成,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自信度。
还有,教育孩子尊重概率、尊重客观规律。
大家为什么会热衷买彩票?明明中彩票是一件概率很低的事,但因为我们主观权重的影响,会让人高估其发生的概率,觉得自己是幸运之子能够接住天上掉下的馅饼。就像吃很多的糖、沉迷电脑游戏熬夜晚睡、运动少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大概率造成危害,但还是有很多人甘愿被这些事情俘获。
受主观权重的影响,人们总是高估或低估某件事(尤其是不好的事情)可能发生的概率。
我们不需要教年幼的孩子学习何为概率,只要让孩子多了解客观规律和事实,在做决定时能够对一件事发生的概率高低有基本预判,能用清醒的头脑而非侥幸心理去下判断、做决定。
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努力将大脑里的概率同事实本身的概率同步起来。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恰到好处的自信”,成为健康的“普信男”。
“普信”也是女孩们的必修课
最后,我觉得“恰到好处的自信”更是女孩们的必修课。
在The Confidence Code一书中,作者举证了很多数据来证明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往往普遍太缺乏自信。比如,在被问到考试成绩时,女性的估分通常更低(虽然她们得分常常很高);被问及毕业五年后自己可能值得的薪资时,女生的预期比男生低20%。
在校准自信这件事上,我们要多多鼓励女孩把指针向上拨一拨,让这世上能有越来越多自信的女孩。
你是如何鼓励你家娃自信的?
留言区聊聊吧~
编辑丨羚羊,人类幼崽观察家。
相关阅读
✍️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后台回复“投稿”,查看详情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