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成了化石的恐龙,曾经是什么颜色?
史前动物王国可谓色彩缤纷,从色彩斑斓的带羽毛恐龙,到鱿鱼在侏罗纪的亲戚喷出的乌黑墨汁。和现代动物一样,古生物的颜色有利于它们相互交流、伪装自己甚至调节体温。但如今,复原这些颜色却是巨大的挑战。因为让动物皮肤、毛发和羽毛呈现不同颜色的化合物及结构,在化石化过程中通常会逐渐降解或改变。尽管有关专家已经找到方法能可靠地检测与深色相关的结构和色素,如带羽毛恐龙身上的黑色和棕色,但其他色调,例如棕黑色素带来的黄色和橙红色,尤难得到证实。
如今,科学家团队首次开发了一种能可靠地检测出化石中姜黄色的方法,填补了史前调色板上的这一空白。爱尔兰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的古生物学家蒂凡尼·斯莱特(Tiffany Slater,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说道:“显然,棕黑色素是一种难以检测的色素,这些发现绝对有助于我们在其他化石中检测出姜黄色的痕迹。”相关研究结果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斯莱特和同事到处寻找化石中的姜黄色调。因为与现代动物相比,棕黑色素在化石中出现的几率远低于研究人员的预期。并且,此前报道的证据大多都没有说服力。比如,科学家称甲龙类的北方盾龙(Borealopelta)带有红色,却无法区分他们发现的棕黑色素到底是恐龙原有的色素,还是源于其死后的污染。
因此,斯莱特和合作者创建了一种检测方法,来区分姜黄色的真实化学痕迹和非生物来源引入的痕迹。研究人员将各种现代鸟类羽毛放入烤箱加热,模拟化石化过程中生物化合物的降解。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加热后的羽毛,并利用化学方法找出不同类型的黑色素,该团队发现,生物色素的确会在化石中留下独特且可识别的特征。随后,研究人员检查了不同化石中色素的化学标记,并在一千万年前的蛙类化石、孔子鸟化石和中国鸟龙化石中发现了这些标记。
来自荷兰自然生物多样性中心(Naturalis Biodiversity Center)的演化生物学家莉莉安娜·德·阿尔芭(Liliana D'Alba,未参与该研究)表示,这项新的分析技术能“更准确地测定”动物化石原本的颜色。例如,科学家推测飞行的翼龙可能颜色鲜艳,但这尚未得到详细验证。
进一步的研究甚至还能揭示姜黄色最初是如何演变的。斯莱特表示,“科学家仍不知道棕黑色素如何或为何演变”,特别是棕黑色素的产生还可能在动物组织中引发癌症,“化石记录或许会解开这个谜团”。
《环球科学》1月新刊正在热卖
各电商平台均有销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