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孩子长大后过得好不好,童年早有暗示

孩子长大后过得好不好,童年早有暗示

育儿

作者 | 芒来小姐

编辑 | 飞   鱼

责编 | 陈沉沉



前段时间,“高考状元”刘丁宁在采访视频里,透露了自己几年前在北大遭受霸凌的经历。
 
据她回忆,有次学校戏曲社团有演出,她花了半年时间排练,最后却被同学“赶”了出去。
 
对方直接跟刘丁宁说:“你再来排练,我就报警了”,还说“不要觉得你天下第一。”
 
视频发布后,引发了热烈讨论。
 
很快也有同届、同社团的北大学生出来回应:社团活动这件事,大家并没有故意排挤刘丁宁。
 
演奏排练中,刘丁宁技不如人,社团刚开始并没有淘汰她,而是增加了一名同学分担演出。
 
但刘丁宁不服气,甚至影响了整个乐队的排练,最后社团开除刘丁宁,也更多是因为她彻底了扰乱了纪律。
 
刘丁宁在视频里感叹人际关系的言论,引发了很多网友共鸣。
 
她说——
 
应试教育强调结果、成绩,过程中非常缺乏一种「成人教育」,指导你怎样去思考和理解这个世界……

对我来说,我确实会觉得它有很大的缺憾。
 
她所说的缺憾,其实也是现在很多孩子的写照——
 
孩子们浸泡在应试教育模式里,习惯了啃书本、重成绩。

一旦进入需要跟团队、跟不同人打交道的环境里,就不知道如何适应了。



我和学霸儿子,
都在人际关系上栽了跟头
 

朋友小迪,这两年很为儿子发愁。

 

她的儿子目前在上初中,一直都是学霸,成绩没有跌出过年级前三。

 

但老师随访时,好几次都提到:

 

你家孩子学习上很努力、出色,不过身边亲近的同学、朋友很少,最好注意培养跟同学的关系。

 

老师说的委婉,但小迪还是从中隐约听出了孩子在人际相处上面的不擅长。

 

前段时间,她去学校找到老师细问,才发现原来孩子跟同学的相处确实不愉快。

 

比如——

 

有一次同桌课间休息崴了脚,想让他帮忙送她去医务室,他不理会,同桌很难过。

 

老师问他为什么要拒绝?

 

他说:“我还要做题呢,送她去医务室,我就做不完了。”

 

再比如——

 

课堂小测试都是学生自己改自己的卷子,前后桌改完,他会一个一个要来卷子,看看他们“考”了多少分。

 

要是有人错了简单的题、考得不如他,他就会嘲笑对方:“你怎么连这道题都能做错?”

 

显然,孩子把全部心思放在了学习上,对周围人都不太关心。

 

甚至因为成绩、排名的竞争,跟同学的相处变得有“火药味”。

 

小迪从学校回来后,愁了好几天,对我吐槽:“我现在觉都睡不好,怕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她说,自己从小内向,跟同龄人格格不入,整天忙着读书、考试。

 

大学毕业后,她上了半年班,为了能早点转正,努力做业绩,每天都加班到10点。

 

结果,同批进入公司的另一个同学已经转正了,她没能拿到转正资格。

 

小迪想破头都不明白,明明业绩都差不多,自己哪里输给了他?

 

当时的她把一切归结于:对方是硕士学历,自己学历还不够高。

 

于是,又回学校读了三年研。

 

硕士毕业后再就业,她以为情况会好转,结果不尽如人意——

 

以前失败的经验,给她留下了心理阴影,她跟同事、领导打交道总是畏手畏脚。

 

她越来越回避社交,工作时能不交流就不交流,连同事之间的私聊群也屏蔽了。

 

好多年后,她才琢磨明白:

 

职场环境跟学校有不同的规则,转正、职位升迁并不全靠业绩;


还特别考验一个人在职场的软技能,比如团队合作能力、统筹协调能力等。

 

而她从小就没什么朋友,也不参与团队活动;

 

如今她看到孩子这样,担心会影响他的以后发展。




会读书的人,
到关系里为什么不行了
 
 
我观察发现,小迪过去之所以不擅长为人处世,是有一个潜在的认知:

搞好学习就行,其他的事都可以不用管。
 
所以,母子两代人都把“成绩”看成重中之重——
 
小迪觉得自己得不到公司认可是因为学历;

儿子把学习看做是只能赢、不能输的竞争,对周围同学抱有敌意。
 
这份观念偏差,使小迪只重视学习知识,不关注学习为人处世,儿子也是。
 
小迪跟我说,自己最头疼的地方就在于此:
 
因为习惯了应试教育考试制度,她会下意识把身边人都视为“对手”,很难跟人好好合作。
 
深入一聊,我发现小迪的父母几十年都在一个技术岗位上,每天都跟机器打交道;
 
唯一需要为人处世的地方,是跟领导汇报工作、跟同事组团打麻将。
 
他们认为读书好就可以成为人上人,从不与人深交,也不准小迪跟朋友玩太久,觉得耽误学习。
 
小迪就业之后,其实内心也怀疑过:
 
自己总是埋头干活,什么集体活动都不参加,是不是不太好?
 
但父母固执地认为:社交没有意义,小迪应该继续读博。
 
这份认知偏差,让小迪遭遇了不少“职业困境”;
 
比如——
 
一旦工作中出错,她就会陷入焦虑暴躁之中,跟人说话带着情绪,很难沟通;
 
团队协作中,她很多时候容易忽视他人的需求,在别人看来,这就是态度不配合。
 
小迪儿子三岁前一直是父母在带,慢慢她发现,自己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她和父母的影子:
 
不太关注自己和「周边人」的关系,也没有要和别人合作的意识。


 
能处理好「关系」的孩子,
背后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们天然有探索外部世界、和周围人建立关系的需求和能力。
 
但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对「关系的感受」会带来深远影响。

小迪那会儿跟外界的沟通大部分都处于封闭状态,

于是,她的孩子也慢慢习得了这种封闭。
 
但好消息是,最近小迪有了一些改变:

她开始把自己真实的感受说给身边的人听了。
 
比如,小时候有多孤独;对外向的同学有多羡慕;有多想跟某个人交朋友……
 
当她把感受说给我听时,我有一个感觉:她在欢迎我走进她。
 
小迪打开了心门,这是她开始接受现实、走向外界的友好信号。
 
而她最重要的改变,是开始把这些感受告诉孩子,这对他们母子,几乎是从未有过的体验。
 
对小迪这种不善社交的父母来说,保持真诚和分享,是她能教给孩子的重要一课。

当父母对关系的感受变好了,才有可能允许并引导孩子主动与外界建立关系网络。

比如在平常接孩子放学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的父母们:

有人站在一边旁观,从不干涉孩子的自主交友;
 
有人叫住孩子的同学,给孩子创造打招呼的时机。
 
还有人让孩子拿出便携象棋、飞行棋,摆在校门口附近,吸引感兴趣的同龄人来玩;
 
或者让孩子把红领巾“贡献”出来,打个结和其他人打打闹闹,一群人嘻嘻哈哈、开开心心;
 
……

这些孩子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点:
 
都很重视小学放学后的十几分钟,是小学生的「社交黄金时间」。
 
而不跟大家互动的孩子,一放学就被父母接走,围得严严实实,问成绩问考试。
 
我看到好几个这样的孩子,每次见都形单影只。
 
总的来说,孩子的社交能力可能先天会有差异,但父母自身的态度如何,会带来很大不同。
 


就像美剧《小谢尔顿》里,男孩谢尔顿非常不擅长跟人相处,很多同龄人对他避之不及。
 
长大后,他始终不善于社交,但凭借一些打动人心的举动,他交到了朋友,有自己的圈子。
 
这个背后,离不开他父母的引导和支持:
 
首先,他有一个愿意深深支持自己的爸爸,会在自己被科学家拒绝、伤心不已时,跑去科学家面前请求他见谢尔顿。
 
爸爸的支持能让谢尔顿深信——
 
我是值得被爱的,别人会把我放在心里;而同样的,我也能与别人建立很好的关系。
 
所以,虽然谢尔顿从小到大都特立独行,但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很孤单,也不觉得自己配不上周围人的欣赏。
 
同时,他也有一个重视情绪感受的妈妈,会在谢尔顿的同龄人到家里玩时,提醒谢尔顿:
 
注意措辞,要有同情心;
 
当谢尔顿沉迷于解题,耽误一家人吃饭,妈妈让全家人换一张桌子吃,不要打扰他。
 
途中她给谢尔顿送来炸秋葵,谢尔顿冷言冷语地说:“量子电动力学被发明时,人家靠的可不是吃炸秋葵。”
 
妈妈回:“那可能是因为他妈妈爱他的程度,没有我爱你那么深啊。”
 
爸爸的无条件支持、妈妈对情绪感受的重视,让谢尔顿成长在充盈着关怀感受的氛围里。
 
这种氛围,软化了他钝感、稍显冷硬的一面。
 
所以,当情绪低落的同龄人来家里玩,他会直觉地觉察到,并对她说:
 
“我会倾听你”;“需要我给你倒一杯热饮吗?”
 
在别人情绪低落时倒上一杯热饮,谢尔顿把这称之为“热饮治疗法”,一直沿用到长大。
 
总的来说:孩子浸泡在怎样的引导氛围里,就会主动学习这样的人际相处方式。
 
孩子是种子,而好的家庭是土壤,土壤用心灌溉种子,孩子自然也会用心去发展自己和外界的关系。
 


 写在最后 
 
 
回到开头提到的「成人教育」这件事上,这个话题涉及的面很广,但人际关系始终是逃不过的一个课题。
 
对类似小迪和她儿子这样的情况来说,很重要的是:

引导孩子心里、眼里装得进别人。
 
比如,从一些小事开始,引导孩子观察其他同龄人——
 
“刚才那个跟你打招呼的同学,她的发卡真漂亮啊。”
 
“你的朋友是不是快过生了?准备好礼物了吗?”
 
“你的同桌心情不太好,你最好不要惹她心烦。”
 
眼里能看到不同的人、不同特性、不同的相处细节;

心里能接纳多元关系、与人合作或冲突;

生命里欢迎他人走进自己,重视从关系氛围里得到好的体验。
 
我的世界里,有你在,他在,他们在;
 
他的世界里,自然也会有你的一方小隅。

「在看」+「转发」愿你我都能在关系中,欢迎他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李仑】直播🌟


今晚8点⏰李仑老师分享

存在主义视角下,

如何面对孤独与无意义?

💁希望提高职业深度广度的

心理学爱好者

不可错过了哦~

直播无回放⚠️无回放⚠️

马上点击⬇️【预约】按钮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从小“被管”和“没被管”的孩子,12岁后过的是两种人生年薪$12万5生活才能过得好?!马萨诸塞州越来越多年轻人搬走,原来真的是成本太高...​那些从小被逼着演节目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女人性格好不好,从她的穿着可以看出来人品好不好,借次钱就知道读书和不读书,20年后过得是不一样的人生那个承包无数人头像的日本第一萝莉,长大后成了这小时候与长大后(太经典了)北漂过得好不好,只有鲍师傅知道免费领 | 2023全年Cricket蟋蟀英文原版分级杂志,让百年经典陪伴孩子长大!孙燕姿遭妹妹断绝关系 阴影下生活20多年 暗示姐姐搞小动作 恩怨早有端倪最新内幕!清华工程师活活打死妻子!好友早有预感,知情人曝光细节,原来他早有前科......[掌设] 童年!童年!童年!为什么当初想长大?——RG35XX开源掌机婚后过得好的女人,对待伴侣的态度只有5个字致家长:孩子成绩好不好,取决于父母是坐在沙发上,还是坐在书桌旁今天我过得不好,但明天可不一定孩子长高的秘密,都藏在这杯北欧早餐里!百年验证,1分钟做好,营养均衡又健康37岁杨幂“大尺度”采访,引爆热搜:女人过得好,根本不需要装一个超级大国的道义形象,在他的笔下瞬间崩塌画质越来越清晰,童年却越来越模糊带你去阳明山看芒草(多图)小时候23厘米,长大后只剩7厘米……这中间经历了什么?亲密关系中,长大后才懂的22个真相42岁朱丹“婚姻反转”上热搜:女人过得好不好,看这件事就知道福建一对夫妻收养女弃婴,长大后找了个男朋友,带回家却傻眼:这是我亲生儿子!婚后过得清爽的女人,对婆婆的态度只有3个字一个女人过得好不好,看手一目了然在广州混得好不好,吃它一顿就知道文革红八月铁证渗血 - 被北大附中打死的工人陈彦荣长子留下清华附中红卫兵让他前去北大附中领尸体的介绍信2024,如何过得好一点?吕洪来谈科学养生之九:科学养生需要克服陋习、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一个女人过得好不好,看一点就知道了微信里的那个表情包女孩,长大后滤镜碎了一地…经常挨打的孩子,和没挨过打的孩子,长大后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木棉红》&《好好》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