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说:居民不买房,让国家来收购?
1648个字 阅读时长:5分钟
中产先生 | 洞见时代 发现价值 讲述生活
又想搞个大新闻。
- 1 -
之前就写过,对凤凰有点失望,因为它之前搞了个经济论坛,请了董专家去大放厥词,让农民进城买房,开车下田种地,结果被群嘲到热搜,董专家也被禁言。
作为一个前互联网媒体从业人员,对于这类财经论坛的套路略知一二,无非是一场营销Show,请一些走穴的所谓经济学家,对当下热点发表一些似是而非、语惊四座的观点,吸引流量,然后拉赞助找冠名,商家不愿得罪媒体,都跟着打点一二。
所以,这类经济论坛基本不具有参考性,中国的经济论坛,其实只要看两个就够了,年中的外滩经济峰会,年尾的金融街论坛年会,其他的多数都是流量生意。
只是没想到,短时间凤凰又搞了一次,请不了董专家,换了一个王教授,也说了一番语惊四座的言论:
建议政府收购滞销房用作保障房。
嗯,都知道房子滞销,都来出谋划策了。
我找了下原文,其实王教授说得不止这一点,他提出了一个更吸引人眼球的话题:
住房回归双轨制。
不过好在他说得不是福利分房,如果社会上广泛存在一批群体可以福利分房,而另一批要背一辈子房贷,那就真的是不知所谓了。
他说的是保障房和商品房。
按照他的说法:
现在全国住房过剩,房子滞销,对房企和银行都有冲击,既然居民不买房,不如国家收购房子,作为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既能减轻对房地产业和银行业的冲击,又将分步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保障房需要。
乍一听,还蛮有道理的,真是个大聪明,再一想,好像不对啊。
- 2 -
很多专家不喜欢算账,应该也没实际制定过政策,喜欢张口就来:我有一计,可安天下。
实际上都经不起推究,要是这么简单,国家把房子一收,然后租出去,还会像现在这么费劲吗?
首先,为什么国家不下场去收房子?
很简单,房子是创造信用的工具,从卖地到开发再到按揭,整个过程下来,最重要的就是把居民30年的信用拿过来发展经济了。
100万的地,100万的建筑营销税费成本,卖给居民400万,居民首付120万,国家出100万,居民30年要出680万,减去成本,480万的信用和钱就这么创造出来了。
要是国家自己去收房子,没有信用的创造,我费这劲干嘛,直接无锚印钞不是更快吗?
其次,即使下场收房子也解决不了问题。
很简单的一笔账,收房子的钱从哪里来?以什么价格收?账能平吗?
财政靠的是居民信用,没有居民信用肯定没钱,好吧,国家发贷款或者专项债,解决了资金问题,下面是价格。
价格可以低一点,但肯定不能以成本价收,否则无法减轻房企压力和银行冲击,打个八折好吧。
收了之后做廉租房,公租房,租金多少?肯定不能高吧,不然怎么达成专家所谓的满足中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
最后,你会发现:
国家收了房子即便是全部租出去,恐怕连付收房资金的利息都不够。
这还是在理想模式下的情况,看看前些年保障房、公租房和廉租房的乱象,再经过关系户和二房东转租揩一手油,想要打平成本根本就不可能。
最后专家还说,政府可以从卖地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补贴租房损失,还要退出市场竞争,转向公共服务,意思就是国企不拿地,转做包租公,这好像有点理想化了。
总而言之,专家所谓的一计安天下,其实根本就不可行。
- 3 -
结语
当然,专家说的方向,并不是没有现实支撑。
我们发现,最近的土拍市场,基本都是国企和城投公司在接盘,罕有民企开发商拿地。
这其实有点专家说的意思,国家一手卖地,一手拿地,只是拿了地不开发,直接抵押给银行,左手倒右手,只是债务的堆积。
当房企和居民都加不起杠杆,只剩下地方在左手倒右手的硬扛:
其实就是快到游戏的终局了。
就这样。→→小手一抖,红包到手。
拓展阅读:
俗话说,下雨天,多读书,经济小年,更应该蛰伏蓄势。
冯唐的这个成事心法,集合了曾国藩、麦肯锡和他个人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套可行的成事方法论,不管是职场白领,还是管理者,都很有启发。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