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穷鬼,哪里都是美食荒漠
白人们在纽约的写字楼里吞下清水煮鸡胸肉时的面无表情得有多狠;两周后,他们在度假酒店里面把神户牛肉塞到嘴里的表情就有多丰富。
并不是克价几美金的牛肉真的好吃到让人翻白眼的程度。三分钟后他咬了一口烤面包,表情比刚才还夸张。
他们的味觉总是处于一个矛盾状态,以至于生性保守的黄种人总是很好奇,不是说你们的味觉不发达吗,怎么吃饭就突然这么香了?
答案其实就在谜面里。
我们总是善于想象精致的生活就一定要伴随着挑三拣四。
不光是食物,你能在各行各业都能找到类似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五千块钱也就听个响”、“云南的豆子能喝?”
但是可能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有钱人吃啥都香。
真正的有钱人从来不挑食,人家只过敏。
曾经麸质过敏的基因检测一度成为中产阶级根正苗红的血统证明。
即使面对完全接受不了的食物,我们也可以学习白人换一个说法。比如,下次和某个川渝的朋友吃火锅又遇到了那种裹挟似的吃辣邀请,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把手斜放在胸前,摆摆手说,“不好意思,我很喜欢吃辣,但是后来辣椒素过敏了。”
或者你也可以学我——贵的食材我全都过敏。
*症状我都帮你查好了,荨麻疹
深圳,杭州和北京这些美食荒漠重镇总是爱用川渝地区的审美霸凌来解释自己的品味问题。“是不是不辣就是美食荒漠”,这是还对这些地方的餐饮留有信心的人最常见的顽强。
他们总是爱说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大多来自于穷苦的地区,因为在食材不足的情况下,重口味的饮食往往更能带给人满足感。
*神奇的是明明有广州也是美食荒漠的说法,但是通过搜索却找不到,我一度怀疑很多城市不被骂做是美食荒漠不是因为东西好吃,而是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交易
在这类型骂战里,广东常常被拉来垫背。毕竟自己靠着饮食清淡,却又有了“吃在广东”的美名。只是这都是场骂战了,往往结果是几个回合之后,广东也被背上了美食荒漠的骂名。
最好的攻击一定是贬低,最好的反例一定是需要一个以香料的使用久负盛名,而且牢牢居于所有美食话题鄙视链最底层的地方。
虽然很不合理,但是在中文互联网我们真的能找到完美的例子,那就是印度。
不巧的是,那儿还真是不少欧美中产阶级的第二故乡。在他们眼里那些神秘的糊糊蘸皮鞋都好吃。
不过据我的阿三朋友告诉我,中餐香料的博大精深是能跟印度硬碰硬的。他是个印度咖喱爱好者,每次做都得几百个盒子来跟配颜料似地自己抓香料然后打粉。他告诉我,他早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配出自己想要的一切风格的咖喱。但是对于中式香料的使用,他摇了摇头,“学不明白,什么君佐臣使,中餐里面香料的使用和中药是一脉相承的,再往上溯源一点,就成了炼丹了。”
*我第一次放弃系统的学一道菜就是视频开头的,“我们大概需要用到四十钟香料”
一个很多人都难以想象的事实,中国和印度,两个在昂撒人眼里足以羡慕地流下口水的美食大国,在很多国际性美食荒漠评选中都名列前茅。
不用着急因为别人的不识货而破口大骂,仔细观察一下投票的分布就能发现了,中国的票都是印度人投的,印度的票都是中国人投的。
两个神秘的东方大国对于彼此料理之间的相互诋毁,几乎和中国互联网上对于美食荒漠的群雄割据如出一辙。
所以世界餐饮评价的命脉掌握在英美两国人手里真不是坏事,有钱、没见识、本国料理水平低、吃饭咋咋唬唬。你要是做饭的,你也恨不得自己的食客全是伏拉夫。
就算是遇到不喜欢吃的,白人也能很体面地说出,“不好意思,我过敏。”
其实把饭做好吃真的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儿,全凭一张嘴。糊了叫豹斑,生了叫“half rare”;下料狠了叫“料头很香”,下料轻了叫“追求食材的本味”。现代餐饮理论早就已经把握到了这个事情的精髓,甚至于孕生出很多专门负责在你吃饭的时候,不停地重复这玩意儿有多香的工种,
比如,法餐的博大精深,就是人家最早发明了table service和侍酒师。
*你看现在国内的网红店不光发明了侍饭师,甚至专门为个简单的菜品开了“専門店”
中国人对于食物有一种本能的真诚,曾经拿手的厚黑学在遇到美食的瞬间就会全部失效。甚至很多时候身体的问题都不愿意被那些情商超群的大哥们当作借口,一手拿着分酒器,一手拿着胰岛素,就是中式酒桌文化中特有的对于食物尊重的壮美。
我们对于食物的负面评价总是格外地多,倒霉的是人性的本能从来不是向死而生,而是在得到评价之后彻底地摆烂。
但是事情总是有两面性的。曾经在北京不知道哪个胡同里的馆子都不好意思请姑娘吃饭的那批人,至少他们没觉得这是北京美食荒漠的证明,而更像是了解生活、勇敢探索的标志。
如今这种探险只会被当作某个城市是一个美食荒漠的证明。
但是当食客们放弃寻找和挖掘,只会把更大的市场让步与千篇一律的预制菜、网红店和外卖网站上粗制滥造的打工人生命维持餐。
就像是小时候被父母骂了“你就是学不进去”,没有人会奋起直追,而是直接认命“我就是这样了”才是常态。这个特质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受教育程度的增加而变得更加理性,只会被实用主义压制。
关于北上广深打工的小白领们,我至今为止理解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百分之八十的暧昧期小情侣在看完《花束般的恋爱》之后的选择都是“他俩好像咱们,那咱们分手吧。”
有人说过《花束般的恋爱》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让男女主多赚点钱。
比如刚到杭州不久的小雯,从东北来到杭州给MCN做剪辑的她,因为来之前天天听说杭州是美食荒漠,被吓得刚来三个月只敢在外卖网站上点同一家烤肉拌饭。
拿出来《随园食单》然后跟她解释杭帮菜有多么博大精深根本屁用没有。
给网红多发点工资比什么都强。
撰文 3F王 编辑3F王 设计3斤
tel:1726939830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