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裁员的35岁人,已成功自救?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条(ID:yitiaomin)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35岁危机”,入选2023年劳动热词,
近两三年,35岁的中年危机,
成为了一种普遍的中国社会情绪,
而其实在几年之前,
这种情绪都还未形成。
体面走进大厂、外企等公司的打工人,
不会预料到生涯如此短暂。
最早那批经历“35岁危机”冲击的职场人,
现在过得如何?
他们是如何自救的?
陈怡静,41岁,初代大厂人,原外企高管,2023年5月被裁员
去年5月,我所在的外企因为业务转型,发起裁员,非常突然,当时我负责中国区产品和运营部。
高管从美国飞过来公布时,我在底下听哭了,因为太喜欢当时的工作状态了,团队协作非常好,也很相信自己产品的价值。
失业后,我的财务状况压力比较大。虽然未婚未育,但贷款在北京买了两套房,父母从福建老家过来,住着其中一套。在外企打工获得的现金流,多高的房贷也不担心,我平常都不算钱的,也没有很多储蓄。
拿到裁员赔偿金,加上卖出全部公司股票,提前还了一部分房贷,也留出了1-2年生活的硬成本,但还是要通过自由职业的方式保障一点现金流。
还把做饭、保洁这些家政服务全停了,用不着的东西二手转卖掉,这其实没有很大的财务改善意义,更多是告诉自己,要面对失业状况了。
陈怡静在外企工作时
我经历过初代互联网大厂,毕业第一份工作在新浪,肯定是吃到了互联网时代红利的,比如我在新浪有期权的收益,在工资只有1万多的时候,卖掉了所有新浪和微博的股票,付了北京买房的首付。
大家现在老说“35岁危机”,在我30岁出头时还没这概念,不然我32岁也不敢从新浪离职,去美国访学了。
在40岁的这一刻,直面危机了。下一个阶段上升的行业还看不清,我们熟悉的行业下落感却非常真切。其实互联网行业的公司大部分还健在,但是目标从扩张变成了盈利,这个时候人力和很多东西成为了成本,成本需要压缩,所以大家在行业里的体感很难受。
裁员之后,我决定先不全职工作了。但也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出去旅行一圈,我是非常积极地和每一个机会连接。
我还记得一个场景,在和一个CEO面对面聊天的时候,他说谢谢你大老远来到我们所在的城市,专门来跟我们交流,但听说你没有打算全职工作,为什么呢?我说我现在的状态叫做“消极求职,积极连接”。
我想以兼职顾问的角色去工作,对于一些创业公司来说,我既做过创业,又做过跨国公司管理,他们可能需要一个外部顾问的视角,帮忙拆解公司遇到的问题。
很庆幸在求职的窗口期,就是失业后的三四个月,通过积极地连接,找到了独立顾问的合作,假如说我先玩了几个月,再回来找,机会就少很多了。
在商学院上课时
失业后,我做的另外一件事就是读EMBA。其实在外企工作时,就考虑过读商学院,也加了招生老师的微信,有一天刚好看到他朋友圈说这一轮EMBA秋季招生,考试时间在9月份,入学在10月份,和我原来预期比起来,需要通过很长一个申请流程,到下一年秋季才能去上学,时间表大幅提前了,我就决定试试看。
因为学费真的非常贵,我同时需要有顾问方面的收入,当时EMBA笔试面试结果和顾问工作是同步等待的状态,我心里想,这两件事情要么同时发生,要么就都不要了,还是很幸运的,两件事都拿到了offer。
读EMBA,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为了去拓展资源人脉,我更多是想看一看在不同行业里,大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有没有好玩的事儿。
对未知的探索是这段时间的主旋律。做顾问,也是有机会看到AI行业、新能源行业,最近还在看短视频行业。
我觉得不要害怕人生探索期,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进入探索。
这一年我去看更多的事。等到我选择的那一刻,希望它是我真正想要的,比如再选择一家企业,前提是我真的看懂了,我为什么要去,它未来的市场空间,它这一刻的企业价值观,我能够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陈怡静此前作为公司代表,参加活动
我觉得在自媒体时代,提升自己的可见度很重要,就开始在B站做视频,预料之外的是,不久有出版社和策划编辑找到我,觉得可以拓展整理成书稿,所以我应该会在2024年写下以及出版自己的第一本书。
做自媒体不一定要变现,而是让人有机会看见我。出版、包括一些顾问的工作,好几个都是通过视频或者播客找到我。
我接受人生是一条抛物线,可能上一阶段就是人生的巅峰,年龄渐长后,体力财力都下滑。但我同时觉得,还是有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让我的体验更丰富。
大雪中送餐的外卖小哥
年末北京大雪,睡前我看了一眼窗外,碰巧就看到一个外卖小哥在凌晨2点的雪夜里竟然还需要奔跑送餐,呆了一会,又见他送完出来,仍然是一路快跑,难,总有人更难。突然就起了这句歌词,“这沙滚滚,水皱皱,笑着浪荡”,歌名居然就叫《难念的经》。
歌词还有一句“参一生,参不透,这条难题”,虽然难,但是词曲却又有一种快意。我单曲循环,和着旋律在午夜的房间里旋转跳跃起来,谁不是笑着面对人生的难。
我之前是在“得到”工作,3年时间,从普通运营,最后做新媒体事业部总监,部门有20多个人。
我坚信自己35岁一定会被淘汰,首先我本人底色非常不自信,性格使然。第二,我是一个特别偏执行向的人,干活可以的,但缺少一些在职场继续上升的综合能力。
就像在“得到”我做成了很多事,但我觉得依赖的是公司的条件和能力。比如“得到”当时要做第一本自己的纸质书,《了不起的我》,我之前在传统出版行业,推一本书,基本都是两块KT板,70块钱就把活动落地了,但“得到”是互联网公司,书也起到品牌宣传的作用,所以项目预算100万,这么多钱,活动能做得不好吗?
有段时间,我负责公司的训练营新项目,干得昏天黑地,经常在公司通宵,看到早上的太阳。等事情跑顺了,有点扛不住了,公司让我先休息两个月。我去做了一次心理评估,结论是重度的抑郁、焦虑还有强迫,要及时就医。
回去上班之后,又给我升到了事业部的负责人。
想离开的时候很矛盾,不知道自己要做啥,不像20出头,有很明确的出版梦想,因为大学念的是编辑出版。
橙子的植物店:真橙植物工作室
猎头打电话就说,你这个简历很好,但缺一份大厂经历,去大厂你可以拿到P7,年薪加上股权有100多万。我就去面试了,也拿到四、五个offer,都是阿里、美团这类公司。
但是后来想得特别明白,到了那边可能P7就是我的终点了,待到35岁,最后被自然淘汰,我一定要跟着社会的评价体系往前卷下去吗?卷下去到最后被淘汰了,谁又对我负这个责任?其实也没有谁。就很迷茫,把offer都拒绝了。
当时有一种非常强的心理,想逃出社会的评价体系,觉得我逃出去了,还能有个一线生机。前同事给我发了一个花店在招聘店员,我知道自己非常有服务意识,当服务员应该非常擅长,就去花店了。
去了之后,觉得这个东西挺适合我的,跟植物打交道。因为来北京之后,我每次从一家公司离职,休息的那段时间,就会买好多绿植,家里至少攒了有200盆绿植,一上班就忙得管不过来了。
在花店干了三四个月后,决定要自己开一家植物店。
植物店门口
当时心里有一点点谱,因为打工的时候就写植物店日记,纯粹想找个地方写,因为那种生活对我来说太新了,结果小红书很快累积了1万多粉丝。
开店之前也纠结过,专业知识好像没有那么厚,当时还问过罗振宇老师(得到APP创始人),他说如果去一个农场学,学完之后你跟大家是一样的,但现在开店,过去的运营知识能够用起来。我觉得挺对。店筹备的时间就10天。
胡同和植物气场很合,也不像街边店铺那么贵,就在胡同里租下10㎡的店,一年租金不到12万。把家里植物搬过来,就把店给填满了。
植物店老客人送的春联:微笑拈花知妙谛,闻钟得悟即菩提
关于植物,有一件印象很深的事。当时还在“得到”,有一天去朋友家,那是他搬家一年多之后第一次去他家,看到他们家有三棵长得很高大的植物,我说你这是哪整来的,养得这么好。
他说这是一年前乔迁的时候我送的。我送的时候是三颗非常小的植物,龟背竹,鸭脚木,天堂鸟,一年多的时间,养得非常茁壮了,我就觉得你花时间对待植物,它会给你一个反馈,能看到时间的痕迹。当时其实非常震撼我。
我对自己店的期待,是那种百年老店。就像走进一家京都面包店,有个老头说我们这个酵母,可是祖传了三代。它是有时间沉淀的。
胡同小店迭代率可高了,很多店在去年都关了,熬过了疫情,没熬过去年。去年下半年我真的好紧张,活下去是我最重要的命题。
早上10点到店里,通常忙到晚上10点、11点才离开。周一按理是店休,但开店2年多,真正周一不来店里的只有2天。
我只卖好看且好养的植物,每一种植物都是我自己养过的。不卖鲜花,是因为我不懂鲜花。
橙子在胡同里捡的两只猫
虽然每天一个人忙很辛苦,但完全没有回去上班的想法。唯一有一次觉得失落,是前公司“得到”要做一个直播,想要露营的感觉,负责直播的同事很支持我的生意,找我用植物布置出露营场景。
那天搞了好多大植物,坐着一个非常破的货拉拉,一路颠到公司的时候,心里就有点不舒服,因为那天很狼狈,夏天很热,我又非常能出汗。我当时想这些树我要怎么搬进去?会有很多人看着我把大树搬进去,再流一身汗。
但是在过去,你可是出入一个写字楼,喝着咖啡,大家闹着玩,叫你橙总,这个落差好大。
到了之后,前同事叫了好几个男生帮着我一起搬,预想中很狼狈的场景并没有出现,但那个时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每个人都挺虚荣的,我以前真觉得自己不是个虚荣的人。
橙子在胡同里捡的两只猫
去年夏天,我认识了一个开小店的姐姐,她已经开了六七年,那算是偶像奔赴,很早就听她的播客,没想到真见面了。我问她最近咋样,她说反正磕磕绊绊的,现在个人账户上只有3000块钱,但是一点都不紧张。
我说我也是!我现在比3000还少,我也不紧张。本身也没啥物欲。
开店我记了个比较合理的账,成本是包含我每个月工资的,每个月给自己发6000块,够吃住了。
这句话是我后来琢磨出来的,活经历比挣钱更重要,希望等我老了之后,坐在门口,有个小朋友过来,可以跟他说爷爷这辈子做了多少事情。
遇到的一些客人,常常会让你觉得开店好值得。
一对中老年夫妻,在贾行家老师节目里听到了我的故事,找到店里跟我聊天,他们骑着摩托来的,很酷,叔叔是画油画的,他特别诚心地问我,你们是怎么思考结婚这件事情?他的孩子和我差不多大,就想知道我们这代人怎么想。
隔了一年多,去年9月份,他们突然又来了。他说你记得我吗?我说当然记得了,您孩子从国外回来了?说这句话的时候,我就感觉阿姨眼含热泪,相见很开心。
他们说早想来了,但忘了店具体在哪,两人骑着摩托在东城区,一条胡同一条胡同地转,终于又找到了。
客人送给橙子的画
还有一个客人,他在店里面转悠了挺久,默默说了句,可能这是我最后一次来这个店里了。因为他被附近的公司裁掉了,我看他很难受,就跟他聊天。
他问你是咋决定开一个这样的店?我说我跟你不一样,我没结婚没孩子,没有任何压力。
当时觉得他好难,但是半年之后他又来了,乐呵呵地,夹了幅画,他说你还记得我吗?这画是给你的。
现在画就在店里放着,他应该是找到新工作了,我没问,但是看起来很高兴。
橙子会在器物上设计一些文案,比如”抱富““都在酒里”“
我的心态也变化好大。店一周年的时候,我定的主题叫“要想富,先种树”,想要挣钱,但结果也没有挣到钱,就是没赔。
今年把主题想好了,“不疾不徐,总有希望”。
做内容还是我一直想要追求的,现在还在做每个季度更新的一张报纸,比如讲讲低成本的美好生活有哪些,客人进店是可以拿,另外发快递的时候塞进去。
店的每一处的摆放,每一处植物的设计都是我做的,从商业上讲,它并不是一个能让你真正挣大钱的事儿,但认认真真经营一件事情,我觉得跟做出版一样,就像认真做本书出来,你的产品能够让大家认可,就挺好的。
五月,38岁,互联网品牌文案,2022年5月被裁员,转行家居博主
我一直是做品牌文案和营销,之前在滴滴、快手几个大厂都待过,最后是在一家头部游戏公司旗下做启蒙素质教育条线。
我们部门10个人,2022年3月份,部门裁掉了2人,我心里觉得今年是安全的了,没想到4月底又开始裁,大家都被隔离在家里,线上通知的。裁我的原因很明确,因为我是薪资最高的,其他员工年龄小,是校招过来的。
我念的是广告学,从三线城市兰州一路拼杀到北京,28岁进大厂,以前一直觉得只要能进到大厂,只要我不犯严重性的错误,就可以从一个大厂到另外一个大厂,安安稳稳的,至少可以干到40多岁,钱也存得差不多了,以后就再说。
没有意识到职业年限会这么短,而且会来得这么快。在我的感受中,是从ofo小黄车出事那会,各个平台开始收缩了,之前互联网公司还是往上走,我跳槽都是按照20%涨薪的。
之前会把我进大厂、高收入、买房,都归功于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但后来经过这一波三折,我才发现只是在特定的时间内,赶上了那个点。
五月“69平老破小”装修前后对比
我已经结婚了,还没有孩子,最大的经济压力是有房贷,北京的一套69平的老破小,2018年11月首付200万,贷款175万,月供8000元。
当时也是想搏一搏,自己有些积蓄,加上父母给的支持。两代人的努力在北京扎了一个窝。
被裁后,我思考了一周的时间,就觉得我不想再打工了,转行做博主。做家居类别,也是临时决定的。因为当时我连楼道都出不去,刚好我家的装修底子还可以,我之前在市场品牌待过,有审美积累,平常也喜欢拿手机拍照。
那我不想拖延,克服我的完美主义倾向,5月底就发了第一篇笔记。我预期很低,但没想到有10个赞,还有5个留言。
我就坚持着就一直发,一直拍,大概做到1个月之后,涨了3千粉,那我就觉得这事儿好像也没那么难。
后来慢慢积累出一些标签,比如“在北京的兰州人”、“200种植物”、“老破小”等等,算是把一个立体的感觉经营出来,到现在有3.9万粉了。
失业到现在快2年,没有再去找工作,我的考虑是,即使我去找一份工作,我不知道它能干多久,可能有今天没明天,它又会变成一个短期的事儿,就会导致我再次陷入以前的那种状态。
做博主,虽然收入不稳定,但是好歹会有一些粉丝和技能的积累,不用再去寄托于一份工作。
每天早睡早起,花3个小时的时间来做图、写文案。
我之前是预计三年之内没有任何收入,存款也可以撑得住。但其实做了半年,就有开始有收入。一个月挣一两万块钱,不是特别难的,但是去年博主行情也开始卷,很多人都来做,而且我的房子很小,就会遇到一些天花板,不能来回地折腾家装布局。
虽然以“200种植物”起家,但是植物变现能力很差,一个3万粉的植物博主,不如一个1000粉的家居博主,后来我彻底就转到了家居这一块,我也去讲自己的故事、困扰,比如“ 在北京,住了快5年的房子,还欠着银行100万 ”“ 失业后,靠房子养活自己和房贷 ”,又多了一个所谓的标签。
今年也要拓展一些新的办法,像是直播、北京探店、教别人做账号、帮别人做家装。我的目标不高,一年赚12万,就够我的基本花销了。
太太还在上班,我算过的,养一个孩子至少得花将近100万。
遇到裁员之后,可能人会变得自私一些,我觉得做丁克,就没有太多的辛苦顾虑了。也许在北京把养老保险交完,就可以换个生活成本更低的地方生活,但我也还没决定丁克,心里还是存着一些希望的。
我身边的大厂中年人有这样几拨,有些人30多岁后,从大厂转到中小厂,会安全一点,手头有实际的工作在做,有人转做保险了,有人在零零散散做着短期工作。
也有些人不怎么联系了,社交媒体都关闭了,像是蒸发了一样。
但我心里面一直有一个坚定的想法,一个人如果丧失掉了分享欲,不想让任何人知道自己的消息,其实很可怕。
虽然人在中年,但如果还有分享欲,至少说明你有东西去分享,你愿意去接纳。这也是我做博主的原因之一。
就像瓦依那乐队《大梦》那首歌,每个阶段都会问怎么办?失业了之后怎么办?还不上房贷怎么办?其实一直都会在问,怎么办。
问问自己、问问别人怎么办,询问的状态是要一直持续的,不能够断,一旦断了,就更浑浑噩噩了。
哪怕在这个阶段,我选择了蛮少人走的一条路,但它也是一条路,肯定有同样想法和同样处于困境的人,在同样地走着的。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