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男性:生个女儿,养老送终
从堕女胎到抢着生女儿,韩国人的生育偏好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迅速扭转,新生儿的性别比也回归平衡。
在这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父权制社会中,“重男轻女”似乎和1990年消失的女人一起成了过去,女儿们也拥有了自己的广阔天地。
然而,性别平等真的已经实现了吗?
韩国人,真的那么爱女儿、欢迎女儿吗?
“重男轻女,衰退了。”
不久前,韩国宪法法院公开的一项新裁决,又引发了性别议题的新震荡——
开放胎儿性别鉴定。
宪法法院给出的理由是:韩国女性社会经济地位提高了,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已经衰退。
图源:微博
因韩国人不再重男轻女,所以为了进行性别筛选而堕胎,成了陈旧的过去。
看起来,这是性别观念进步结出的果实。
同时,这条新规定,被视作提升韩国生育率的又一奇招。
毕竟最近韩国统计厅发布了一组新数据:
2023年,韩国的新生儿人数和总生育率,双双创下历史最低记录。
这个国家的年轻人继续用颓势难挡的生育率,为未来投出了票。
经营了40多年的幼儿园,为了营收不得不改造成了养老院。
图源:网络
300所百年以上历史的小学招不到学生,面临关门危机。
京畿道的河南、果川、义王三市,没有一所拥有分娩室的妇产科医院。
首尔大街上的婴儿车里,坐的不是小孩,而是小狗。
之前,政府大力出台措施,试图刺激年轻人的生殖欲——
2岁以下幼儿免费住院、每年增设500所公立托儿所、生三胎家庭的男性免除兵役......
但自2006年以来,为解决出生率危机总共投入的380万亿韩元,换来的是总生育率从1.13跌到0.72。
韩国的“灭绝”倒计时,正在读秒。
图源:《好久没做》
到现在,官方的眼睛重新盯紧了孕妇的肚子,开放性别鉴定,提前告知胎儿性别,接下来韩国的出生率会不会受此影响,我们拭目以待。
其实,禁止产前胎儿性别鉴定,在韩国已实施了36年。(2008年韩国《医疗法》修改,允许32周后告知孕妇胎儿性别。)
这36年间,韩国经济腾飞,生育率一路下跌,而新生儿的性别比却如过山车一般,飙至高峰又回归了正常,直至开放性别鉴定。
韩国人不想生孩子了,重男轻女执念也好像真的衰退了。
被扭转的性别比
说到开放胎儿性别鉴定,也许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为了生男孩而堕女胎。
堕女胎一直是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问题。
《经济学人》曾发表文章称,全球至少有一亿女孩因遭遇性别屠杀而消失。
图源:网络
女婴消失的一大原因,便是鉴定胎儿性别技术的出现。
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也曾堕女胎成风。
那时,韩国政府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倡计划生育,限制每个家庭只能生育一到两个孩子。
而长子继承制在韩国根深蒂固,以男性为核心进行资源分配的父权制度,使整个国家的人都更偏向生男孩。
《82年的金智英》中就提到过:
“那个年代的人认为‘儿子要担负起整个家,男丁有出息才能为全家增光’,家中的女儿也很乐意牺牲自己资助兄弟 。”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加上超声波技术的普及,人们在得知胎儿性别之后便会进行人为筛选,堕掉女胎,直到生出男孩为止。
于是,韩国的新生儿性别比一路飙升,长期保持在110以上,并在1990年达到了116.5:100的顶峰。
1990年是马年,韩国的传统观念认为,这一年出生的女孩会性格暴躁,于是生于1990年的女孩被登记为1989年、1991年,甚至在那年出现了集体堕女胎潮。
作家黄麻瓜用一本《再次重逢的世界》,记录下了对韩国女性不公的这一年:
“1990年出生的女人消失了。”
图源:豆瓣
很长一段时间里,次等的女儿,不配出生在韩国。
性别比日益失衡,新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了几万、几十万,韩国政府终于出手。
先是出台《医疗法》等法律文件,强制规定禁止进行胎儿性别鉴定,违反的医生将被吊销执照,甚至被送进监狱。
进而,是颁布促进性别平等的法律,提高女性地位。
1995年制定《妇女发展法案》,2001年成立性别平等部。
1996年,人口控制政策也被取消。
由上及下、从法律到观念的改变,带来的是新生儿性别比的变化。
2016年,韩国新生儿性别比恢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105,2022年的104.7则是有相关统计以来的最低值。
在亚洲地区几个新生儿性别比偏高的国家中,韩国第一次出现了逆转态势。
越来越多的女儿们,得以来到这个世界。
爱生女儿的韩国人
其实在放开新生儿性别鉴定之前,韩国已经出现了和八九十年代完全相反的生育选择。
韩国人改变了对儿子的偏好,更想生女儿,有了新时代的“重女轻男”。
图源:网络
202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越来越多的韩国人认为必须生一个女儿,其支持者的比例比“必须生一个儿子”的高出24%。
以前是男丁至上,前后不到五十年,从蛮荒社会的堕女胎,进化到魔幻世界的“接女宝”。
韩国速度,令人咋舌。
只是,韩国人这么想生女儿,是真的因为爱女儿,且女性已拥有了很高的社会地位吗?
未必。
《朝鲜日报》的调查显示,当今许多韩国人已意识到,养育女儿是更容易、更有性价比的选项。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2005年,韩国终于取消了只有男性才能登记为户主,且户主只能由长子继承的户主制度。
这一以男性为绝对中心的制度,奠定了父权制家庭男尊女卑的基本秩序,其废除意味着基于长子继承、延续家族香火的男孩偏好,迎来了崩塌的时刻。
生儿子,不再有不可撼动的优势。
反而生女儿,有更高的“性价比”。
投入更低的养育成本,待女儿们受了教育、走入职场,在父母晚年时她们能给到比儿子更亲密的情感联系,和更多的赡养支持。
儿子延续的后世香火,和女儿带来的现世供养相比,哪个更虚无,哪个更现实,韩国人早已看清。
图源:《都挺好》
爱生女儿的韩国人,爱女儿,更爱女儿的功能价值。
他们说:生两个女儿是拿了金牌,生一儿一女是拿了银牌,生两个儿子是拿了苦命牌。
东亚人有一套共通的“爱女”话术。
在中国,类似的说法则是“女儿是贴心的小棉袄”“儿子是建设银行,女儿是招商银行”,生女儿不用买房买车,压力小。
上野千鹤子在《厌女》中也说,日本老人“希望接受护理”的家庭成员顺序中,第一位从儿媳变成了女儿。
“女儿的选择可能性扩大的时代,同时也是‘作为女儿’和‘作为儿子’的双重负担使女儿的负荷更为沉重的时代。”
对女儿的反向偏好,是爱,是利益驱使,更是隐蔽的歧视。
真正欢迎女儿的世界
而当韩国的新生儿性别比渐渐平衡,开放了胎儿性别鉴定的新闻传入中国,很多人表示高兴,觉得这是一种进步。
其进步之处在于:
“不想要女儿的人,终于可以不生女儿了。
女儿终于可以不用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受苦了。”
看起来,这是为女儿考虑、爱女儿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似乎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女儿最好的出路是不必出生。
但这真的是对女儿的爱吗?何尝不是另一种利益考量。
因为觉得女儿在这个社会中很难出头,将来要吃尽苦头,所以只要儿子。
因为觉得自己养女儿太操心,所以只要儿子。
图源:网络
这些爱女儿、为女儿好,却口头剥夺女儿出生权的话术,都是拐着弯的生男孩偏好,厌女而不自知。
悲哀的是,这确实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甚至选择。
《人口研究》曾有一篇文章指出,成长中有越多性别不平等经历的女性,会越偏向生男孩。
比如在幼儿和少年阶段,父母如果表现得更喜欢男孩,会干扰女孩的自我确信。
在就业阶段,职场中关于就业机会、前景的不公平待遇,会让她们切身感受女性的劣势。
在婚姻阶段,她们认识到女性在家庭中承担家务,而缺乏权益保障的弱势地位。
这些性别经历,都会让女性进一步厌恶自己的女性身份,加剧男孩偏好。
图源:《都挺好》
于是,一个诡异的闭环形成了:
女性的生存环境越恶劣——女性的男孩偏好越明显——出生的男孩越来越多、女孩越来越少——女性的生存环境越恶劣......
如果跟着这个逻辑顺流而下,当越来越多的女孩因为所谓的“爱”而被筛选掉,没有机会看一眼这个世界。
那这个世界,终将不再欢迎任何女性到来。
这不会是我们想要的“爱女儿”的结果。
如果我们真的爱女儿,心疼女儿,也担忧女儿将来可能遭遇不公平。
我们能做的,该是作为个体携手去创造一个对女性更公平友好的世界,改变女性的处境。
给女儿们铠甲和武器,而不是,剥夺女儿来到这世界的权利。
我依然记得《82年生的金智英》中,金智英的妈妈是如何支持她的。
她是女儿的妈妈,所以她和重男轻女的丈夫对抗,也一直站在女儿身后告诉她:
“智英,你不能老实地受着,你要去闹去闯,知道吗?”
图源:《82年生的金智英》
这几年,我也看到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女性们结成同盟,为迈向女性友好世界做出的抵抗。
她们取得了很多胜利。
今年,女神节、女王节退出,“三八妇女节”回归,是胜利。
那些女厕所门上留下的如山水画一样的痕迹,也是女性才懂的胜利。
图源:微博
这样的抵抗和胜利,还有很多很多。
是这些属于女性的胜利瞬间,一点点搭建出了一个更适宜女性生活的理想国。
在这个理想国,没有人堕女胎,没有人拐着弯歧视女孩,更没有以爱为名的剥夺。
在这里,女婴啼哭着降生,听到的第一句话会是“恭喜你,是女孩”。
当你我站在一起,如此一次次去抵抗,去创造。
我们才能对后来的一代代女性说:
这是一个爱女儿,欢迎女儿,也支持女儿怀抱远大理想的世界。
参考资料:
Z博士的脑洞|一个性别比失衡的著名例子;澎湃新闻
如何医治性别比例失衡的顽疾;光明日报
妇女生命历程对其男孩偏好的影响;人口研究
监制 - 她姐
作者 - 粒粒安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来微博找她姐玩呀~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