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有他们读的诗,和他们拍下的生活。
200个珍宝一样的想法。
去全世界任何角落读诗,或者说,让这么多有意思的人出发去一个意外的地方做件颇有诗意的事——这件事成真完全是靠你们。
这是去年的一场征集,你想去哪儿读首什么诗?可能正因为问得开放,才收到了 200 多个难以复制的、像珍宝一样的回答。
他们如何形容自己?
成熟的打工人,随时准备离开上海。日常谈生意,业余读诗。
诗人,00后,应届毕业生,待业人员。允许自己手无寸铁。
INFP,银行狗,60 后的退休工,一名大学生啦,一个从官媒离开的创业失败的导演,一位刚入职没多久的乡镇教师,一个追逐精神自由,并在社会中不断学习闭嘴的人。
……
——以上是他们写下的自我介绍。
他们要做什么?
想读《铁币》。在被子里读,几乎没有回声,可以马上听到自己的心目前碎了几块。
在上海漫展读《二十首情诗和一首绝望的歌》,找个 coser 一起读,“让我把你洒在众多花环之中。”
已退休 15 年,今年 69 岁,读俄罗斯的小诗《短》,人生太短刚知道怎么活就老了。她的昵称是“包头老太婆”。18岁。年轻,青岛海边,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高考刚结束。在湖北省黄梅县王枫村的家中,读写给喜欢的女生的一首诗《八月》。在四川德阳银行现金区的工位,现金区没有窗户只有窗口,看不见任何春暖花开,因此读海子。在浙江省宁波市化工厂的装置边,读《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在南美洲乌拉圭首都蒙德维的亚拉普拉塔河口,读《The road not taken》。在济南某大厦 25 楼外挂楼梯秘密基地,读《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以上是他们一定要去的地方,一定要在那里读的诗。当然有人最终未能成行。但这些想法像诗,自我介绍像诗,包括我们这些天联系到一部分人,请他们拍下自己眼中的生活时,收回的画面也是诗。每天的必经之路;给两个孩子煎鲫鱼;公司打卡的闸机;地铁上拥挤的人潮;西班牙中世纪的城墙根;深夜空无一人的马路;纽约哈德逊河畔的风……有女孩拿着手机,没读诗,而是讲述自己,语调轻轻的,但听起来也像一句诗:粗略估算了一下,200 个读诗的读者里,有 100 个都会自己写诗。有人悄悄写,有人在长途火车的硬座上写,有人在每年春天的花树下写。特别想给你们看和听 3 首。一首关于妈妈,一首关于小人物,一首关于自己。@思岑Seacen,32 岁,武汉人,常年在外生活。“想在广州晓港地铁站附近读诗。那里有个布料市场。拿布料做衣服、做缝纫,会让我想起我的妈妈。”“想在宜宾的出租屋,读我自己写的诗,近期压力大,这首小诗常常给我力量。”“其实我想流浪,日子也想好了,是明年,还完债务存点钱去流浪。(他没有写诗。但我们认为,他讲述的生活,就是诗。)我在的公司是一家杭州非常经典的 MCN 的公司,在这个阳台上你往下望去,你的天空是被切割开的。我们公司旁边地铁交通纵横,这种被切割、被圈养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不用像现在看到的颜色只有白色和灰色,它会有更多的颜色。那时候我才明白,当你站在陆地上去畅想无数次海的颜色,都不如真实中看到的美。”诗让我们怀揣着一个巨大但不分享的秘密。日子很平常,但你却知道自己是不同的。诗人王计兵送外卖途中拿起手机用微信语音写诗,将语音发给自己。诗人海子第二次坐火车去西藏,经过青海省德令哈市时,以日记的形式写下短诗。诗人陈年喜下矿,抱着机器在地下好几个小时,思绪就乱飞,飞到身体里快要装不下,出了矿就会赶紧写下来。一位读者说,当我还对语言敏感,渴望新的词语,我就还活着。每周都要写诗。一个冰冷的软件chatGPT,当你下达写诗的指令,它会试图理解并抚慰人类的悲伤。感到疼痛的时候,想要尊严的时候,想给生活做一次心脏复苏的时候。除此之外,我们形容诗歌是一把雨伞还有另一种意图——其实诗歌除了庇护,还在“撑开”。日常生活是大雨,诗在滂沱大雨里帮你撑开一部分视野,看到另一方画面。一个人如果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一个人如果想不明白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还有诗,生活的粗粝就不再那么硌人。诗给生活套了一层滤镜。世界照常运作,而我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读诗。
每个人都需要一首诗的庇护。
当生活的雨落下,诗就是伞。
“被一首诗所感动不是小事,
那是我们应该感激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