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学还是不学?(2)钢琴为何在中国这么火,以及钢琴教育的问题
按:据说中国有2,000万学钢琴的儿童,那么每几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学钢琴,覆盖率之广,渗透率之高,可能是全球之冠。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社会寻求新质生产力转型、新生代年轻人面临未来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家庭的课外教育资源投入还停留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中产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们的教育是否与时俱进?我们是否在让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我们是否会让孩子被时代淘汰?如果您的家庭正在纠结是否让孩子学琴(包括钢琴、小提琴等学习周期较长的乐器),欢迎参考本文观点。
1.普通人家庭为什么要学钢琴?从18-19世纪的欧洲到当代社会
(上篇)钢琴,学还是不学?(1)从19世纪的欧洲家庭到今日社会
2.钢琴教育为什么如此受到当代中国家庭的欢迎?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中国人历来注重教育,希望全方位提高子女的能力、素质,修养,掌握更多技能,自然的,音乐成为一个重点发展领域,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孩子学音乐最后就变成了学钢琴。
本文无意也无力追溯钢琴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只是尝试分享一些基于社会、历史、文化层面的观察。
1)两个爆炸性文化现象
我记得,八零年代以后有两个文化现象,这两个现象在今天的影响力已经不大了,但在当时,可能帮助奠定了钢琴产业在中国社会面的发展基础。
第一个是“钢琴王子”理查德·克莱德曼(Richard Clayderman)。
他弹的曲子都非常简单、易入耳,其中有一些是在古典作品基础上改编的。这些音乐属于“easy-listening”,在爱乐者看来属于标准的流行音乐,和“严肃音乐”不沾边。但在1980年代初,中国的精神文化资源还比较匮乏,克莱德曼进入中国后马上就收割市场,获得了空前的商业成功。
我认为这背后另外还有一条极其重要的因素:克莱德曼是个金发碧眼的帅哥,完全“抓住”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美男的想象与憧憬。我们设想,换一个深色头发、深色眼珠、长相有点类中东的东欧犹太人钢琴家过来,是不可能达到这个效果的。克莱德曼因此被偶像化,称为“钢琴王子”,从此,钢琴与英俊、优雅、风度、高雅、浪漫、高贵、贵族、文明等概念牢牢地绑定在一起。无数的母亲“爱”上了克莱德曼,希望把自己的儿子打造成舞台上的“钢琴王子”。而人们也只听说过有“钢琴王子”,没听说过有“大提琴王子”,更没有什么“架子鼓王子”。这就是文化符号。
大概就是这个感觉,同学们体会一下。
应该说,在中国社会普及钢琴方面,克莱德曼的历史影响无人可以超越。
第二个是《傅雷家书》。如果说克莱德曼的影响力是社会面的话,《傅雷家书》主要影响知识分子家庭。
《傅雷家书》是大翻译家傅雷在1954年到1966年5月 期间写给儿子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这本书在1981年出版,出版后即成为轰动的文化事件。这本书对198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很大:傅雷的爱子情深,作为顶级知识分子,给孩子提供的精神交流与教育引导,再结合他和妻子晚年所经历的时代悲剧。这本书里有大量关于音乐与艺术、文学的探讨,其中音乐又特别重要,因为傅聪在海外深造钢琴,傅雷又是资深爱乐者。这里,傅聪的作用也很重要,他是一个成功的钢琴演奏家,21岁(1955年),在最年轻帅气的时获得了肖邦国际钢琴大赛第三名以及“玛祖卡”最佳演奏奖,正符合国人对“钢琴王子”的想象。
克莱德曼与《傅雷家书》为钢琴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精神文化基础。许多围绕钢琴教育的文化符号都可以向前追溯到这两个文化现象。往后,文化现象也“后继有人”,像李云迪、朗朗的成功(可能尤其是李云迪)——都是进一步推普钢琴教育的文化现象。
但话说回来,钢琴教育事业在中国发展又是必然的,因为中国人注重教育,而音乐教育又是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个文化现象起到的作用,一方面是加速钢琴概念的普及,另一方面也突出了钢琴在诸多乐器中的相对地位。
2)产业化、专业化、成体系、主流、安全
网搜显示,中国学琴的儿童有2,000万,世界第一。这背后,从钢琴的生产,钢琴教育、培养、评级、竞赛及表演体系,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体系与生态系统。
大部分家长是抱着精修一门乐器的理念去给孩子挑选“赛道”的。挑“赛道”时可能会考虑几个因素:
——是否成体系,有充分、广泛可及、可持续的配套资源;
——是否有系统性、可量化的评估、裁定、考级体系;
——是否能与主流教育衔接(例如作为“艺术特长”加分的可能性);
——是否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和认可(例如钢琴可能远比架子鼓获主流社会认可)
——是否是为主流赛道、大赛道,学习有同伴、有圈子、有可比;
——是否能够指向其他音乐领域(这时,钢琴在音乐中的地位有如素描在美术);
——是否能够长期存在,而非一时风潮。(相比之下,萨克斯风之类的有点像“一时风潮”)
相比其他乐器,钢琴有明显的优越性。中国人有从众、随大流的习惯,大家都学钢琴,那么学钢琴肯定是没错的。从安全角度出发,家长也会选择让孩子学习钢琴。并且钢琴产业是成规模成体系的,在任何一个城市角落都能找到钢琴老师。钢琴产业覆盖面广,揽收的学生自然也多。
中国2,000万学琴儿童,是一个无比巨大的产业。无数家长和孩子将时间精力资源投入到钢琴学习中。孩子钢琴教育体系发达的一个看不见的侧面因素,是“挤出”其他的爱好与特长教育,即家长想给孩子学别的也不知道该学啥,出于安全可持续的考虑,转来转去还是学钢琴。
3)“一举多得”、“一石多鸟”、“一劳永逸”
这是相对其他业余特长爱好教育培训而言的,认为学钢琴能够同时满足多种教育需求:
——认为能够掌握一门终身收益的技能和才艺
——认为能够提供娱乐功能(闲时可以弹个曲子自娱自乐,比旁的娱乐方式可能还健康);
——认为能够具备展示性、表演性(“登台演出”);
——认为能够提升孩子的智力;
——认为能够提升孩子的审美、音乐性、文化、修养;
——认为能够提升孩子的吃苦耐劳、坚韧、耐性、毅力等意志,体验汗水换来的成功;
——认为能够“填补”孩子大段“时间空白”(学琴赛道长,需要长时间的专注与投入);
——认为能够提升孩子和家庭得到的社会认同——“今天孩子要学琴”。“哟,你们家里有钢琴,你孩子会弹琴呀”。这一点,往不好了说,就是满足一点点的“虚荣心”;
——实现一个“梦想”,很多父母自己没有得到足够的音乐教育,就希望孩子能够学点音乐,掌握一门乐器,甚至走上舞台。父母希望让孩子填补自己当年的“遗憾”,让孩子替当年的父母了却学琴的“梦想”。
诸如此类种种。父母们认为,孩子只要专注学琴,就是走上了一石多鸟、一举多得、一劳永逸的阳光大道。
4)钢琴对儿童的“友好”,及父母的引导与暗示
钢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乐器:作为键盘乐,只要按键就能发声,音色持续、稳定,也不需要弹奏者具备音准能力。
钢琴对儿童特别“友好”:钢琴是最容易让三、四岁小朋友发出声音的乐器。你给小朋友一把小提琴,一把吉他,一个单簧管,一把口琴,他是弄不出什么像样的声音来的,但钢琴却可以很容易地弹来弹去,所以钢琴是最适合孩子的“第一个乐器”。要指出,钢琴不仅仅对孩子友好,对于没有接受过音乐教育、不熟悉乐器的成人来说也很友好:因为它就是这么一种看似非常简单的乐器。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很小就开始接触音乐,这时会发现,适合低龄儿童学习的乐器很少,钢琴是最合适的,而如果想利用这段时间学乐器的话,只能学钢琴,并且学琴很快就会有成效:它可能是最容易让低龄儿童完整演奏一首曲子(甚至是略有复杂性的曲子)的乐器。
儿童容易对钢琴表现出“兴趣”:钢琴是最容易让三、四岁甚至更小的小孩子表现出“兴趣”的乐器。请注意,这个“兴趣”不一定代表孩子具备音乐天赋,不一定代表孩子有与生俱来的音乐性,不一定代表孩子一直会被音乐所吸引——他有可能只是把这个东西当做玩具,觉得很好玩而已。这时,望子成龙的父母一般会过度解读,认为孩子可能有天赋,并且给予大量的暗示:“你喜欢钢琴吧?”“喜欢”;“你想学钢琴么?”“想学”。经过暗示和引导,父母几乎肯定可以从孩子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然后“入坑”。很多父母不理解的是,普通的兴趣并不代表天赋;高强度的训练很可能不是在开发天赋,而是在破坏有限的兴趣。
换个角度就特别容易理解了:如果你的工作是儿童音乐学校的销售,要你去销售一个面向低龄儿童的乐器课程,你觉得哪个乐器最容易销售?很可能就是钢琴:
“你看,你的孩子很喜欢钢琴呀”,“你看他弹琴多开心呀”,“你的孩子弹琴会有天赋”。“真的,他有灵感的,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你看他的手,特别适合学钢琴”,“你这孩子天资好,不练真的可惜了呢”,“你可以先报个班试一试”。
都是营销话术,但都妥妥地切中了要害。
5)独立、自主、便利
钢琴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独奏,“独自撑起一个舞台”,学琴就是自己学自己的,独自修炼、修行,从弹奏简单的曲子到复杂的曲子,不断精进。整个学习的路径、强度、节奏都可以自行把握,演奏也可以独自进行,不需要依赖他人。这让学琴的人觉得有很强的自我把控性、主导型、私密性和便利性。
但我在后面要讲到,未来时代,孩子更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人际沟通能力、社会能力等“软技能”。这样的话,钢琴学习的一些所谓便利和优点,在未来恰恰可能会变成缺点。
6)“崇文”(而非“尚武”)
如果我们简单的把业余爱好归为“文”或“武”的话,我想中国父母还是更加的“崇文”,即希望孩子提高文化方面的修养和造诣、培养温文尔雅的气质。相比之下,搞户外运动,“日晒雨淋”,“打打杀杀”,“孩子以后都坐不住了”,“搞不好还容易受伤”。很多人认为钢琴指向的是文化,需要的是智力,代表的是“文”,崇尚的是“静”,培养的是耐心,锻炼的是沉稳,而这些品性和能力似乎都能有助于提升孩子的学校课业。
这种文化倾向也使得许多父母选择让孩子学习乐器,而在诸多乐器中,钢琴又是最具文化象征的,牢牢地与人们向往的各种文化品性与气质(文明、优雅、高贵)绑定在一起。
以上,就是钢琴教育在中国蓬勃发展要原因。事实上,很少有父母是为了让孩子谋一门生计而学习钢琴的。对广大城市中产家庭的父母来说,让孩子学钢琴,其实代表着他们对许多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但时代变了。2,000万人学钢琴是否是合理的?这些教育资源如果导向其他专业爱好,会不会对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不同的结果?现在,我们极有必要结合环境的变化,重新审视钢琴教育。
3.钢琴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据说中国有2,000万学钢琴的儿童,那么每几个小学生中就有一个在学钢琴,覆盖率之广,渗透率之高,可能是全球之冠。一个挥之不去的问题是:在步入以人工智能为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全社会寻求新质生产力转型、新生代年轻人面临未来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年代,中国家庭的课外教育资源投入还停留在一两百年前的欧洲中产家庭,到底是否合理?我们的教育是否与时俱进?我们是否在让自己的孩子做好准备?我们是否会让孩子被时代淘汰?
1)一两百年前的时代背景已经不复存在:钢琴教育的普及发生在19世纪欧洲,而当时的人之所以进行钢琴教育是有很强的实用性需求的,而一两百年过去了,人类科技急速发展,生活与原来完全不同,钢琴所具备的实用性、社交性、娱乐性等功能场景基本不复存在(具体可参考上篇文章《钢琴,学还是不学?(1)从19世纪的欧洲家庭到今日社会》
2)学习周期长,投入大:小朋友一般需要从学前或小学阶段开始学琴,普通人练到10级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具体取决于个人的天资禀赋、老师的教学水平、学习方法、每日练习时间等。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学习周期(特别考虑到每周都要上数次课,每天都要坚持练琴)。如果孩子没有其他要学的技能,就挑一门专业,那专注学一个钢琴是可以的。但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孩子需要掌握更加丰富的技能才可能适应未来竞争,而考虑到高考的重压,课外兴趣学习基本只能在高中以前进行,很多人到初中阶段就开始放弃。这时就必须考虑:在小学阶段,这么多的时间,只是为了学琴,到底是否是一个合理的资源投入?除了学琴外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机会成本)?
3)各种课外学习机会越来越丰富,凸显钢琴学习的投入产出比问题:学琴确实可以提升某些能力和素质,但稍加分析会发现,这些能力可以被“分解”,替换成耗时更少、效率更高、体验更丰富、形式更多元的其他学习内容,并不需要去学琴。举例:
——欣赏音乐、情感赋能:上音乐欣赏课就可以了,不用通过练琴去实现;
——掌握乐器:学乐器也不一定要学钢琴,可以尝试学习周期更短的(多个)乐器;
——坚韧、自律、耐性、意志:学其他东西也能实现,例如舞蹈、运动;
——艺术文化水平:上文化课、艺术课即可。而且应当指出,练琴其实是培养身体记忆,更像学体育(只不过还缺少了体育带来的强身健体功能)。学琴本身并不能自动帮助提升文化水平。学琴是学琴,文化课是文化课,不能划等号。
——提升智力:例如有人认为,学琴能够提升智商,提升数学能力及其他课业能力。如果目的是提高数学水平,那直接学数学不就可以了么?还有大量的STEM类课程,难道不是更加直接有效么?还有人很看重钢琴带来的身体协调能力,例如使用左右手。首先如果你的孩子是天生左撇子,就不需要通过学琴来练右手了,他每天都得被迫用右手;其次,许多身体运动/体育运动都需要左右协调、全身协调,学琴从来不是唯一路径;
4 4)学琴无法帮助孩子掌握与时俱进、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关键技能。新一轮科技革命是人工智能革命。未来社会的人才竞争将极端激烈。那么孩子们在未来需要掌握哪些核心能力?AI及科学素养、系统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人际交往和社会合作能力等(参考笔者文章《AI时代的三大能力(暨教育目标)——关于AI与教育的问答》学琴与这些技能的对应性是非常弱的,确切地说是完全脱节,基本毫无关系。如果要比较其他特长爱好的话,那么绘画对创造力的培养远远大于学琴;团体运动对人际交往及社会合作能力的锻炼也是学琴完全无法比较的。现在已经有不少家长已经开始为未来时代感到焦虑。这个时候,当然应该让孩子将有限的时间精力投资到能够更好适应未来的能力建设上,而不是重复一两百年前欧洲中产家庭的教育模式;
5 5)“入坑易、出坑难”:沉淀成本与路径依赖:不少孩子学琴两到三年就会开始进入瓶颈期,大多情况是孩子缺乏天资禀赋及兴趣,进步速度减慢。这个情况伴随学业加重会越来越明显。这时家长就会面临选择:是否应该改换赛道?但钢琴学习周期长,强度大,有明显的沉淀成本,不少家长会认为如果都“学到这份儿”上了,放弃就是“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并认为如果同意让孩子放弃的话,将不利于孩子磨练坚强的意志与品格。这时,很多家长有很强的动力敦促孩子一路坚持下去。结果,孩子又十分痛苦的挣扎学习了几年,也有在付出相当代价后完成了终极考级的。这确实是成就,但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放弃了很多东西取得的。人们无法评估花这么多时间功夫学琴考级背后的机会成本。这些问题,在过去可能不用考虑,但在步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对未来人才竞争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则必须加以考虑。
那钢琴能不能学呢?当然是可以学的,不排除“入坑”,但一定要对自己的孩子,以及对“坑”本身有充分的了解,谨慎“入坑”,并且能进能退,能够随时“出坑”。因此,下篇我们将探讨,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学琴,以及让孩子学琴,父母应当具备一个什么样的状态。
(未完待续)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