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转向公司德科智控获6000万元融资,2025年量产线控转向丨36氪首发
线控转向是无人驾驶的前提之一。 |
文 | 李勤
36氪获悉,智能汽车转向技术公司德科智控已完成约6000万人民币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鹏晨讯达、鹏晨瑞智、苏州趋势一号、智选创投。此前该公司曾获惠友资本5000万元战略投资。
本轮资金将主要用于德科智控EPS(电动助力转向)和SBW(线控转向)智能制造基地建设、核心产品迭代和高端研发人才引入。
汽车智能化浪潮里,抢足风头的是人工智能创业项目,例如语音、座舱、自动驾驶等。但不容忽视的是,汽车智能驾驶之后,刹车、转向等执行机构也需要配套升级,进行支持。这就是电动转向和线控转向的基础。
据德科智控介绍,现有的转向执行机构EPS中,方向盘和转向机靠机械连接,受限于安装空间、力传递特性、角传递特性等因素,难以进行自由设计。而线控转向系统通过电信号传递驾驶指令,实现方向盘和转向机的机械解耦,不仅提升转向灵活性,也为整车空间布置提供更多便利。
尤其到L4-L5级别高阶自动驾驶阶段,机器将取代人类进行驾驶操作。为保障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以线控转向为代表的底盘执行机构均需进行冗余设计,确保在系统失效时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切换到备份系统。
“线控转向系统的三大核心部件如控制器、传感器和电机,全需进行冗余设计。控制信号和工作状态信息采用双系统校验机制,进行周期性数据交互。一旦系统运行异常,则可在100ms(毫秒)内切换到备用系统。”德科智控方面表示。
汽车智能转向技术示意图,来自德科智控
据德科智控副总经理郑星美介绍,该公司的线控转向产品将在2025年左右,于头部车企的新能源乘用车上实现批量落地。
德科智控是一个创业老兵,成立于2009年,专注电动助力转向EPS产品开发。2011年开始,跟军方合作军车的无人驾驶线控转向的产品。据郑星美介绍,特种车辆客户支付的开发费充足,既支撑了德科智控的发展,也帮助其沉淀了技术。
“从功能层面,特种车、商用车、乘用车对智能转向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从耐久层面,由于使用环境更加恶劣,特种车项目的转向产品在耐久性、抗特殊环境等要求都要比乘用车和商用车严格。”郑星美说。
其次,德科智控的电动助力转向产品EPS也为公司创造了持续收入,除了在新能源乘用车上的应用之外,其EPS产品也应用于全地形车、特殊越野车、叉车、沙滩车、大型割草机等细分市场。而在商用车领域,德科智控也向福田、东风、同铃等提供智能转向产品。
随着无人驾驶技术创业潮在国内兴起,德科智控也开始接到大量无人车的线控转向改装订单,同时自身也开始系统化地推荐线控转向技术研发。
“从长城H2到H9车型,造车新势力中的重磅玩家的第一款无人驾驶或DEMO车的转向都是德科智控做的。”郑星美说,“2013年至今,研究和改装过的各种品牌和应用的车辆项目能达到600多项。”
据介绍,德科智控已经掌握了转向系统的全产业链开发能力,包括L4级车辆智能驾驶线控冗余算法,L2-L4级线控智能硬件平台,更掌握转向系统硬件、算法,传感器和电机四大核心技术,布局车规级SBW,SBEH,EPS,EHPS四大产品路线。
而公司将要攻克的技术大山就是乘用车的无人驾驶线控转向技术。
郑星美表示,乘用车线控技术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在人机共驾阶段的手感模拟。传统转向系统可以通过机械连接,将路况感受及时传递给驾驶员;而线控转向因取消了机械连接,改为电信号控制,就需要加入手感模拟器为驾驶员提供路面和轮胎的路感反馈,从而提升高阶自动驾驶车辆的操作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
当前的瓶颈,正是位于方向盘下方的手感模拟器,这要靠车企和转向产品供应商共同努力。要实现细腻真实的手感和路感模拟,需要不同路面的路谱积累。这些信息交给德科智控这样的转向技术供应商之后,配合转向执行器在实际应用时收集到的实际数据,通过算法,最终控制手感模拟电机工作为驾驶者提供舒适且有效的手感反馈。
目前,手感模拟器提供商比较稀缺,仅局限于博世、摩比斯等少量国际大厂。为打破这一行业瓶颈,德科智控也在积极推进手感模拟器的研发进程,产品预计在2023年中面世。
其次,就是模拟“手感”算法的开发难度较大,用郑星美的话说“需要大量的道路测试”,以及“优质的算法开发人才”。而德科智控后续融资的主要投入方向,就是从车企和行业,引入更多算法人才。
汽车零部件阵营中,制动、转向等执行机构,一向是国际Tier1,如博世、大陆等公司的优势所在。但是国产替代浪潮和智能电动车的兴起,让国内自主零部件公司看到了机会。凭借技术自主、保供能力、成本和配合效率等优势,德科智控们正打算在智能电动车的浪潮里切到一块大蛋糕。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