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分7.6,还得是张译
未曾经历过战争的观众看《万里归途》,可能会不自觉地将后背紧贴影院座位,被荧幕上炸开的炮火逼得退无可退,心里更是惴惴不安,担心后背总有黑洞洞的枪口等你回头。
甚至,到影片末尾,即使听到的是烟花在空中炸开的声音,都会条件反射式地猛一颤抖。因为经历了两小时的现代战争场景,已经对轰炸声产生了应激。
可《万里归途》并不是一部战争片。
从某种角度看,它反而更像一部具有西部风格的冒险故事。中东异邦内战爆发,中国外交部领事保护中心成员宗大伟(张译饰)和成朗(王俊凯饰)临危受命,掩护、指挥一批滞留当地的中国同胞穿过战火和硝烟,最终步行“32万6713步”,抵达祖国家乡,与家人团聚。
《万里归途》海报
故事原型是2011年的北非努米亚战争中国撤侨事件。“撤侨”是一个过程,历史只给了我们一个安心的结论,而对过程中具体困难险阻的想象,则对大多数而言是相对陌生、抽象的。
这份神秘感和历史感被艺术化地嵌套在了影片里,正如那支用小女孩稚嫩嗓音讲述的、贯穿全片的《一千零一夜》故事:“很久以前,沙漠之城里有一个人名叫辛巴达,有一天他变卖了所有的地产和田地,造了一艘巨大的船,开始了他的海上冒险。”
家喻户晓的阿拉伯神话既具有本土性,也具有跨越时代的世界性、人类性,给一个充满英雄叙事意味的撤离故事,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古典的韵味。
《万里归途》豆瓣评分7.6(截至10月2日)
导演饶晓志上一部较为出名的影片是《无名之辈》,低成本制作斩获近8亿票房。通过讲述几个小城边缘小人物在命运重压下的生死挣扎,导演在叙事节奏和调度功力方面的扎实有所体现。到主题更加宏大的《万里征途》里,饶晓志延续了描绘小人物群像的特长,让本片并不仅仅是传统的“平凡英雄”叙事,而是同时也举重若轻地呈现了“英雄”之外,有血有肉的边缘人物。
就像片中屡次对应的“炮火”与“烟花”,宏大叙事与中国传统的家庭情感结合起来,即便不算新颖,也足以丰富这部片的感情层次。
《万里归途》主题曲
2022年的战争
对于生活在和平国家的人而言,战争发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
但它的的确确存在。努米亚叛乱爆发内战,城市成为战场,生灵涂炭,哀嚎遍野。电影场面呈现得更直观:上一秒还在小屋内吃火锅唠嗑,聊老婆孩子和团圆,下一秒走出街头就突遇枪战,鲜血和死亡,使馆官员章宁(张子贤饰)身中子弹,当场死亡。
使馆官员章宁(张子贤饰)
但如此混乱的环境内,中国人与战争无关,他们唯一的任务和期盼,只是回家。就像电影《敦刻尔克》里那句台词说的:“当你不能回家时,家为你而来。”
而这里的“回家”,不仅指国家,也强调每个人心里的小家。与不少同类型国产片相似,《万里归途》选择将个人私密的情感,与对“国家”“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让故事更贴地,人物更立体饱满。
八面玲珑的章宁,总能保持相对乐观,“be relax”,背后的情感支撑,是对自己妻子白婳和努米亚养女的思念和寄挂。
在外十年、数次涉险的宗大伟,其情感支撑则是对北京老家待产妻子的牵挂。
在队友章宁死后,如何向其妻子白婳告知丈夫的死讯,更成为压在宗大伟心头的沉重石头。感情、道义和责任,对家里妻儿的挂念,从一开始就撕扯着他。
在边境,宗大伟利用自己纯熟的外交技巧,与边境官斗智斗勇,最终与成朗配合打通一条出路,成功帮助大部队撤离。至此,作为外交官的主要任务其实已经完成,然而,对亡友之妻白婳及其他同胞的牵挂,让宗大伟不能安心离开。
前驻地外交官宗大伟(张译 饰)
挣扎犹豫之后,他决定暂时放弃回家,转头去战区中接应并营救白婳带领的落单小部队。
他们来到了真正的地狱,枪林弹雨,火光四起。
终于在战乱区见到白婳后,宗大伟告知其丈夫死讯的场景,电影也没有给出煽情处理,甚至连台词都是喑哑的。一个人的鞠躬和低头,一个人的沉默,悲伤迅速传递流转,但下一秒,两人就被难民们的嘈杂喧闹淹没。
环境没有给白婳沉浸悲伤的条件。作为一个撤离队伍的精神领导,她必须振作起来,将自己、养女,以及数百同胞的生死存亡作为重心,去完成比个人感情更重要的任务。
白婳(殷桃 饰)
值得一提的是,“主角团”屡屡涉险,但并未有一个镜头真正对准因炮火伤亡的中国人。
许多大场景掠过了暴虐、屠杀和鲜血,撤离团队最终悉数回到了祖国,无一人伤亡。中国人不是这场战争的参与者,而仅仅是路过者、见证者。外交经验丰富的宗大伟竟能靠套近乎与过境处官员成为朋友,也算本片内蕴里隐含的一份“反战”元素。
导演饶晓志在媒体采访里坦言:“因为毕竟我们在别国的土地上,我们是没有武装的权利的,所以外交人员全凭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嘴、自己的语言,全靠沟通,全靠他所有的消息来源,把我们这些同胞送出去。”
炮火与烟花
不放过一人,以及,不干涉别国内战,“只想保护同胞回家”。
三项核心原则,分别对应着剧情的三大主要情节转折点。
“一条心”,指宗大伟、成朗一老一少两个领导者的意见分歧。撤侨经验丰富的宗大伟决定,组织所有人去一个新的城市,因为那里有价值不菲的石油厂地,他认为,叛军不舍得对资产开枪。
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 饰)与宗大伟存在意见分歧
但事实上,目的地没有任何物资,没有通讯,穿越重重险阻去到那里,是否又真的能安然活命,还是个未知数。
成朗有着典型的热血青年拥有的一根筋思维,坚持要把实情告诉众人。他认为作为领导,宗大伟的隐瞒虚伪且失职。
宗大伟则认为,“这些人对战争没有概念,必须一切行动听指挥”,在极端条件下,人心不能涣散。
“把大家带出这个地方,带回国”,是作为外交人员的宗大伟一切行动策略的根本出发点。
而“讨厌谎言”,成为成朗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他那看似不成熟的坚守,源于其父亲曾经向他隐瞒母亲的死讯,导致他错过了见母亲最后一面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各自的经历和历史,汇集到这个极端的逃亡环境里,正如宗大伟那句话:战争,的确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不同的概念。
中国人在当地没有武装权利,撤离征途中,他们不属于战火里任何一方,没有任何防身武器,赤手空拳,只想求一条生路。
害怕和胆怯是必然的。哪怕是在中东辗转十余年、无数次经历撤侨、地震、战争、瘟疫等大事件的宗大伟,也不可能毫不怯懦。
宗大伟不是一个战士,他只是一个外交官。他身形单薄,穿衬衫西裤,在泥泞炮火里打滚,会被枪子吓得魂飞魄散,也会老道油滑地用官场那一套,给持枪对着自己的努米亚人递上烟。
但此时此刻,在这一条队伍里,他又不得不逼迫自己成为一个精神上的战士。
片中有两次,分别为了留下队伍里的努米亚朋友,宗大伟被迫用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然而,第一次,他不敢开枪拿自己赌命,间接害努米亚老头丢了一条命;第二次,即便他敢于扣下扳机,但每一次都是双目紧闭,在开枪的那一瞬间狠狠一歪头,生怕子弹打到自己,虽然这无济于事。
没有错,没有伤害人,不是战俘,当然怕死。张译一如既往丰富精湛的演技,呈现出了那一瞬间的怯和怕。
宗大伟(张译 饰)面对生死时的怯与怕
但另一最重要原则,“不放过一人”,跃居在对死亡的畏惧之上。
除了不放过队伍里的任何一个中国同胞,哪怕落下一人都要只身入险去寻找营救。值得一提的是撤离队伍里的两名努米亚人——一个当地老头,全程负责帮助宗大伟等人找路、翻译;一个是白婳收养的孤儿小女孩,在炮火和血腥面前,“妈妈”白婳会捂上她的眼睛。
现实中的撤侨,是按国籍而非种族来划分同胞,影片里两个“不能少”的努米亚人虽然都生活在当地,但撤侨队伍对他们的保护,是出于情感而非国籍。
老头代表同样渴望回家、珍惜两国友情的和平使者,小女孩则是战争背景下被保护的新生和希望,她从那本被战火烧毁一半的《一千零一夜》绘本里读出声的故事,似乎也代表着两个国度、两种文化之间正在经历磨难的纽带。
战火中小女孩平静、充满希望的阅读,被战损的绘本,凸显了这股强烈对比中战争的残酷、暴力的无理和荒诞。
“战争”是《万里归途》的背景,“回家”是主线,反战,则是蕴于主体叙事下的价值肌底。
世界会好吗
最终回到自己家中已是除夕夜,宗大伟走在北京街头,忽然,一个烟花在他身后的天空炸响。宗大伟条件反射地打了个颤,甚至连观众,都在刚刚两个小时的连绵战火里,对“爆炸声”训练出了本能应激。
这一幕很难不击中人心,“炮火”和“烟火”的强烈对比与呼应,同时凸显了电影的艺术技巧和人文深度。
战争给每个人留下了伤痕,那是心理或是情感上的。
片中有句用阿拉伯语说的台词出现了三次:“面具戴久了,小心摘不下来。”
前两次分别是宗大伟对章宁的玩笑、成朗对宗大伟的不理解,第三次,是对战争的真正发起者的讽刺。
反叛军头领摘下面具的那一刻,观众看到他缺失一只眼睛的血色窟窿,那是他被仇恨滋养起来的内心残缺与黑洞,是驱使他朝自己的同胞举起枪的诱因。
战争也可以把每个人变成完全陌生的模样,当文明被摧毁,城市被占领,血与杀戮主导了人的行为逻辑,人性在荒诞的暴力冲突里沦丧。
与“面具”对应的另一个隐喻,是“脸”。是在开头宗大伟带着成朗穿过战火时,他叮嘱后生成朗要“保护好自己的脸”,因为怕万一真的出了什么事,异国他乡的,没有脸,也就无人认领,或者更确切一点说,无人认尸。
在中国人的文化逻辑里,“脸”,既是门面和尊严,也是用于交际和表达的最重要人体语言,电影语境下,保护好自己的脸、警惕被面具同化的脸,都隐喻一份自知与自重,代表坚守底线毫不让步的民族情感,以及为了这份底线争取空间的外交工作。
片中还有一句台词,在片头片尾,分别通过宗大伟与妻子的电话出现了两次,一次是相信“这个世界会好的”,因此宗大伟没有从这份危险的工作中辞职,第二次是在撤离成功后,经历出生入死、亲历残酷战争场面后,宗大伟也不由得反问自己:这个世界会好吗?
边境官与宗大伟交心后,对后者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都是从这片大陆走向世界的”,某种程度上,整个亚非大陆是一体的,甚至整个人类宇宙,都与世界的好或坏有着息息相关的命运联结。
宗大伟接着说:“以前我觉得只要我去做,世界就是会变好的,但现在发现,很多事情我没有办法。”
这一下子,把全片最终又拉回到地面上,它没有给观众留一个充满斗志的、伟光正的大结局,而是也没有像《战狼2》这类撤侨影片一样,着重渲染意识形态上的国家与民族性,而是回落到了对“人”的感触和关怀上:宗大伟平安回到了家乡,意味着重新返回和平国度,其女儿的出生,意味着新生命、新希望的重新燃起,但他是否会继续做一个出生入死的外交员?
即便他不做,这份工作,也总得有人去做,类似的撤侨行动,总会发生。“外交”不是去打仗,但很多时候,他们负责的任务,几乎与打仗无异,许多外交官执行任务前,都会像以前的士兵一样拟好遗书。
这些都是现实的未知数,是电影无法通过口号和煽情掩盖的。但亲历、见证战争的人们,那些不顾一切呼唤和维护和平的人们,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脸,正如我们将永远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编辑 | 莫奈
排版 | 八斤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email protected]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