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嘲“巨婴”的中产家长, 为何活成了全社会最焦虑的一群人?
【导读】随着生育率不断下跌,学校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却日益暴露出来,“巨婴父母”这一说法在近期受到诸多关注。这一说法指向让学校包办孩子的一切,拿老师当专职保姆的家长。这些家长要求校方对孩子承担无限的责任,大到学习成绩,小到蚊虫叮咬,都可能成为像校方“追责”的理由。为应对家长,校方则“创造”了诸多规定,“课间不允许出教室”、“家长要检查孩子作业”等,导致学生和家长也变得筋疲力尽。本文分析的大城市家长的教育焦虑,或许可以为变味的家校关系提供解释。
作者发现,当前大都市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要表现为一种“强感受、弱伤害”的泛化群体心态。根据作者调研发现,上海、北京、深圳、苏州、成都5个城市的家长对子女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关注,侧面反映出教育焦虑的泛化,自身能否胜任家长的犹疑也困扰着他们,主观焦虑感的体验强烈而明显。然而这种焦虑并不构成严重的生活困扰,属于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心态。在不同群体之间,那些拥有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本优势的中上阶层家长,更容易在自身育儿方面的能力上感到更强烈的焦虑感,却在面对焦虑情绪的冲击时较中下阶层家长拥有更强的“免疫力”,让自身免于陷入焦虑症倾向,可谓上层“知其所忧”,而下层却“身受其困”。
这些现象说明大都市家长的教育焦虑越发呈现出“液态化恐惧”的表征,意味着即便教育政策堵住某些“漏洞”之时,焦虑却可以寻找新的“出口”;教育焦虑附着在生活焦虑、身份焦虑以及宏观社会变迁引发的不确定性上,使主攻教育领域的治理策略“偏离靶心”。作者建议,应加强对所谓“鸡娃号”等社交媒体的信息“清朗”行动,也应引导家长弱化“地位竞争”的功利教育行为。教育焦虑本质上是一种“无边界社会问题”,应借助多学科理论视角进行深入阐释,分阶段助推个体、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去焦虑化”。
本文原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原题为《大都市家长的教育焦虑:忧心所向与忧虑几何? ——基于上海等城市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思考》,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读者参考。(来源:文化纵横)
大都市家长的教育焦虑:
忧心所向与忧虑几何?
——基于上海等城市调查数据的分析与思考
添加徐老师微信
立即咨询
在职“MBA/EMBA/DBA”
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在职“MBA/EMBA/DBA”课程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