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说明:因为微信又......“改版”,现在如果没星号的话,基本就很难看到我们的文章推送了,所以拜托大家务必给我们公众号设成“星标”。多谢。
设置的方式就是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名称,然后再点击右上角的“...”,就可以看到“设为星标”了。
五一假期结束了,上班上班。在这个假期中,你玩的开心不,吃的开心不?不过随着开工,恢复正常的生活模式。从休假回到现实的我们,往往又开始了一些“传统”的纠结项目,比如我开始纠结这周要写哪些文章?比如身边好几个朋友,包括一起运动的小伙伴们,则开始纠结吃喝嗨皮了一假期,体重增加了多少,体脂率是不是又反弹了?记得前些年大家聊体重、减肥这些话题的时候,大多还是以“重了几斤”这样的单位在沟通,而这两年打开同样话题时,大多变成了“体脂率上升/下降了几个%”。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这两年电子产品的内卷升级,体脂称的入手门槛越来越低,从前些年的上千元的大家伙,下降到一两百甚至几十元,尺寸也和普通体重秤一样。轻便且便宜,自然就进入千家万户。再加上现在的体脂秤/体重秤大多都挺智能的,可以和手机上的App连通,随时记录我们的“隐私数据”,所以我们很容易就每天上称称一下,同时记录下来,成为自己的黑历史或者白历史。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郁闷纠结和快乐成就感。不过作为一个已经连续几年几乎每天都坚持在同一时间测量,并记录体脂数据的“重度实验爱好者”来说,我可以给大家一个建议,那就是 —— 经常记录体脂和相关数据是个不错的习惯,但没必要对于每天的具体数字那么纠结。
测量体脂的方式其实并不少,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用皮脂钳去掐掐看。不过这样的局限性也很明显 —— 除了需要测多个部位,再做比较复杂的计算外。更重要的是,结果与测量人的手劲以及心狠的程度有关。找个心疼你的人测,和找个对你牙痒痒的人测,数据差异肯定很大。即便是自己下手,每次的情况差异也是蛮明显的。
还有一些方法则很难在家里操作,比如一种能用到八年级下的物理教材的方法,叫做ADP(空气置换体积扫描法)东:人躺进体积已知的仪器腔中,通过测量占据的空气体积,来推算人体的成分比例。
相比这些,不那么麻烦的生物电阻抗(BIA)方法就逐渐走红起来。BIA的原理就要用到九年级的物理课了:脂肪的核心是油脂,这是一种电的不良导体,油脂经常用来帮助绝缘隔电。而肌肉中有70%是水,这相对来说就更适合导电。所以,z肌肉的电阻率低,脂肪的电阻率高,这样测量一下人体不同点位之间的电阻率,就能反向推估一下身体中脂肪和肌肉各占多少。相对来说,专业研究中使用的BIA测量方法,看上去有点像测心电图,在手脚上贴上电极,测量一下从手到脚的电阻情况,就可以估算一下体脂率了。但这东西明显也不太像能给普通人在家日常用,于是将电阻测量方法,和我们熟悉的体重秤结合起来的体脂秤就诞生了。最关注体脂率的,当然是热爱健身的人群,而因此前几年我想测个体脂,就需要去健身房和私教搞好关系,说不定还不小心反被忽悠多买了几节课,成本不低。这是因为那时候的体脂秤还算是小众、专业、to B的产品,价格基本上都是几万起,比起来买个称,办张私教卡可能还便宜些。那时候大家聊起体脂秤,总觉得很神秘很高级,但其实它所要做的,其实就是通过低压电流,测量一下人体的电阻,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构成门槛的,主要就是数据采集和模型算法:体脂秤能采集到多少数据。这是取决于体脂秤所使用的电极的数量,以及使用的电流频率数量。多使用一些电极,和多一些频率,相对来说,就可以采集到更多的数据。比如有手握电极的体脂秤,“原则上”是可以比只在脚底有电极的体脂秤获取更多的数据的。当然,仅仅采集到数据还不够,还需要从采集的数据还原出准确的体脂率,也就是需要一个数据模型。这和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等等情况,甚至种族都有一定的关系。比如都是中国人,不同性别、年龄、民族的体脂率情况都会有不同,相关paper一搜一把。截图自:知网
说了半天原理和局限,其实归根结底,最根本的问题依旧是:体脂秤准吗?
我是从2021年底开始用体脂秤记录数据的,在22年的时候曾经跟大家汇报过中期使用的感受。当时也说过,会持续测下去,之会再根据更长期的数据再汇报一下感受。
如今已经两年多了。那么从我两年多的使用体验来说,我的感受是:短期不准,长期不错。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本文最初就说:不需要太过于纠结每一天的数字变化。毕竟体脂秤本身测量方式的局限性就会带来很大的误差。而且人的体脂率,或者说你身体里的脂肪量,更多是跟你一段时间的运动、饮食、生活规律相关,不是一个每天会忽上忽下变化很大的“变量”。如果那么容易一吃就胖,一动就瘦,减肥增重的目标也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头疼了。
比如,如果从体脂秤的数字上看,我近一个月的体脂率数据曲线,就能有连续上下±2%左右的剧烈波动,不太现实。而且波动身的情况,和我最近饮食、运动的记录是很难对上的。
但如果我们把时间线的坐标轴放长一些,按月来看平均体脂率的变化。我可以说:准确性还是很不错的。
我把过去2年半的体脂数据,对齐纵坐标,拼了一张图,曲线很好的体现了过去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哪些月份是努力运动节食,哪些月份是胡吃海塞。
所以今天分享一下我过去两年多,也算使用体脂秤记录数据的长期感受 ——
体脂秤是一个不错的,简单帮我们测量和记录身体相关情况的工具。但这个工具本身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误差也不小。因此我们没必要过度纠结今天比昨天涨了多少,或者跌了多少,这种变化里,误差因素是比较多的。但我们如果坚持每天,或几天测量一次体脂率,那么长期记录,看每月/周的平均值,误差带来的影响就会减少,也能比较好的了解我们身体的变化了。
正如我们饮食管理和运动一样,长期的坚持,比短期突击要更有价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