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孩将亲妈反锁阳台暴晒一下午,谎称“妈妈在房间睡觉”!看完结局我爽了
前段时间,在平台上看到了一位母亲含泪吐槽:4岁儿子竟将自己反锁阳台暴晒一下午!
而且事情发生在八月中旬,又是处于中午的高温时段,无奈她只能靠喝水龙头的自来水,来缓解口渴与炎热。
无论怎么捶门、用衣架敲打晾衣架,孩子都无动无衷,自顾自地在家里看着电视。
更让人心酸的是,当奶奶发现孩子妈妈不在的时候,接连询问了孩子三次,得到的回答却都是:“妈妈在房间里睡觉!”
很难相信,自己悉心养育了四年的孩子,只是因为想逃避写字,无限量地看电视,就全然不顾自己被烈日炙烤的痛苦与难熬......
缺乏共情力
才是孩子胡闹的根源
这位妈妈的一番吐槽,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同情与关注。
大家纷纷指责这个孩子,是一个“坏种”。
确实,无论是哪一位父母,被自己的孩子这样对待,都会感到无比地气愤与心寒。
可一个仅仅只有4岁的孩子,真的能直接被贴上“坏”的标签吗?
我想也不必。
我曾带着孩子们看过一部名叫《爱,回家》的亲情电影。
电影讲述了一个在城市中娇惯长大的小男孩,突然被妈妈送到乡下,和又穷又哑又老又笨拙的外婆一起居住的故事。
故事的最初,因为男孩瞧不起外婆,也无法接受贫瘠生活,所以做出了很多令人生气的事情:
为了买游戏机的电池,偷卖了外婆的银头簪;
对外婆辛辛苦苦熬出的鸡汤,直接打翻在地;
把外婆唯一的一双鞋踢走,让她光着脚去挑水......
而面对孙子的无理取闹,外婆自始至终都没有生气,只是反复地用手势向小孙子表示对不起。
很多观众看到小男孩不断伤害外婆的时候,纷纷表示气愤,觉得这就是一个不懂事的“坏孩子”。
可看到电影的后半段,大家才发现,这个男孩并不是坏,缺乏共情力,才是他肆意胡闹的根源。
亚瑟·乔拉米卡利在《共情的力量》中说,指出了共情和同情的不同:“同情是为了安慰别人,共情是为了理解他人。”
缺乏共情,自然不能理解和体会到他人的感受,更不用说心疼二字了。
所以,无论是把妈妈关在阳台的孩子,还是欺负外婆的男孩,他们并不是天生的坏种,只是缺少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
唯有父母尽早发现,及时补上,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言传身教,将心比心
才是培养共情最好的方法
那么,当咱们发现自家的孩子已经缺乏了共情力的时候,应该怎么教育呢?
先来看看这位家长的做法。
前段时间,安徽的一年事已高的奶奶,被自己的亲孙子,锁在门外一夜,不让睡觉。
无论奶奶怎么喊男孩开门,男孩都无动无衷,自己跑回床上睡觉去了。
无奈,耗尽力气的老人只能在门外待了一宿。
第二天得知此事的姑姑,眼泪瞬间夺眶而出,难以相信自己年迈的母亲,就这么在门外呆了一夜。
气急之下,便动手暴揍了孩子。
暴力惩罚,让孩子长记性,是第一种解决方式。
咱们再来看看开头被孩子反锁阳台的母亲。
虽然气愤、伤心,但她没有选择动手惩罚孩子,而是希望用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让他了解这件事情带给妈妈的伤害。
电影中的奶奶,也同样用自己的爱在包容孩子,原谅孩子犯下的错误。
以爱感化孩子,是第二种方式。
当4岁男孩的爸爸得知了妻子被儿子反锁阳台的事情后,他既没有动手打孩子,也没有苦口婆心地教育。
而是说了一句“子不教父之过”,然后要求妻子,在周六的下午,将自己和儿子一起关在阳台暴晒。
以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孩子切身理解妈妈当时被烈日暴晒的感受。
将心比心,是第三种方式。
这三种方法哪种更好呢?
第一种暴力惩罚,是我一直都不提倡的教育方法。武力虽然能一时震慑住孩子,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问题。
甚至还会引起孩子的气愤、不甘,从而变本加厉或是关闭心门,与大人疏远距离。
那么第二种,用爱感化,它能成功感化孩子的概率,我想只有50%。
感化的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就成了溺爱与放纵。
所以三种方式里,我更提倡大家学习第三种。
言传身教,将心比心,先让孩子真实体会到痛苦与挫败,再来悉心引导,效果才会更好。
打了别的小朋友,就让孩子也体会到被打的疼痛;
把妈妈关在阳台,就让孩子也感受一会被关时煎熬与难受;
扔掉了外婆的鞋子,就也让孩子光一回脚,走一次山路;
......
缺乏切身体验,便很难在脑中形成具体的印象,更不用说去理解他人。
这个道理,就像对着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苦口婆心一百遍,也不如让他自己出去搬次砖来得更加有效一般。
培养共情,首先要明白问题的根本,才能精准解决。
用对了方法,教育孩子的路才能更加通畅。
拥有共情力
是牵引孩子一生的穿针线
前几天在翻朋友圈的时候,看见朋友分享自己四岁的儿子,因为一部8分钟的动画短片,在屏幕前嚎啕大哭的模样。
好友在底下评论:“他是个同理心比较强的小男孩。”
确实,一个富有共情力的孩子:
看见别人摔跤的人,便会替对方感到疼痛;看到别人受苦,会不由地心生怜悯;看到别的小朋友哭泣,自己也会替对方难过。
这就是孩子身上共情力的体现。
共情其实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它无非就是一种能够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
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在说共情力的体现。
先明白什么是自己不喜欢、讨厌、难以接受的,再去懂得不要将这种感受强加给他人。
这份看似微小的能力,实际能够伴随孩子一生,作为贯穿他们学习、职场、婚姻、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穿针线。
所以晨妈希望家长们,能够尽早重视起孩子共情力的培养,从现在开始,就去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为大家介绍两个我在家常用的培养共情的方法。
模拟游戏场景,用心与孩子互动
第二种就是万能的绘本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