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Neuralink第2例人体试验已获批,首位被试植入物中85%的电极丝已移位 | 环球科学要闻

Neuralink第2例人体试验已获批,首位被试植入物中85%的电极丝已移位 | 环球科学要闻

公众号新闻
环球科学设为星标
周一至周五
第一时间掌握
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 神经科学 ·
Neuralink第2例人体试验已获批,首位被试植入物中85%的电极丝已移位


据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消息,目前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已经批准了Neuralink在第二个受试者中测试其脑机接口植入物并批准了针对首个受试者——29岁的Noland Arbaugh出现的问题提出的修复方案。


据Neuralink于5月8日发表的消息,Arbaugh的大脑植入物芯片中64根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丝有一些已经缩回。随后,Neuralink通过调整解码这些神经元信号的算法,以补偿丢失的电极数据,并恢复至少一个指标性能——每秒位数(BPS)速率,用于衡量植入物受试者控制计算机光标的速度和准确度。这些电极丝每个都携带有多个电极,总共1024个电极。这些电极通过外科手术植入神经元附近,以记录可以解码为预期动作的信号。

据华尔街日报消息,Arbaugh的大脑植入物芯片中只有约15%的电极丝还能继续正常工作,其余85%的线都出现了移位,并且许多无法接收到信号的线程已被关闭。Arbaugh也表示自己“过山车”一般的经历,曾让他“哭了一会”。据Ars Technica报道,Neuralink希望在今年6月的某个时候进行第二次手术,并计划将脑机接口芯片植入第二位参与者的大脑8毫米深处,而不是给Arbaugh植入时3~5毫米的深度,或有助于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而Neuralink的目标是今年将其设备植入10 个人体内,并希望有不同的接受者群体,以便研究各种行为。The Wall Street JournalArs Technica



· 动物学 ·
德国小蠊“称霸”世界的起源

图片来源:Lmbuga/维基百科


德国小蠊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蟑螂,只生活在人类之中。由于它在世界各地的人造建筑中随处可见,却没有任何自然栖息地,这让科学家一直困惑于它们的起源。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报道,一项最近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发现,这种生物或起源于南亚,因与人类栖息地密切相关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1776年,瑞典生物学家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第一个在欧洲描述蟑螂,并将其命名为“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但它们并非源自德国,而是在那里被驯化,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这项研究的作者和同事分析了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7个国家收集的281只德国小蠊的基因组数据,通过对比基因组之间的异同来计算不同种群可能建立的时间和地点。他们发现德国小蠊的现存近亲可能是亚洲蟑螂(Blattela asahinai),这种蟑螂仍存在于南亚,而德国小蠊很可能是在约2100年前从亚洲蟑螂分化出来,可能是在印度或缅甸开始适应吃人类的食物,由此开始了扩张之旅。约1200年前,德国小蠊向西迁移至中东,恰逢两个伊斯兰哈里发帝国开始扩展贸易并发动战争。而在约390年前,德国小蠊可能再次随国际贸易公司的出现,开始从南亚向东传播至东南亚。约一世纪后,它们被带到欧洲,并由此传到世界各地。这项研究将遗传数据与历史时间匹配了起来,而了解蟑螂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也能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杀虫剂抗药性的方法。Nature news



· 人工智能 ·
AI监督的高效化学合成与筛选

利用自动化系统合成新的化合物,再根据其表征数据,通过人工智能(AI)筛选合适产物,能够极大地加快新产品的开发进程。但是,受制于各实验室的设备有限,“一站式”完成上述所有步骤并不现实。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消息,在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在AI的监督下,六个位于全球各地、具有自动化合成或测试能力的实验室通力合作,以极高的效率合成、筛选出了多种能用于高效发射激光的有机化合物


整个实验过程都依赖于韩国和多伦多团队设计的基于云的人工智能平台,它能监督实验过程,从结果中学习,并将反馈纳入后续迭代中。在实验流程的初始阶段,由格拉斯哥大学和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实验室合成不同单体,寄送至伊利诺伊大学,借助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合成发光有机物。接着,有机物被送往多伦多进行自动化表征,筛选出最佳者后,再由UBC实验室确定扩大化生产的路线。接着,这些材料被送往日本九州实验室,测试其工作性能。借此,科学家能够快速迭代和优化产物,合成了621种新化合物,并筛选出21种具有绝佳发光特性的产物。相比之下,过去十年间只发现了十几种。这为未来的高效开发指明了道路。Science news



· 神经科学 ·
非侵入式脊髓刺激可改善手臂和手部功能

脊髓损伤会影响大脑与脊髓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能调控神经功能,如果这发生在颈椎(颈部),通常会损伤手部和手臂功能。对参与控制这些功能的神经元的脊髓节段进行脊髓电刺激,被证明能修复受损的神经功能。不过,这些方法一般需要借助侵入式手术,在脊髓特定位置植入电极。5月20日,一项发表于《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一种刺激脊髓的非侵入式装置能改善43位四肢瘫痪患者的手臂和手部功能。该试验有60位受试者参与,显示这种疗法是安全且有效的,能达到该试验的主要终点。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名为ARCEX的非侵入式装置,能用表面电极向脊髓输送电流,对目标脊髓节段内的神经元进行调控。研究人员对因脊髓损伤而四肢瘫痪的65名患者开展了一次多中心开放标签临床试验,以测试该装置对手臂和手部功能的作用,相较于单一康复训练的效果。该试验只招募损伤已有12个月或以上的患者,所有受试者都接受了两个月的标准化诊所内康复训练,之后又接受了另外两个月的相同的康复训练加上ARCEX疗法。试验中,没有发现与ARCEX疗法相关的显著安全问题,在完成试验的60名受试者中,43人的力量域和功能域都有所提升。二次分析还发现了指尖掐捏力度、手部运动以及力量和感知能力的进步,以及自我报告的生活质量提升。试验结果表明ARCEX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并认为它可以作为新疗法,提高慢性颈椎损伤患者手部和手臂功能的神经康复。



· 能源 ·
科学家利用太阳能产生1000摄氏度以上高温


玻璃、钢铁、水泥和陶瓷是现代文明的核心,从汽车引擎到摩天大楼都离不开它们。然而,制造这些材料需要超过1000°C的温度,并且严重依赖化石燃料获取热量,相关行业能耗约占全球能耗的25%。为此,研究人员探索出一种使用太阳能接收器的清洁能源替代方案,他们使用合成石英捕获太阳能,实现了1000°C以上的温度,证明了该方法在为碳密集型工业提供清洁能源方面的潜在作用。5月15日,相关概念验证研究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Device上。


为了提高太阳能接收器的效率,作者计划使用半透明材料,如石英,它可以捕获阳光,这种现象被称为热阱效应。该团队制作了一种热捕获装置,将合成石英棒连接到不透明的硅盘上作为能量吸收器。当将装置暴露在相当于来自136个太阳的光能量通量下时,吸收盘温度达到1050°C,而石英棒的另一端保持在600°C。以前的研究只成功地证明了热阱效应获得的温度能达170°C,但这项研究表明,太阳能热捕获技术也能达到1000°C以上,这对于其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的潜力至关重要。研究人员正在优化热捕获效应,并研究该方法的新应用。通过探索其他材料,如不同的流体和气体,他们希望达到更高的温度。

撰写:马一瑗 不周 clefable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咖啡中的这种物质能缓解肌肉衰退;首例猪肾移植手术在美国完成,患者目前恢复良好 | 环球科学要闻嫦娥六号完成采样,现已起飞返航;在飞机上饮酒,血氧饱和度可跌至85% | 环球科学要闻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致26人住院,国内电商平台紧急下架;马斯克Neuralink让失明猴子重见光明 | 环球科学要闻马斯克首例脑机接口人体试验曝故障!Neuralink:接线脱落,不影响安全国家药监局关于废止YY/T 0684-2008《神经外科植入物 植入式神经刺激器的标识和包装》等5项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公告此心安处是吾乡焦虑时炫的热量炸弹,可能会让你更焦虑;我国科学家发现“无摩擦的冰” | 环球科学要闻Neuralink劲敌破纪录,4096个电极微创植入人脑!脑机接口有望进入「5G」时代《来到遥远的地方》&《三春序》韩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人造肉,像果冻,烤肉味 ;研究者通过神经元活动“读心“| 环球科学要闻个人感慨之121 世道太黑暗小鼠外生殖器变为2条腿,它现在有6条腿;南大团队观察到引力子激发,为全球首次! | 环球科学要闻被爆硕士学历造假,港大经管学院展开调查;科学家联名质疑AlphaFold 3的公开性,《自然》回应 | 环球科学要闻再回首 (二十五)祈雨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 | 环球科学要闻美国得州一名男子感染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系首例牛传人病例 | 环球科学要闻​《科学》:我国30多个城市正在沉降,约影响2.7亿城市人口;中年时多用脑,能预防晚年痴呆 | 环球科学要闻全球首个皮肤癌mRNA疫苗进入3期临床试验;在美国,禽流感病毒可能从去年年底就已开始传播 | 环球科学要闻“中国天眼”首席科学家李菂获马塞尔·格罗斯曼奖,杨振宁、丘成桐曾获此奖 | 环球科学要闻李德仁和薛其坤获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NASA宣布无限期推迟波音“星际客机”飞船返回时间 | 环球科学要闻冰啤酒为什么更好喝,现在有了科学的解释 | 环球科学要闻​马斯克Neuralink公司首位人类受试者脑内设备曾出故障;全球连续11个月打破高温纪录 | 环球科学要闻​李德仁院士捐出800万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支持武汉大学;每周只需一针!全球首款长效胰岛素国内获批上市 | 环球科学要闻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发布:北京大学排名跃至全球第14名,清华大学位列全球第20 | 环球科学要闻| 环球科学要闻全新升级!银河系中心黑洞新照片发布;气候变化或将影响全球计时 | 环球科学要闻马斯克:Neuralink“盲视”植入物已在猴子身上产生效果|首席资讯日报​记得快记得牢的人,大脑内的DNA会断得更多;快速射电暴:上帝掷出的爆裂骰子? | 环球科学要闻Neuralink展示患者使用大脑植入物隔空下棋微塑料的有毒物质可直接被皮肤吸收;调查显示,超半数科学家认为流感病毒将引发下一次全球大流行 | 环球科学要闻WHO通报首例人感染H5N2禽流感,患者现已死亡;氦气泄露、推进器失联,“星际客机”延迟抵达国际空间站 | 环球科学要闻OpenAI宣布将终止对中国提供API服务,国内多家大模型推出“搬家计划”;司美格鲁肽国内获批减重适应症 | 环球科学要闻长期摄入复炸油,或导致大脑神经退行性病变增加,甚至能影响后代;美国报告首个奶牛感染H5N1禽流感病例 | 环球科学要闻OpenAI 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宣布即将离职,将致力于“对自己非常有意义”的新项目 | 环球科学要闻科学家制造出大鼠和小鼠“杂交脑”;​首例!濒临死亡的女性接受心脏泵和猪肾移植的联合手术 | 环球科学要闻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