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仁院士捐出800万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支持武汉大学;每周只需一针!全球首款长效胰岛素国内获批上市 | 环球科学要闻
图片来源:新华社
6月24日,85岁的两院院士李德仁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李德仁表示,将把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其中,500万元将交给武汉大学“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300万元交给武汉大学“朱裕璧医学奖”。他说:“支持对创新人才培养,这是应当做的事情!”(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原初黑洞可能无法用于解释暗物质
自2015年首次探测到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以来,LIGO和Virgo已经探测到了90多个此类事件。天文学家注意到,LIGO和Virgo探测到的黑洞质量(20~100 个太阳质量)通常比此前已知的银河系黑洞(5~20 个太阳质量)大得多。这群大质量黑洞的起源一直是未解之谜。曾有科学家提出假设,认为这些黑洞可能是形成于宇宙极早期的原初黑洞,且可能包含相当一部分暗物质。最近,两项分别发表于《自然》(Nature)和《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的研究表明,这些大质量黑洞最多只可能包含百分之几的暗物质。
为了验证暗物质由黑洞组成的假设,研究人员借助微引力透镜事件来寻找我们附近宇宙中的暗物质。在微引力透镜事件中,光源的光增亮的持续时间会随透镜物体的质量增大而增长。比如太阳质量天体引发的微引力透镜事件会持续几周,而100倍太阳质量的则会持续几年。这一方案激发了三个观测实验的启动:波兰的OGLE、美国的MACHO和法国的EROS。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增刊系列》的文章中,OGLE的天文学家展示了近20年(2001-2020年)间对大麦哲伦星云中近8000万颗恒星的光度检测和微引力透镜事件搜索结果。随后发表在《自然》上的文章讨论了这些结果的天体物理学意义。如果银河系中所有暗物质都由黑洞组成,那么应该检测到数量极多的微引力透镜事件,但OGLE天文学家只发现了13个,这些都可以用已知的恒星或星云本身解释,而不是用黑洞。详细的计算表明,1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最多可能包含1.2%的暗物质,10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最多可能包含3.0%,1000个太阳质量的黑洞则是11%。对于LIGO和Virgo探测到的大质量黑洞,还需要其他解释。(UNIVERSITY OF WARSAW, FACULTY OF PHYSICS)
6月24日,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消息,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丹麦诺和诺德公司(Novo Nordisk A/S)申报的依柯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诺和期/Awiqli)上市,用于治疗成人2型糖尿病。依柯胰岛素(icodec)是一种新型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结构上有3个氨基酸取代和一个附加的二十烷二脂肪酸链,可以与白蛋白可逆结合,半衰期为196小时(约7天)。依柯胰岛素按700U/mL配制,以确保注射量与每日一次基础胰岛素(100U/mL)相似。在一周给药间隔内,依柯胰岛素降糖作用分布均匀,并且在临床相关剂量下降糖作用时间可覆盖一周。
据公众号“丁香园”消息,依柯胰岛素获批主要基于6项已完成的Ⅲ期临床(ONWARDS)研究。其中,ONWARDS1~3、5分别证明了依柯胰岛素降低未接受过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糖化血红蛋白)的能力,效果不劣于甘精胰岛素U100(-1.55%vs-1.35%)、德谷胰岛素(-0.93%vs-0.71%)、基础胰岛素(-1.68%vs-1.31%),且不会增加严重低血糖事件或临床显著低血糖事件发生率。而ONWARDS4、6研究则将依柯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用,证明其降低2型和1型糖尿病患者HbA1c的能力,效果不劣于甘精胰岛素U100+门冬胰岛素(-1.18%vs-1.16%,-0.47%vs-0.51%)。
据诺和诺德官网消息,今年3月21日,欧洲药品管理局人用药品委员会(CHMP)已采纳积极意见,建议诺和期用于治疗成人糖尿病。除此之外,今年1月8日,诺和诺德还公布了每周注射一次IcoSema(由依柯胰岛素和司美格鲁肽按固定比例组合)的3a期试验中最重要的结果。试验显示,与甘精胰岛素U100和门冬胰岛素相比,每周一次的IcoSema在第52周降低HbA1c方面表现出非劣效性。此外,从85.8公斤的基线体重开始,接受IcoSema治疗的人体重减轻了3.6公斤,而接受甘精胰岛素U100和门冬胰岛素的体重增加了3.2公斤。每周注射一次的IcoSema或具有安全性和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胃肠道不良事件,绝大多数为轻度至中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公众号“丁香园”,诺和诺德)
图片来源:Pixabay
据《自然》新闻(Nature news)消息,日本电气通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于6月21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揭示了一种极其罕见的极雨极光(polar rain auroras)机制。极光是地球上层大气中海拔100至300千米处出现的一种迷人的发光现象,与标准极光的独特帷幕和光柱不同,极雨的光芒会散布在天空中。这种特殊类型的极光是由电子直接从太阳日冕或外层大气出发撞击地球大气层而产生的。而这种罕见的极光此前仅被卫星拍摄到过几次。
2022年12月25日至26日,研究人员安置在北冰洋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对准天空的机器人相机,捕捉到了这种特殊的极光形式,而这一现象也被北极极地帽上的地面全天空摄像机(ASCs)捕捉到了。研究显示,当太阳风消退时,这种“极雨”产生了巨大的、弥漫的绿色极光,几乎覆盖了地球的整个北极帽——直径近4000千米。研究人员推测,太阳表面存在一种磁漏斗(magnetic funnel)结构,而其中有一束直径约为150千米的开放磁通管,在投影到地球极冠上时,其直径大约为7500千米,这解释了极雨极光的平滑分布。这项研究显示了极雨极光复杂的空间结构,或能体现太阳风的内部模式,甚至是太阳色球层中的组织。(Nature news)
制造“超导层”的新技术需要将金属“种子”(紫色)放置在二维材料(蓝色)上。当加热到约200摄氏度,金属原子会溢出并扩散到表面,形成具有超导性的晶体。(图片来源:Y. Jia/Princeton University)
拓扑超导体被认为有希望用于低错误率的量子计算,但制造这种材料始终进展缓慢。近日,在一项发表于《物理评论X》(Physical Review X)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实现了一种高度可控且均匀的片上二维金属化工艺,可以将一类原子级薄的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TMD)转化为超导体,这种工艺与拓扑绝缘体结合,有可能成为制造二维拓扑超导体的通用技术。
这项研究的团队曾在去年开发技术,将金属原子渗透到薄绝缘材料中,以期望制造二维拓扑超导体。但原子扩散的距离通常仅有纳米尺度,且扩散方式并不均匀。但研究人员发现,当把一小块金属钯放到单层拓扑绝缘体材料二碲化钨上,同时升温到200摄氏度时,原子可以像液体在薄膜上扩散一样,移动更远的距离,最终渗透的原子形成了一种新的晶体结构Pd7WTe2。研究人员证实,这种新材料具有超导性。由此,他们开发了一种可以高度控制的技术,通过控制原子扩散,可以将超导性引入二维拓扑材料中,并制造特定尺寸的超导盘或环。这项研究结果与现有的纳米制造技术高度兼容,为设计和调控一类二维材料中的超导性和拓扑相提供了一条途径。
近年来,严重野火事件不断打破历史纪录,引发全球关注。这些野火夺去了人的生命、财产、牲畜、野生动物和栖息地,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相应的空气污染被认为导致了数以千计的额外死亡。极端野火的频率和强度似乎在过去20年里翻了一倍,而且其中6个最极端年份都出现2017年后。
为了解野火的频率和/或强度是否在增加,研究人员利用2003年至2023年的卫星数据确定了活跃的热点区,并计算了一次火灾事件的总强度,而不只针对单个时间和地点。他们发现,极端猛烈的野火在过去20年里的频率和强度都翻了一倍多,并且最极端的6个年份都出现在2017年以后。他们还发现,新北界和澳新界/大洋洲受这些极端事件的影响最为严重,极端事件的增加主要源于温带针叶林和北方针叶林出现了更多的剧烈火灾,包括在北美和俄罗斯,而这可能与近年来气候变化导致这些森林干旱度上升有关。研究结果已于6月24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