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科协16日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具体来说,东、中、西部地区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首次缩小,分别达到16.39%、13.12%和11.51%;男性公民和女性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5.66%和12.53%,性别差距比上年缩小0.6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分别达到17.25%和9.16%,农村居民科学素质增速高于城镇。据介绍,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69周岁公民(不含现役军人),采用线下入户面访(计算机辅助面访系统)与线上手机短信推送(计算机辅助网络访问系统)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共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新华社)
在2023年《自然》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1946年-2010年间的数百万篇科学出版物和1976年-2010年间的专利,并依据某一科学著作或专利与其它先前著作或专利一起被引用的程度来判断其新颖程度。以专利为例,如果后续专利只引用了这项专利,而没有引用该专利之前的专利,那么该专利就被归类为“颠覆性”(disruptive)专利,说明其是引用流开端,是全新发现或带来了新的科学发展。相反,如果后续专利也引用了这项专利之前的专利,则该专利属于“巩固性”(consolidating)专利,说明它并非完全新颖。最终,他们得出了“颠覆性”研究锐减的结论,从而对整个科学体系的创新能力提出了质疑。然而,在最新这项研究中,几位研究者通过自己针对专利的分析发现,《自然》研究排除了对1976年前发表的专利的引用,对结果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的大多数专利都引用了1976年之前发表的专利,如果剔除这些引用,许多专利就变得具有“颠覆性”——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本身具有“颠覆性”,而是因为许多对以前专利的引用没有考虑在内。这至少说明,在专利方面,《自然》研究的结果存在严重测量误差。(UNIVERSITY OF BASEL)
图片来源:NASA
2015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新视野”号探测器(New Horizons)在冥王星表面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心形结构,该结构不仅形状独特,海拔还比冥王星表面大部分区域低3~4千米,并且表层物质的反射率很高,使其呈现出较白的颜色。因此科学家一度猜测该结构表明,冥王星地下存在液态海洋。然而最近发表在《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杂志上的研究提出,冥王星可能没有地下海洋,或仅有极薄的地下海洋。伯尔尼大学的国际天体物理学家团队与瑞士国家研究能力中心(NCCR)成员合作,通过模拟软件重建了冥王星巨大心形特征的形成过程。研究发现,冥王星在形成早期,曾与一颗直径约700千米的行星发生撞击,从而形成了该盆地。由于这次撞击存在一定倾角,并且速度较低,因此形成了非常对称的剩余表面特征。撞击后,冥王星核心保持完整,而另一个天体的一部分仍残留在该心形结构的下方,导致局部质量过剩,因此该结构并未向两极移动,而是向赤道迁移。研究者表示,该发现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冥王星的起源。(University of Bern)在龙虾上应用水凝胶粘合剂的视频,以及轻微触碰被粘物体以直观描述粘附强度。(视频来源:Camilo Duque Londono)
为了追踪海洋动物的移动,通常要用硬质胶水、吸盘或物理锚来固定传感器。但这些方法会导致这些动物行为改变或伤害它们,特别是对软体物种。《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论文描述了一种水凝胶胶水,可以将传感器粘在小型、脆弱的软体海洋动物(如乌贼和水母)身上进行追踪,而不会对它们造成损害。研究团队用一种此前用于医用粘合剂的水凝胶,快速便捷地将生物传感器粘附在海洋动物的皮肤上。在实验室实验中,作者成功将传感器粘在18个不同物种的动物体表,这些动物包括乌贼、水母、鳐鱼、龙虾、黑海鲈、鲂鮄和比目鱼。实验发现,这种胶水在粘贴后能保持柔性,防止对动物皮肤造成伤害,而且这些动物看起来行为正常。为了进一步评估这些水凝胶在更自然环境中的使用,作者将传感器贴在了葡萄牙亚速尔群岛一只野生枪乌贼身上。他们发现这一标记过程只需要90秒,比传统缝合方法更高效。作者认为,这一方法或可让我们更快更容易地标记海洋生物。他们提出,使用这种粘胶可以让海洋传感的功能从大型海洋哺乳动物和鱼类拓展到小型、软体和脆弱的海洋动物。在地球上,绿色可以说是与生命最相关的颜色——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利用叶绿素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然而近期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的一项研究提出,在外星生命中,“紫色”或许才是生命的颜色。 研究团队收集并培养了20余种紫色硫细菌和紫色非硫细菌。虽然名中带有“紫色”,但此类细菌实际上颜色各异,包括红色、橙色、棕色等,它们往往依靠红光或红外光,经过更简单的光合作用获取能量。研究者认为,在植物型光合作用出现之前,这些细菌可能在早期地球曾普遍存在,并且可能特别适合围绕较冷的红矮星(银河系中最常见的恒星类型)运行的行星。研究者随即通过类地行星模型,模拟了紫色细菌对类地系外行星反射光谱的影响。研究者认为,这项研究有助于优化搜索策略,为寻找地外生命提供新的方向。(Cornell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