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震撼发布GPT-4o:打造全能AI助理,将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桌面版ChatGPT演示了“看”代码的能力(图片来源:OpenAI)
在官方演示中,ChatGPT可以直接通过摄像头,判断演示者的心情、正在做的事;可以感受演示者过于急促的呼吸,并引导他一步步放松;可以在不给出最终答案的情况下,指导演示者一步步思考并解开不等式;还可以调整语音的感情,变得更冷静、更激烈、更讽刺,甚至可以唱歌。在官方演示中,ChatGPT的语音交流速度非常快,已经接近人类反应时间,并且可以随时打断模型的语音输出,创造出反馈更实时、更自然的对话。据介绍,OpenAI将向所有用户免费提供GPT-4o,新的语音对话功能将在数周内向Plus用户开放。此外,OpenAI即将发布一个桌面客户端,随时和用户用图像文字语音进行交流。随后,OpenAI将优先向Plus用户推出macOS应用程序,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Windows版本。(Founder Park)
图片来源:Luat Nguyen, 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
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便秘、腹泻和腹痛往往与害怕社交、重复行为(repeptitive behavior)等症状同时发生。但胃肠道(GI)症状与ASD相关行为特征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此前尚不清楚。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新研究发现,频繁的GI症状会减少小鼠社交行为,但向小鼠肠道引入特定人类肠道菌群,可以减少该影响。研究者首先诱发小鼠身体出现多次结肠炎,然后使其症状缓解,随后对它们进行行为测试。结果发现,患过结肠炎的小鼠与陌生小鼠互动的时间更少。随后,研究者收集了人类ASD患者及其神经正常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粪便样本,并将其递送到小鼠胃肠道中。结果发现,当在这些小鼠身上诱发结肠癌时,携带ASD患者粪便样本的小鼠肠道损伤更严重,体重下降更多。通过分析菌群结构,研究者发现,人类肠道中一种Blautia属的细菌可能在该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将这种细菌递送进小鼠肠道,再诱发其结肠炎,结果发现,该细菌可减少小鼠GI症状,且能让小鼠更愿意与陌生小鼠交往。该研究表明,人类肠道菌群可以改善与胃肠道压力相关的行为缺陷,今后或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治疗。(UNIVERSITY OF UTAH HEALTH)
许多人工智能(AI)系统已经学会了如何欺骗人类,在5月10日发表于Patterns的一篇评论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人工智能系统欺骗人类的风险,并呼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法规,尽快解决这一问题。研究者分析了一些文献,重点关注了人工智能系统传播虚假信息的方式——通过习得性欺骗,它们系统地学会了“操纵”他人。研究人员发现的最引人注目的人工智能欺骗例子是Meta的CICERO,这是一个用于玩游戏Diplomacy的人工智能系统。Meta在《科学》(Science)发表的论文数据显示,CICERO并没有公平地玩游戏。而其它许多游戏中的人工智能也表现出了欺骗人类的现象。研究者表示,虽然人工智能系统在游戏中作弊似乎是无害的,但它可能会导致“欺骗性人工智能能力的突破”,并在未来演变成更高级的人工智能欺骗形式。此外,研究人员发现,一些人工智能系统甚至学会了在安全性评估测试中作弊。在一项研究中,人工智能生物在数字模拟器中“装死”,以欺骗一项旨在消除快速复制的人工智能系统的测试。作者警告说,人工智能学会欺骗的主要近期风险包括使敌对行为者更容易实施欺诈和篡改选举等。最终,如果人工智能可以完善这些令人不安的技能,人类可能会失去对它们的控制。
人类的运动肌肉主要由抗疲劳纤维组成,并能排出长时间活动产生的代谢热,这在哺乳动物中十分独特。因而有些人类学家提出了耐力追逐假说,认为这些特征是因为演化选择了长距离追逐猎物的能力。然而奔跑非常耗能,并且目前仍缺乏人类长距离追逐狩猎的证据。近日,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的一项研究证明,耐力奔跑狩猎可能和其他传统狩猎方法同样有效。研究团队利用模型估算了通过耐力跑狩猎的回报率,发现耐力跑的热量收益和其他狩猎方法相当。这些发现表明,跑步可能是一种获取食物的有益策略。团队还汇总和分析了一个民族志和民族史文献数据库,其时代包含了从16世纪早期到21世纪初,以研究耐力跑狩猎的潜在作用。他们发现了来自世界上272个地方的近400个人类利用耐力跑追逐狩猎的案例,表明这一策略不像此前认为的那么罕见。这些耐力追逐活动可能包括不止一名猎手,且发生在各种生态系统中,包括平原等开放环境以及森林生物群落中。研究者认为,这类狩猎可能是更新世(260万年至11700年前)人族的一个可行策略,在人类演化中可能也发挥过作用。但他们指出,这项研究依赖于近代史民族志(大多书写于一百多年前)的解释,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我们的演化历史。
在生物研究中,科学家常利用荧光蛋白标记组织或细胞,检测特定分子。然而,在深层组织中,光在被检测到前会经历大量散射,使得这项技术难以用于大鼠等动物大脑深处的成像。近日,据一项《自然·生物医学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发表的研究,科学家开发了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BLUsH技术,能够精准探测大脑深处的荧光信号。传统的MRI可以检测脑血管中的血流电磁信号。新方法中,科学家用病毒载体将基因片段引入大鼠的脑血管细胞,使其表达光敏的 bPAC细菌蛋白酶。在蓝光照射下,bPAC会产生cAMP分子,刺激血管扩张,进而改变血流中含氧/脱氧血红蛋白的比例,产生能被MRI检测到的磁性变化。这时,再通过基因编辑使待测细胞表达荧光素酶,发光时,就能使细胞所在区域血管扩张,将光信号转化为电磁信号,生成MRI图像。这项技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探索大脑。(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