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或动物,在已经吃饱了之后仍然会继续寻找食物,但其背后的机制还尚未得到充分理解。而在最近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者在小鼠大脑中发现了一个神经回路,该回路的激活会使小鼠渴望并寻找食物,即使它们并不饿。 该研究针对小鼠脑干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matter,PAG)中特定的神经元群vgat PAG。研究者通过光遗传学方法,激活小鼠vgat PAG的神经信号后,即使是刚刚饱餐一顿的小鼠,也会开始奋力追逐活蟋蟀和获取非猎物食物。这些小鼠会更倾向于获取高热量食物,即使这会使它们遭受脚部电击,而正常非饥饿小鼠则不会表现出这样的行为。这些小鼠还会去追逐非食物的移动物体,比如乒乓球(但不会吃掉它们),并且会更主动地探索周围环境。而当研究者通过光遗传学方法抑制vgat PAG的活动时,小鼠的觅食活动就会减少,即使它们非常饥饿。该研究表明了vgat PAG神经元与小鼠觅食行为的关联。人类大脑中也存在PAG,并和小鼠脑中的功能相似,因此研究者推测,人类在吃饭后还想吃高热量食品的行为也可能与vgat PAG的活动相关。(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LOS ANGELES)
每年,全球都有数百万人因吸烟而死亡。为此许多国家开始提倡用电子烟来代替烟草,以改善吸烟者的身体健康。然而,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发现电子烟可能存在健康风险。近日,发表在《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的一篇文章发现,吸传统香烟的和吸电子烟的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会出现相似的DNA高度甲基化。 过去人们多从血液样本入手来研究吸烟的危害,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参试人员的口腔、宫颈以及血液样本都进行了分析,比较其在烟草或电子烟的影响下DNA甲基化的情况。结果发现,相较于正常人的细胞,吸烟者口腔上皮细胞中的表观基因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包括NOTCH1以及RUNX3等基因甲基化,这些变化会促使肺癌、宫颈癌等癌症的恶化。同时,在电子烟使用者的口腔上皮细胞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表观遗传变异,其中许多变异——例如HDAC7、MTOR以及NFE2L2等基因变异也与DNA损伤修复、信号传导等功能相关,表明其对人体同样有潜在的威胁。此外,研究还首次发现,当吸烟者戒烟后,其因吸烟造成的表观遗传变异会逐渐缓和。该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使用电子烟会致癌,但其结果警示了电子烟使用者对身体健康的关注,并将推动更多研究来全面揭示电子烟对人体的长期影响。(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 人工智能·Sam Altman透露GPT-5全新细节
当地时间3月18日,OpenAI CEO Sam Altman在某档访谈节目中介绍了GPT-5的全新细节,以及OpenAI董事会近期的变动、AI文字转视频工具Sora等。Altman在访谈中表示,GPT-4的功能“有点糟糕”,尤其是在处理复杂的多步骤问题时。而GPT-5与GPT-4的差距,将和GPT-4与GPT-3的差距同样巨大,但仍不确定GPT-5发布的时间。在GPT-5发布前,OpenAI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要发布。
· 新技术·传感器仅有盐粒大小的无线系统 图片来源:Nick Dentamaro/Brown University 近日,一项发表于《自然·电子》(Nature Electronics)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无线网络系统,可以高效传输、接收和解码来自数千个微电子芯片的数据,单个微电子芯片的尺寸仅有一粒盐的大小。 研究团队表示,他们的灵感来源于人类的大脑:神经元并不会持续放电,而是会压缩数据,只在特定时刻放电,因此非常高效。他们模仿了人类大脑的工作模式,使传感器不会一直发送数据,而是根据需要以短脉冲的形式独立发送特定事件的数据,这样就可以节省大量能源和带宽。由于外部收发器在传输数据时可以给传感器无线充电,因此只需保证传感器位于信号范围内,就可以充电并运行,这使得该系统可以方便地应用于许多不同场景。(Brow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