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片的时候,你感觉到的时间流速正在改变 | 环球科学要闻科学2024-04-23 04:04环球科学设为星标周一至周五第一时间掌握最新鲜的全球科技资讯· 行为学 ·图像或能影响对时间流逝的感知时间知觉是人类意识的特征之一。曾有研究认为,生物体内普遍存在一个客观的“体内钟”(internal clock),但其他研究却发现,我们遇到的刺激物的性质对于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知有着直接影响。最近发表于《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r)的一篇论文指出,图像给人的观感可以决定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研究团队对170人开展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先让参与者用不同的时长观察各种图像,再问他们认为自己看了多久。团队将这些结果与一个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发现时间感知会受到图像性质的影响,如场景大小、图像内杂物数量(如一个塞满的食品储藏室或一个空仓库),以及场景有多难忘。具体而言,大型场景和难忘的图像(通常对观察者来说更新颖、与其他图像差别更大的图像)似乎能让时间“膨胀”——也就是说,人们感知中自己看图像的时间超过了他们实际观看的时长,而场景杂乱的图像会让时间“收缩”。作者还表明,时间和难忘程度会互相影响,人们对观看更难忘图像的时长估算更准确,而感知中观看时间更长的图像也更令他们难忘。研究团队指出,这些结果或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视觉、记忆和时间感知之间的关系,同时挑战了普遍体内钟的概念。· 天文学 ·AI重现黑洞耀斑的3D模型恢复的三维结构在 100 分钟观测时间内沿开普勒轨道的时间演变。这个不断演变的三维结构在 ALMA 望远镜观测到的三维结构上的投影被用作拟合数据的模型。(视频来源:Aviad Levis)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这类事件可在X射线、红外线和无线电波中观察到。不过,从观测数据中重建这些耀斑的三维结构一直存在挑战。在发表于《自然·天文学》(Nature Astronomy)的一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重建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Sagittarius A*)附近的高能爆发事件图,更清晰地呈现了黑洞周围的亮斑是如何形成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的成像技术,与医学上使用的CT扫描类似,他们为其命名为“轨道偏振层析成像”。团队利用阿塔卡马大型毫米波/亚毫米波阵列(ALMA)在2017年4月11日的观测结果,研究了无线电波长的耀斑的三维外观。作者还使用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新计算机技术,这个神经网络受到黑洞的预测物理性质和电磁辐射过程的约束。最后得到的图像显示,耀斑可能源于吸积盘上的两个亮斑,吸积盘几乎是正对地球。这些亮斑绕黑洞顺时针旋转,其旋转轨道半径为地日距离的一半(约7500万千米)。重建后的耀斑结构与之前的计算机模拟类似,验证了我们对黑洞周围极端环境的大致理解。· 公共卫生 ·黑猩猩被迫食用蝙蝠粪便,可能将致命病毒传播给人类黑猩猩等野生动物食用蝙蝠粪便(图片来源:Communications Biology/Fedurek et al, 2024)许多致命病毒(如埃博拉病毒)起源于蝙蝠,并通过中间宿主感染人类。最近,发表于《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片森林里,人类活动迫使黑猩猩等野生动物食用蝙蝠粪便,而这可能导致它们作为中间宿主将蝙蝠的病毒传染给人类。研究者在乌干达布东戈森林保护区偶然发现,黑猩猩会从一棵空心树下挖出干燥的蝙蝠粪便并吃掉。于是研究者在这棵树附近放置了相机,并在2年内拍摄到黑猩猩92次吃蝙蝠粪便的行为、疣猴65次吃蝙蝠粪便的行为以及红小羚羊682次舔食蝙蝠粪便的行为。经分析,这些粪便富含上述野生动物必需的矿物质。而这些野生动物之前通常通过食用一种棕榈树Raphia farinifera的木髓来获取这些矿物质。但2006年到2012年,当地的烟草种植产业导致这种棕榈树近乎灭绝,此后,便开始有人观察到这些野生动物食用蝙蝠粪便。因此研究者认为,这些野生动物食用蝙蝠粪便是为了寻找矿物质替代来源。通过分析蝙蝠粪便中的RNA和DNA,研究者检测到了27种新型病毒,包括一种以前未知的冠状病毒。研究者表示,黑猩猩等野生动物食用蝙蝠粪便的行为,可能导致其感染蝙蝠身上的病毒,从而增加其作为中间宿主将这些病毒传递给人类的风险。(Science news)· 古气候 ·科学家获取迄今最古老的连续冰芯样本据《科学》新闻(Science news)报道,在近期举行的欧洲地球科学联盟(EGU)年会上,美国最古老冰层探索中心(COLDEX)的研究者表示,他们获取并分析了南极洲一处已有600万年历史的冰芯样本,其年龄足有此前获得的最古老冰芯样本的2倍。研究者可以直接研究冰芯中包裹的空气,从而复原地球历史上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表示,最古老的样本(600万~300万年前)中的气候相关线索可能已经在冰与基岩发生相互作用时遭到破坏,但冰芯中更年轻的部分提供了充分的记录。此前的研究显示,上新世地球的温度比现在高出数摄氏度,这可能与当时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有关。一些研究推测当时的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约为425ppm。但此次结果显示,在300万~100万年前的冰芯样本中测得的二氧化碳浓度均不高于300ppm。另外,在120万年前曾发生过气候周期的剧烈转变,此前的研究认为这与二氧化碳水平的剧烈下降有关,但该冰芯显示,该时期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220~250ppm之间,并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研究团队也提醒,目前得到的还只是初步结果,他们希望这一罕见的古老冰芯记录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古气候转变的原因。(Science news)· 物理学 ·我国科研人员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动态传播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教授袁丁及其合作研究者首次观测到电磁波(光波)动态传播,证实太阳日冕的特殊结构以及行星等大型天体可作为电磁信号放大器,或可实现星际间通讯或者能量传输。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冕中温度低、等离子体密度低、磁场强度低的区域被称为冕洞。研究团队发现,太阳耀斑爆发触发了大尺度的磁流体动力学波,波前以太阳耀斑为中心往四周扩散传播,磁流体动力学波途经过一个巨大的冕洞。研究团队表示,在这个过程中,冕洞充当了“凸透镜”的角色,磁流体动力学波从由四周扩散变为向焦点逐渐聚焦。据测量,该磁流体动力学波经过聚焦后,波动的振幅增加了3倍,所携带的能量流提升了7倍,这表明这种现象具备能量聚焦的效应。(科技日报)封面图片来源:pixabay撰写:冬鸢、二七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