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通报首例人感染H5N2禽流感,患者现已死亡;氦气泄露、推进器失联,“星际客机”延迟抵达国际空间站 | 环球科学要闻
7名Expedition 71机组人员与两名乘坐“星际客机”的机组飞行测试人员在国际空间站上合影留念。图片来源:NASA Television
据波音公司官方消息,美国东部时间6月5日上午10点52分,波音“星际客机”(Starliner)飞船搭乘联合发射联盟(ULA)的Atlas Ⅴ火箭,已成功发射场升空,随后按照计划进入稳定的轨道,飞往国际空间站。据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官方消息,两位NASA宇航员Butch Wilmore和Suni Williams已于美国东部时间6月6日下午3:45分进入国际空间站。
原本Starliner预计在美国东部时间6月6日中午12:15左右抵达国际空间站,但这趟太空之旅并不是很顺利。据Ars Technica消息,在从地面发射升空几小时内后,Starliner的推进系统出现了两处氦气泄露,抵达空间站后又发现了另一处泄露。在6月6日抵达空间站的前几个小时,Starliner28个反应控制系统推进器中的5个一度离线,Wilmore不得不手动控制,并进行故障排除。这些小型推进器主要用于精细指向和机动,以便精准地与空间站接驳。由于推进器故障,Starliner比计划中晚了一个多小时,于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34分抵达空间站。
此次的推进器故障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在2022年5月执行轨道飞行测试任务时,Starliner也出现了推进器失联的情况,尽管那之后波音公司进行了调整,但似乎并没有解决问题。波音公司发言人在发布会上试图淡化问题的严重性并表示,氦气泄露和推进器问题都是小问题。然而,对于本次载人飞行测试,脱离对接、启动离轨燃烧以及重返地球大气层都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NASA和波音公司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NASA,Ars Technica)
WHO确认墨西哥出现首例人感染H5N2死亡病例,感染源尚不清楚
当地时间6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了墨西哥国际卫生条例(IHR)国家联系点(NFP)5月23日提交的一例人感染致命H5N2流感后死亡的病例报告。该病例为59岁的墨西哥州男性居民,他没有接触家禽或其他动物的历史。他在出现发烧、呼吸短促和腹泻等症状后在墨西哥城的医院接受了治疗。该病例的亲属报告说,在出现急性症状之前,由于其他原因,他已经卧床3周。据悉,4月17日,该病例出现发热、呼吸短促、腹泻、恶心和全身不适。4月24日,该病例开始在墨西哥国家呼吸疾病研究所(INER)住院,并于同一天因感染并发症死亡。
虽然目前尚不清楚这一病例的病毒暴露来源,但墨西哥已报告在家禽中发现甲型H5N2病毒。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由新型甲型流感病毒亚型引起的人感染可能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影响,必须向WHO通报。根据现有信息,WHO评估该病毒目前对一般人群构成的风险较低。3月,在与该病例所在的墨西哥州接壤的米却肯州的一个家禽养殖场发现了一次高致病性H5N2甲型禽流感暴发。在3月和4月,墨西哥州出现了两次低致病性H5N2禽流感暴发。到目前为止,还不可能确定这一病例是否与近期的家禽疫情有关。(WHO)
先前的研究表明,使用工具会引起人脑的可塑性变化,仿生假肢的使用也是如此。然而,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是,人类是否可以“包容”与人体解剖结构不同的仿生工具或假肢。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测试人类对仿生设备的感受:感觉像镊子一样的仿生手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研究人员表示,与配备虚拟人手相比,参与者使用镊子手完成任务的速度和准确性都更高。6月6日,相关论文刊登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交叉科学》(iScience)上。
研究人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健康参与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参与者手腕末端要么有一只像人手一样的仿生手,要么有一个像大镊子一样的仿生工具。为了测试运动能力和灵活性,参与者被要求弄破一种特定颜色的气泡(用镊子或食指和拇指夹住它们)。此外,研究小组还使用了一个名为“跨模态一致性任务”的测试来比较虚拟手和仿生工具。结果显示,在这两种情况下,参与者都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在视觉和触觉相匹配的刺激下,哪根手指受到了刺激,这表明参与者对虚拟人手和镊子手都有一种化身感。然而,当参与者用镊子手进行匹配和不匹配的实验时,差异更大,这表明其产生了更大的化身感。研究人员推测,这是由于与人手相比,镊子手相对简单,大脑更容易计算和接受;也可能与“神秘谷”假说有关,因为虚拟人手可能与人手过于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可以为机器人和假肢的设计提供信息。未来,他们计划研究仿生工具在健康参与者和截肢者的大脑中引起的可塑性变化。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6月6日14时48分,嫦娥六号上升器成功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完成月球轨道的交会对接,并于15时24分将月球样品容器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这是我国航天器继嫦娥五号之后,第二次实现月球轨道交会对接。
嫦娥六号上升器自6月4日上午从月球背面起飞进入环月飞行轨道后,先后进行了4次轨道调整,上升器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前方约50公里,上方约10公里位置时,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通过近程自主控制逐步靠近上升器,完成轨道交会。轨道器配置的3套K形抱爪对准上升器连接面的3根连杆,通过将抱爪收紧实现两器紧密连接,精准完成交会对接。此后,装载着珍贵月球背面样品的容器从上升器被安全转移至返回器中。
后续,嫦娥六号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与上升器分离,进入环月等待阶段,准备择机实施月地转移轨道控制,经历月地转移、轨道器和返回器分离等关键步骤后,按计划返回器将携带月球样品着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航天着陆场。(国家航天局)
弗氏假鳃鳉(Nothobranchius furzeri)原产于非洲,拥有独特的生命周期,生活在环境较为极端的地区,比如长期干旱。在潮湿的季节,它们会把受精卵产在泥里。当水干涸时,成鱼死亡,而它们的胚胎会进入滞育期,在干泥中休眠。一旦下雨,这些胚胎会继续发育。最新,在一篇发表于《科学》(Science)的研究中,瑞士巴塞尔大学和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这种鳉鱼早期胚胎的发生在分子水平上也与其他鱼类不同。
此前研究人员认为,一种名为Huluwa的因子在鱼类早期胚胎的发育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从母亲传递给胚胎,可以决定胚胎身体背腹轴的形成。不过,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因子并不会在早期鳉鱼胚胎中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们的背腹体轴并不由母亲决定,胚胎会完全分散成单个细胞,这些细胞后来聚集形成身体轴和胚胎。研究显示,鳉鱼胚胎中缺乏母体设置的预模式可能提供了一种生存优势,防止在干旱季节,细胞中的受损积累或身体结构信息丢失。(University of Base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