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宣布局部动员之后,很多人认为俄国将因此重获战争主动权。这个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就像他们不能在战争开始时意识到俄国必然失败一样,因为他们缺乏对这战争本身的理解。俄国的动员,我从2月份就开始谈到了,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其实就是非常清楚的。那就是俄罗斯没有能力实现军事动员,原因不仅仅是俄罗斯缺乏动员所必须的设备、机构和人员,毕竟,当前的克里姆林宫不是斯大林,他不仅没有建立这种军事动员所必须的体系,甚至摧毁了这些体系,但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民众根本没有战争的意愿。如果大家阅读过从第一次大规模动员战争普法战争到最后一场动员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部战争动员历史,你就会明白:
一个不面临致命入侵,不面临危急存亡的国家是不可能有效动员的。俾斯麦当年为何成功在普法战争中实现动员?原因很简单,因为俾斯麦诱使法国首先入侵普鲁士,然后俾斯麦以国家面临存亡为借口,动员普鲁士民众参战,一周之内调集了一百万军队压碎了法国。
斯大林为何能够动员成功,同样也是德国入侵的结果,没有国家面临危急存亡,斯大林靠什么动员俄国民众让他们去上战场心甘情愿地送死?
动员和战争经济是最困难的事情,当前的克里姆林宫治下的俄罗斯在这样一场战争中,不仅仅在资源上无法胜任动员所需,在道义上同样不足以满足动员的需要。强行动员,只会向前线输送士气不足,厌战情绪高涨的新兵,这样的军队是没有战斗力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尾声之时,俄罗斯帝国和德国将极端厌战的平民编练成士兵送上战场,结果迎来的只是军队的成规模哗变和大批革命,而非胜利。说起来,一个日常工作生活习以为常的普通俄罗斯人,凭什么要听从国家的号召,去遥远的外国参加一场不属于他的战争?仅仅只是因为这有利于克里姆林宫的战争?要知道,克里姆林宫的不宣而战,又怎么可能驱使他的民众走向战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期历史记录中,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大批的普通民众被他们的国家以各种借口仓促驱赶入战壕,结果这些士兵出现了成批成批的哗变,不仅仅不利于战场,反而加速了原有军队的崩溃。阿道夫希特勒作为一战老兵,他的回忆录里记载了大量这样的内容,希特勒目睹了大批平民编练的德国新兵传播厌战思想和投降主义,甚至传染到了老兵,这让希特勒极其愤怒,多次与新兵打架,但无可奈何乃至绝望,因为他的连队很快因为这些新兵的厌战思想崩溃了。
事实上,只有在国家面临存亡,民族面临毁灭,国家才能有足够的道义力量驱使民众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就像当前的乌克兰和1941年的苏联一样,这种心态是今天的俄罗斯民众根本没有的。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尽管有很多令人争议的地方,但他有一句话说得很有道理,“信念是具体坚实的力量,而不是苍白无力的口号,具有信念的人可以不畏死亡,战胜恐惧,并使之胜任战争的考验,但口号绝不会有这种功效。”战争中信念的确是如此,她必须是坚实的可靠的道德力量而非空洞虚浮的口号表演。
克里姆林宫绝不可能通过一场仓促的四州合并,就让俄国人民焕发出必死的信念和战争的决心,这是孤注一掷却不可能成功的赌博。俄罗斯战争宣传者在莫斯科四州合并晚会上的激情好战演讲,但这种苍白无力的口号就如猫咪的叫声一样,对真实的战争毫无意义看看莫斯科晚会上那些苍白的好战宣言,那些细皮嫩肉的人群怎能爆发出战争的真正热情?俄罗斯文宣笔下的俄国民众战争意志就像下水沟的烟尘一样,看起来激情四射,但很快就挥发得干干净净,消散无影了。所以,俄罗斯的动员根本不可能改变战争的走向,但这种动员一定会加剧俄国国内革命的风险,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就是:当恐惧战争的俄罗斯普通人被强行送上战场之后,俄国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将会急剧衰退,俄国社会对战争的抵制会急剧增长。对于克里姆林宫来说,如同1940年底的墨索里尼一样,这场战争的扩大带给他的,将是巨大的革命危机而非伟大胜利的曙光。动员令宣布后,俄国社会对战争支持率的急剧下滑(瓦列达中心民调),反战情绪急剧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