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成大事,须守3戒
文 | 逍遥子 · 主播 | 阿成
来源 | 老子道德经(ID:LZDDJ-1)
晚清重臣曾国藩,天资不够聪颖,一身缺点众多,却被后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从六考秀才不中,到建立湘军一跃成为朝廷中兴名臣;
从三十岁前的“一身毛病”,到三十岁之后的成就斐然。
曾国藩用他的一生告诉后人:人能学,人能自我完善。
而纵观曾国藩的精进之路,总离不开一个“戒”字。
人生在世,有所戒有所持,方能有所止有所得。
读懂了曾国藩的这三戒,我们亦能受益终身。
久利之事勿为
众争之地勿往
《孙子兵法》中讲:
“庸者谋事,智者谋局。”
目光短浅的人只盯眼前利益,走一步看一步;
真正的高手却能谋全局,凡事多留一手。
其实人生就像下棋,单刀直入只想一步,就容易掉进陷阱自食苦果。
很多时候,那些众人趋之若鹜的事物,表面看似光鲜亮丽、炙手可热,实则一碰即散,烫手难食。
春秋战国时期,韩国实力很弱,其境内的上党一地更是被诸国垂涎。
战国后期,秦国日渐强大,不断兼并各国,攻占上党也成为了秦国统一六国的下一个目标。
韩国自知打不过秦国,于是将这祸水东引,主动把上党交给赵国。
赵国欣然接受了上党郡守的投降,当他们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秦国的矛头已经指向了赵国。
最终,长平一战赵国惨败,从此一蹶不振,淹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天上不会掉馅饼”的道理,赵国不是不知,只是贪欲和野心胜过了理性,才致引祸上身。
曾国藩说:
“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投机取巧去走捷径,就如火中取栗一般自取灭亡。
梁启超评价曾国藩是笨人,可曾国藩那些不讨巧的笨方法,却总是能奏效。
考取功名时,他每日定制计划,稳扎稳打;
带兵打仗时,他结硬寨打呆仗,徐徐图之。
不贪久利之事,见好就收;
不往众争之地,脚踏实地。
正是因为曾国藩深谙其中道理,才能在复杂变化的官场中游刃有余。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懂得成事不在于可遇不可求的机会主义,而在于脚踏实地的长期主义。
利可共而不可独
谋可寡而不可众
《史记》有言:
“天下攘攘皆为利来,天下熙熙皆为利往。”
趋利是人之本性,难以避免。
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都很拥挤;
而人群拥挤的地方,往往都很吵闹。
正所谓,利不可独享,谋不可告众。
人情往来之间,少不了利益,更不缺心眼。
想要独善其身,须有推己及人的共利思维,也要有独立思考的自我坚守。
楚汉之争时,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两人经常一同演习兵法,商讨战事。
韩信为人狂傲,总是在军事上压刘邦一头,甚至扬言刘邦有十万将士,都不如有他韩信一个。
在出征顺利平定齐国后,韩信便写信,要刘邦封他做“假齐王”。
彼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腹背受敌,韩信不仅不领兵救急,却还要邀功自赏。
众人皆以为韩信是趁机要挟,刘邦看到来信后也十分愤怒。
可冷静下来后,他还是忍了这口气,没有听取身边人的七嘴八舌,反而回信告诉韩信,会封他做真齐王。
许以韩信加官进爵的承诺,是谓共利;
不去随波逐流而放眼大局,是谓自谋。
正是因为刘邦的这份智慧,才让他深得人心,夺得天下。
《战国策》有言: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有德之人不会独占其成,都懂得分一杯羹;
成事之人不会人云亦云,会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世上有小聪明的人很多,有大智慧的人却很少。
为人处事是门学问,得道者无非做到了这两点:
把别人当自己,以己度人;
把自己当自己,坚守本心。
利共享,谋自求,是处事时的智慧,更是成事后的清醒。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
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人有七情六欲,喜欢一个人能看到他的缺点,讨厌一个人能看到他的优点,是难能可贵的事。
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有缺点瑕疵是常事,性情有所反复也是常情。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不会单凭个人喜恶而全盘否定一个人,不会因为一点恩怨就忘记他人的大恩。
左宗棠少年英才,15岁便一举高中,可谓意气风发。
可曾国藩是人尽皆知的“笨人”,功名声望却都在左宗棠之上。
即便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左宗棠仍是不以为意,认为曾国藩抢了自己的风头,甚至多次弹劾曾国藩。
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后,左宗棠更是心生不满,出言不逊。
可曾国藩却没有放在心上,还劝家人和下属不要与他计较。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曾国藩供应粮草及时,还派身边大将支援左宗棠。
对于左宗棠的成功,曾国藩丝毫没有嫉妒,反而称左宗棠为“当今天下第一人”。
曾国藩的肚量,终于让左宗棠自愧不如。
在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亲自上门,送上挽联,赞叹曾国藩是“知人之明,谋国之忠”。
韩非子有言:
“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
真正的智者,不仅有超乎常人的才能,更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人生路上,感情用事不能解决问题,理性思考方能行稳致远。
看人长处,记人好处,是待人接物的修养,更是为人一世的修行。
忘掉那些不愉快,腾出空间盛下美好,生活才会更加轻松。
▽
曾国藩说:
“为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在世事中经受磨炼。
既是修行磨炼,应知人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规范自身行为,守住人生戒律,做到心有所戒,人有所止,才能在这纷扰世间中,活出高度。
点亮在看,与君共勉。
作者:逍遥子。来源:老子道德经(ID:LZDDJ-1),弘扬中华道家文化,替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老子道德经首发,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