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因困难和压力而丧失学习动力的孩子比比皆是。这个问题看上去很复杂,也很棘手,令人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身为父母的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寻找破局之路呢?这就涉及到我们从父母的角度,如何定义孩子厌学这件事情。如果我们把厌学看作是孩子的「错误」,认为孩子本身存在问题。我们往往就容易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批判孩子,纠正孩子的错误;比如,当孩子成绩落后时,家长就给孩子施压,让孩子拼命刷题。殊不知,它恰恰是很多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催化剂”。她女儿刚上一年级时,由于拼音基础薄弱,跟不上进度,学习积极性不高。本来吧,只要给孩子多一点耐心和鼓励,孩子也能够慢慢将拼音掌握。但张女士却无法忍受孩子暂时落后,认为那是错误的,必须立刻改正。每天放学后,她就将孩子关进房间里,逼孩子不停地背拼音。如果父母一开始没有把“孩子学习积极性不高”定义成孩子的「错误」,而是将它看成是孩子的「困难」:孩子本身并没有错,只是因为遭遇了困难,就好比孩子面前都是泥潭和沼泽,他不知道该怎么走,所以才没有向前迈步。越是厌学的孩子,我们越应该好好抱持他们、理解他们,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习的困难:新知识太难了,听不懂;作业太多了,写不完……情绪的压力:好担心老师又批评我,好害怕爸爸妈妈又骂我……信心受打击:我真是太笨了,总是比别人差,怎么也学不会……所有这些困难,就像一堵厚厚的石墙,让孩子感觉处处碰壁,举步维艰。这时父母真正要做的,不是站在对立面去指责孩子,逼迫孩子;而是跟孩子站在同一战线,陪着他们一起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童行学院创始人郝景芳老师在育儿过程中,也曾遭遇跟张女士相似的难题。当时郝景芳老师并没有过度指责晴晴,相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由于很多字不会写,晴晴一直觉得写日记很困难,非常抗拒。于是郝景芳老师就让女儿口头说出想表达的内容,她协助写在纸上,再让女儿抄写下来。难度降低了,晴晴对写作业的抵触就少了很多,就愿意写了。一开始女儿连一个仰卧起坐都做不了,非常挫败,不愿意做。于是郝景芳老师就让女儿拉着大腿起来(这是女儿当时能力水平能做到的部分)。坚持练习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主动要求试试抱着头起来,哪怕只做到了1个,郝景芳老师也会给女儿鼓掌。体验到了自我突破的成就感以后,女儿主动要求破前一天的记录,1个、2个、3个……最后做到了将近20个。晴晴的动力不是来自老师的要求,也不是来自同学的攀比,更不是来自父母的压迫或诱惑,而是来自她持续的自我驱动力: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这让她相信自己能够越做越好。也就是说,当孩子产生厌学情绪时,父母要想要帮助孩子寻求破局之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经过大量实验和数据观察发现:一个孩子的内驱力有三个主要来源:情感联结,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感。用郝景芳老师更直白的话来说就是:爱的动力,能力动力和自我动力。当孩子遇到困难不知所措时,父母一句“我和你在一起”,往往是世界上最快速的特效药。因为当孩子感觉到背后有支撑,心里自然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底气。从中女儿真切感受到妈妈愿意与自己分担,陪伴自己一起克服困难,才开始愿意去写作业。不过,爱的动力虽然能够帮助孩子快速回血,但却不够持久,容易令孩子对父母产生依赖。如果要让孩子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保持动力,学会独立,我们还需要:很多孩子由于能力跟不上,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因受挫而产生厌学情绪,这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控制学习任务的难度,先让孩子体验到自己能做到,当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时,他才会愿意持续付诸努力,主动将事情做得更好。当女儿能够轻松拉着大腿起来后,她开始相信自己的力量,主动要求试着抱头起,哪怕只做到一个,她也能收获妈妈的鼓掌,并带着成就的喜悦,每天进步一点点,通过持续训练和时间积累,她逐渐就跟上了班上同学的步伐。一个孩子,如果能从父母处获得爱的动力,在持续进步中获得能力动力,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就会逐渐收获自我动力,增强对学习的掌控能力。有一回,郝景芳老师陪女儿压腿,压完腿后,女儿忍不住感慨了一句:“我真没想到,在新学期我突然变得这么厉害,难道我换了一个人吗?”女儿回答道:“我写作业比以前快了,还能提前把数学题写完。”“那是什么促成了你的转变呢?”郝景芳老师继续问道。思索了一会儿,女儿回答道,她感觉自己一直在跟未来的自己作比较——假设未来有一个好的结果,一个坏的结果,她一定会努力追求那个好的结果。遇到困难时主动思考应对策略,并通过持续努力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结果——这是晴晴从厌学到自律的转变,也是一个孩子具备学习内驱力后的最佳状态。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成长之旅,都是一场披荆斩棘的生命旅程。如果你的孩子基础薄弱,找不到学习方法,成绩暂时落后……那没关系!我们只需要给予孩子持续的支持、陪伴、引导与鼓励——当孩子真切体验到父母的支持,他会收获爱的动力,形成受伤时的治愈力量;当孩子真切体验到自己的进步,他会收获能力动力,成为战斗中的升级力量;当孩子真切体验到自我掌控感,他会收获自我动力,克服重生障碍勇往直前。只要孩子具备以上三个动力,愿意持续努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这就足够了。要相信,靠着这份永恒的坚持,孩子终能跨越漫漫长路,到达他想要的彼岸。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今晚8点直播课🌟
❗直播无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