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夕何夕
来源|读者(ID:duzheweixin)
虽然只是一则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新闻,却引发无数人的共情和讨论。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夹起3个甜甜圈放到托盘里,并回头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买3个!”不料,妈妈冷着脸挂掉电话,眉头紧蹙,语气冰冷:“你买这么多干吗?一个人吃得完吗?”孩子眼神黯淡了一些,却还是小心翼翼地出声辩解:“我一个,妈妈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上班很辛苦。”不等孩子说完,妈妈直接打断:“我不爱吃,爸爸也不爱吃,就你喜欢吃。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知道大人赚钱多难吗?”孩子眼里的光暗了下去,小嘴巴嘟起,一脸委屈:“好吧,那我放回去。”在孩子把甜甜圈放回去的间隙,妈妈又接起电话,完全没有注意到:当你想跟父母分享一些自己觉得很开心的事时,TA一边表现得很冷漠,一边说这有什么好开心的?当你告诉爸妈自己想要实现一些目标的时候,TA就泼冷水:就你?还是算了吧!明明出发点是好的,但到了父母这里,就变成了“不懂事”“不成熟”。于是,在漫长的你来我往中,我们不再怀抱期待,拒绝梦想加持,心中的炽热也在父母的指指点点中湮灭消散。“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当代年轻人最值得炫耀的奢侈品。”曾在《读者》杂志上看过一篇文章——《扫兴的父亲》。女儿买彩票中了600元,于是打视频电话和家人分享。“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是赌博,你看着吧,中了600元,以后不知道要输进去多少。”“不过是偶然的幸运,我爸就预设了我是没有自制力的赌鬼,他这番话让我瞬间觉得,这600元不是幸运的奖赏,而是通往罪恶深渊的门票。”从小生活在父亲的“扫兴”中,习惯被一句话主宰情绪的女儿,在日渐获得的“不配得感”中长大,并开始重蹈覆辙。起初,女孩并未察觉自己的异样,直到一次和弟弟的对话被丈夫听到。“我难过的原因不是老公这样说我,而是我意识到,曾经伤害我的那根刺已经复刻到自己身上,我开始刺痛别人。”是啊,父母和孩子是至亲的关系,当孩子觉得很开心,但是父母却不支持,甚至出言反讽,就会把看见和看不见的情感消耗殆尽。这种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一生的精神世界都是贫瘠且荒芜的。更有甚者,会像上面提到的女孩一样,把自己曾经的痛苦经历再加注到其他人身上。无独有偶,前阵子Tik Tok博主@jiaoying summers发布的一则母女对话的视频,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女儿对着镜头说:“妈妈说我是个小丑女孩,但是妈妈你知道吗?在美国,黑皮肤是很美的。”妈妈用怀疑和戏谑的表情反问女儿:“那……你是个美女了?”接着,妈妈说:“我从来不认为你是个美女,你的皮肤很丑,嘴唇是‘猪油嘴’。”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经历过多次失望后,为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会刻意远离对方。不管是成人世界,还是孩提时代,都存在这种主动切断情感链接的行为。尤其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如果父母一遍遍打压,一次次扫兴,将孩子越推越远,那孩子长大之后,会选择主动与父母疏远。所以,当很多父母不断抱怨“孩子和我不亲”时,不妨回头看看:那些年,当孩子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又是如何扫兴地回应的?去年,在万圣节COS那英爆火的网红这英,在一条热搜上待了很久。这英从小被同学欺负了不敢回家说,因为妈妈只会反问“为什么不欺负别的人?”17岁中专毕业就开始上班,每个月工资上交家里,只留400块给自己,这英没想过有任何不妥。漫长的时光中,这英养成了懦弱又敏感的性格,练就了一套讨好爸妈的行为模式。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服装设计和广告学以不断提升自己;做服装店导购员、互联网公司广告投放、直播电商运营等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后来,这英从北京搬到上海,身边是不扫兴的男朋友和给予她鼓励的闺密。去年6月,她发了那英的仿妆帖,获赞过万,走红网络。她嗅到了“商机”,于是抓住机会,调动所有的幽默细胞,在模仿那英的整活路上做到了第一。“面对恶评心态不会那么稳定,会受到一些冲击,毕竟刚把自己养好,底盘没那么稳。”不少网友听了这英的经历,感慨她治愈自己这一路的不容易,也纷纷诉说着重养自己的经历。一位网友发帖说,发现自己把自己“当女儿养”之后,过得就不拧巴了。喜欢的歌手巡演抢到了门票,可是一看价格上千,隐隐觉得自己不配这样的消费;花钱拍写真,本来满心欢喜地团购下单,结果拍完后觉得自己不该这么享受。是不是美女不重要,身材好不好也没关系,和人处不处得好关系也不是要紧事,不优秀也可以……“我的女儿只要开开心心做自己想做的,自由过每一天就好,她值得。”还有网友说,小时候,没能吃到心心念念的奶油冰激凌,于是长大后开始重新建立跟食物的关系。巧克力、果冻、雪糕,想吃什么牌子、什么口味就去买;一下子拆开好几包零食,不用怕被骂;薯片口撕大了,也不用担心被数落。周末睡到几点、回家之后怎么摆烂、每天穿什么衣服,都由自己决定。并通过各种方式,重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重塑自己的人格,重建自己世界的行为模式。“未表达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加丑陋的形式涌现出来。”过去,很多人被长辈的情绪绑架,一生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卑微、讨好,又懦弱。现在,这些人逐渐学会了自己把这些坏情绪挖出来,放在阳光下晾晒。并且,成为父母的他们,开启了职业“不扫兴父母”模式。女儿喜欢玩乙女游戏,他便专门做了一个“查理苏”的人形立牌和横幅,手捧鲜花迎接女儿高考结束。
微博话题#父母不扫兴且情绪价值给到满了#之下,一个小男孩的举动戳中很多网友。妈妈喜欢戴耳环,儿子偷偷攒钱给妈妈买了一个925银材质的花式耳环。接过耳环,妈妈没有埋怨孩子乱花钱,而是满心欢喜地谢谢儿子:听到妈妈的正面反馈,原本紧张的儿子,一下子放松了下来,眼角悄悄噙上泪花。我们时常感慨,小时候如何被父母管制,长大后如何“报复性”成长。却忘了,已经或即将成为父母的我们,也要给予孩子同样的鼓励和赞许。并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你值得所有的美好。即使遇上挫折,也要学会乐观面对。”多留一些爱意、多收藏一些幸福,用恰到好处的赞扬激励孩子,对孩子在意的小事多点耐心,让亲情在理解与沟通中变得更加亲密无间。30岁的上海女孩卡卡(化名)因为记录了和父亲的一段对话,在网上走红。卡卡单身,而且失业,但父亲不仅没有催婚、没有焦虑,反而替女儿打抱不平:“女儿今年一定要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或者今年必须谈男朋友,一定追求这些并不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女儿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尤其在小孩自己比较焦虑迷茫的情况下,我们家长应该给她鼓励,而不是一味去指责、继续施加压力,这样只会起反效果。”“失业、找不到男朋友,不是只有她一个人这样,其中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也许有人觉得太随意了,其实在现在,人就是要随意一点,生活就是不完美的,平平淡淡的,也不一定非要多姿多彩,谁又能定义什么叫多姿多彩。”正因为有这样的父亲,卡卡没有深陷于当前的困境,而是依旧对生活充满热情,主动寻找新的就业机会,对感情也满怀期待。不得不说,不扫兴的父母,才能养出幸福感很高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即使面对困境,内心依旧充满力量,会从内生出一股温暖,从而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就像莫言所说:“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世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优秀,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差劲。点个“在看”,希望我们都能做个“不扫兴”的父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忠实的观众。《窗边的小豆豆》的作者黑柳彻子说:
“如果当初我没有遇见那位校长,现在的我肯定不会从事着这份工作,出现在各种各样的节目里。与一位美好的大人相遇,真的会改变一个人。希望大家也能成为美好的大人。”
距《窗边的小豆豆》出版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十三年了。
今年,《续窗边的小豆豆》中文版终于推出了,让我们跟孩子一起看看,离开巴学园后的小豆豆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也可以跟孩子一起聊聊,TA长大后想去哪里?想做什么?希望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读者(ID:duzheweixin),《读者》杂志官方订阅号。中国人的心灵读本,全家人的精神纽带。每晚相约,陪你看故事、品人生。点击下方按钮立即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