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主创团·慢热的喜 · 主播 | 晏娇
来源 | 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然而我发现,现实生活中,多的是不懂教育却还对孩子各种不满意的父母:有的家长习惯性打击、批评孩子,在他们眼中,好像孩子永远有不足。殊不知,越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孩子就越是无法长成父母满意的样子。“我这一生最大的悲哀,并不是要赚得全世界,而是请您欣赏我。”
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也总是乐于帮孩子找问题,指出孩子哪里做得不好、有什么缺点——多数家长不以为然,但挑剔,很容易养出低自尊的孩子。来访者是位女孩,女孩的母亲是一名老师,对她要求颇为严格。父亲是工厂老板,平时工作忙,很少回家,就算在家,父母二人的交流相处时间也很有限,十分别扭。无论学习、生活、长相、性格,在母亲眼里永远都能找到各方面比她优秀的孩子,常常表现出否定甚至嫌弃。“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
在母亲眼里,她看见的是满是缺点的自己,于是她也坚信,自己就是糟糕的。“虽然别人都说我的条件还可以,但是我很看不上自己。”
学生时期,她曾担任班干部,成绩很好,待人接物表现得可圈可点,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是个很优秀的人。成年后,遇到很喜欢她的男生,她的第一反应却是“配不上”。碰上一个什么都不图只想对我好的,比起惊喜,更多的是惊吓。”
孩子从小得到的爱,越是苛刻,越是有条件,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越低。工作后,面对有挑战的项目,她不认为自己真的有能力完成。生活中,无论面对朋友还是伴侣,她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也不敢主动付出,怕把握不好分寸,和别人发生矛盾,第一反应是自己的问题,活得畏首畏尾。父母表现出的不满意,孩子可能不会反驳,但不代表打击和伤害会消失。这些阴影,会一直贯穿岁月,永远定格在孩子的生命里。
很多亲子矛盾,大多源于父母的不懂欣赏,也源于大人习惯于用大人的眼光来挑剔孩子。上周和家人去露营野餐,所有人都围坐在一张桌子上烤烧烤。筷子里的肉都还没夹到嘴边,她爸爸就用一种十分嫌弃的口吻,当着全家人的面说她:
“大家都这样吃饭,只有我,手一抬就能挑出多少毛病,真的很无力。
父母对待孩子不好的言辞和行为,会让孩子怀疑自己是否真的一无是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结构被分为三层:本我、自我和超我。当我们的本我有一些冲动和渴望,超我会用它的道德感去压制本我,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如果个体在童年早期,受到了来自父母、同伴、老师或其他权威者过多的指责与评判;超我的力量可能会发展得过于强大,从而形成“虐待性的超我”。具有“虐待性超我”的人看似优秀自律,其实却可以说是一种“自虐”。他们往往会过度地以外部的规范和准则对自我进行评判和约束,不停地指责和贬低自己,对自尊造成伤害。一个人可以对自己要求高,也更容易成功,殊不知,过度要求自己,反而会适得其反。比如有的孩子平时成绩挺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掉链子,有的会厌恶学习,排斥学校;有的难以承受巨大的学业压力,不愿向父母求助,自己又难以排解负面情绪,变得易怒,情绪失控……一旦失败,他们的自我就会被那个虐待性的超我“惩罚”,从而陷入深深的羞愧和自我厌恶。而负面情绪,会显著影响我们的自制力,反而让自律变得更加困难,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陷入恶性循环。“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影响一个孩子变优秀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意志力,而是情绪。挑剔、苛责并没有给孩子向上的动力,相反,给孩子带来了坏的情绪,而坏情绪,只会让孩子痛苦,朝着优秀的反方向发展。
我们希望孩子变好,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孩子怎么会去做呢?“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更多去看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
当你不断地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前几天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妈妈吐槽孩子难教育,假期里每天追着打着让孩子做作业。看完孩子的作品,我发现,该教育的不是孩子,是家长。孩子的画作很有灵性,看得出很有天赋,并且对色彩的敏感度很高,用色大胆,线条均匀。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有着极高的自律性。孩子坚持画画的优点选择视而不见,反而只知道批评孩子。如果这位家长能看到这些优点并且表扬他,孩子会有强烈的被认同感,充满自信也会更愿意接受其他挑战。“我是一朵秋天的雏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开放。”
养育孩子,是一门欣赏的艺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接纳孩子原本的样子,把目光聚焦在孩子的优点上,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今天妈妈有点事情,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我买了一些菜,具体x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
“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具体提出要求,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要求要具体明确,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沟通才能更加顺畅,也才能更好地配合。“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
在孩子的教育上,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研究表明,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备以下四大特征: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强烈的求知欲、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心理健康、自尊自信的建立、人格发展、思维能力、抗挫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这些内层能力,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软实力”。一旦找到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的拓展,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不要用父母理想中的完美标准来要求孩子,不满意的高要求背后,是苛求,更是限制。放下对完美的执念,把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交到孩子手里,让他自己生根发芽,他会长成自己最满意的样子。
有书倾情打造新栏目“点亮城市计划”,愿与你一起领略全国600+城市的风貌,点击#点亮城市-四川 进行阅读。
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今天,有书君精心整理了“名著原创专栏”,希望能帮书友们从书籍中收获成长,点击#共读 进行阅读。
作者:主创团·慢热的喜。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 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