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交网站上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注意,叫“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句话的语境可太东亚了,一个简简单单的祈使句勾连起我们最广泛的共情:一种没被养好的匮乏感,和一种想要活出另一种人生的强烈渴望。在已经可以独立,用不多也不少的劳动所得,负担异乡的房租和生活之后,那些成长过程中遭受过的痛楚,时不时就会翻涌而出。提醒着我,无法像别人一样松弛感地活着,我总在羡慕或者期待更多。“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tag 下,
是对自己的不满意
每隔一段时间,社交媒体就会出现一个新词,用来概括现代人普遍的心理问题。我们被引导着对号入座,把自己绕进去又找不到解决办法。对我来说,一直以来最困扰我的,是逃不开的“社会成功标尺”:总觉得活不出100分至少也得80分吧。所以永远在给自己定目标,努力挣出个结果。一旦遭遇「平台期」和「看不到成果」就会泛起焦虑。而这个世界标准永远在变,升职加薪、家庭事业平衡、灵魂有趣、松弛感…互不相容却让人全想拥有,只要有一点套不进去就是败犬。这些精妙诱人形容之下,人们蜂拥而去,社交媒体和网红人手一套套方法论,在一个个热词演出一场场秀。每件事情别人都仿佛毫不费力,我却沾不上边。回看我的成长经历,也是父母用身边人做标尺,让我去看齐去超越。有时达标得到奖励,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单纯的关爱,而意味着父母对下一次考试成绩更焦灼的期待。国产电视剧中,对于母女关系的刻画只要生动一点,就会产生扑面而来的压迫感👈左滑查看
但是成年人的人生课题,如果依然是向这个纷乱的外界看齐,我只能落得疲于奔命,永远无法对自己满意。脱口秀演员梁娇颖和母亲的对话堪称东亚家庭标准活体切片标本
如果“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会扮演自己的父母,回到不断闪回的过去,找到那个总也不满足于小小成功,或者遭遇大大失败的小孩,去极力赞美她的天资,肯定她的成绩也肯定她的努力,用真诚的爱与关注填补最初的缺失。看到优绩主义背后的小孩,
想要拥有的快乐是什么
自我到底是谁?成为了一个频频令咱当代人陷入沉思的谜。流媒体构造的无限的信息如同迷宫,上一秒你决定遵从自我,下一秒,你的自我随时可能被另一个标签重新捕获。在社交媒体上,教你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帖子到处都是,它们往往会给你一个现成的、可套用的答案,但真的有用吗?当我觉察到自己长久以来泛滥的羞耻感,和无法抑制的讨好型人格倾向的背后,是一种自我肯定的缺失时,我便开始有意识地向内寻求价值感。一开始,我努力照抄自我成长推文中各种学习规划与自律作息,以完成所谓的“在精神上富养自己”,也照着精致生活模版仔细钻研化妆穿搭,期待着更精致的外表,能传达给别人一种“我值得更好”的氛围感。可是,一旦没能跟上别人自律的强度和节奏,我就会再次体验到小时候的焦虑感,这些努力并没有真正让我感到愉悦,我只是把 “都市丽人” 生活方式当做正确答案,然而照着别人的试卷硬抄,却未见得获得高分。快乐是生活的一道题,但却无法等同于一张考卷。如果我循着小时候的轨迹,把自己放到某种价值体系中考核自己。那么又有何不同。只不过,父母的价值体系是传统的优绩主义,而我的价值判断,则是消费主义所灌输给我的,将自我商品化了,看似显得光鲜和积极,内心依然匮乏。这不是“自我养育”,似乎是“自我苛责”的刻板行为模式,在以“自我养育“之名的借尸还魂。尽管这些实践并不成功,但还是提醒了我,当我们试图养育自己的时候,到底是在养育什么?至少我觉得,“重新把自己养一遍”这句话中所暗含的“把自己当成自己的孩子”这一视角,提供了一个很有指导意义的底层逻辑。我决定从头开始,抛却父母对我的期待、社交媒体的价值绑架,试图像一个真正的孩子一样思考我的需求。我不再追求早晨五点半起床锻炼或者阅读,我需要的是睡个好觉;我也不再逼迫自己进行不合口味的阅读计划,我只需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需要跟着流行色买衣服吗?穿脱活动都方便的基础款给我更好的舒适感;化妆品能修饰掉我所有的缺陷吗?何必遮遮掩掩,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又不是偶像明星,必须接受全民放大镜的检验。我重新回忆起了小时候对于快乐的期待:睡个好觉做个好梦,薯条冰淇淋,看电视吹空调吃西瓜,跟着小说放开想象,和朋友吃逛到天黑。与小时候不同的是,这一次,我告诉我自己,这些快乐也很重要,跟漂亮的成绩单一样重要,它不应只是成绩之后的奖励,而应该同时拥有。这一次,我选择相信快乐,相信自己大脑所释放出来的多巴胺,并为捍卫它们付诸行动。所以,我打开了购物车,删除了其中完全超出需求的衣服化妆品和书籍,花了二百来块钱买来了在购物车里面吃灰两年半的大陶缸。在小鱼下水的那一刻,我如释重负,获得了久违的快乐。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把快乐作为一切出发点
关于如何“把自己重新养一遍”具体操作的答案,也许远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简单。一些微不足道的行动,都可能成为我们重养自己的养分。网上有多达数千条的讨论与实践分享,看到那些微小但真实的成果,不为成为「顶流」只为自己喜欢。走出繁重的工作和卷天卷地的环境,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闲暇时光,一些微不足道的满足,却能给我们大大的快乐。自身需求的差异,也让当代年轻人在自我疗愈上,开发出更多的可能性。最近很火的 “gap day”、“模拟旅行”,就是其中颇具想象力的尝试。没有悠闲的假期,即使是双休日也能被轻易打造出度假般的仪式感;不需要昂贵的机票和热门的景点,就在日常生活的城市,check in 一家心仪的酒店,换个视角关照平日里因熟悉而被忽视的街景。不用被日常琐事消磨能量之外,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新奇体验。日常的我,除了蹲在鱼缸面前看鱼,另一种能够快速获得满足感的方式,就是开车出去随便逛逛。以前的我习惯坐副驾,把方向盘交给别人。虽然拿了驾照,但是并不自信能驾驭。直到通勤难题逼得我不得不考虑买车,自己掌握方向盘,才发现出发并不困难。而通勤之外的出发,是向着快乐出发。相比父母一代,我们买车的决策过程简单得多。尤其当我摒弃掉外部声音,不再考虑用车来彰显消费能力,买什么车就只需要考虑需求和能力问题了。虽然工作不久预算有限,但是既然只考虑个人需求,那么坚决抗拒消费主义引诱,拒绝过多贷款增加负担。庆幸的是随着汽车工业的技术迭代,和我一样的年轻人,终于可以从高昂的造车成本中解放出来。车不再是要背负巨额负担的“大件”,熊猫卡丁这款微型电动车真的是太适合我!小车身但灵活能装,低能耗和快慢充齐备让我续航无焦虑,亲民的价格让我不用有心理负担。我愿称之为当代年轻人最具性价比的通勤工具。拥有熊猫卡丁,让我能迅速从工作的A面切换到生活的B 面。高效通勤给我充足的睡眠,而下班路上,让我不会错过每一次城市刷屏级的晚霞。更让我能随心安排我的生活,可以安静找个咖啡馆,也可以有闺蜜的周末大餐之约。这台小车让我摆脱了对开车的恐惧,在城市里穿梭来往,跟随者风的速度,转弯掉头停车一切都一气呵成。小时候没有想过的驾驶乐趣就这么不经意间得来,我的熊猫卡丁拥有像卡丁车的造型,它是我学着“把自己重新养一遍”之后,一件送给自己的玩具。尊崇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被外界的眼光所裹挟,不论是驾驶还是生活,我们都可以以快乐为目的,随时随地做回儿时那个随心所欲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