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网球教练是个德国大爷,70多岁,身体倍儿棒,精神状态特别好。但我总觉得他记性不太好,都上了20多次课了,他还经常叫错我的名字。
好几次他一张嘴,就直接把我给整沉默了。
我就想不通了,他不是有个小本本么,每个人什么时候来上课,他都是手写名字的。让我更想不通的是,他的记性似乎是选择性的,从来不会叫错我队友和饼饼的名字。后来有一次,我无意中瞥到了他手写的排课表,恍然大悟。我和队友都在球场上的时候,他跟我提到队友,每次都会称呼他的名字。作为一个xdjc(小肚鸡肠)型人格,我心里很不舒服。但我没有提出来,也许大爷那代人习惯了这么称呼,他没有别的意思。直到有一次打球,教练问我,要不要周三上午加练一个钟头,Lisa?还没来得及说而且我不叫Lisa,他就诧异地打断了我:你有工作?得知了我这个亚洲妇女不光有工作,还是一个妇女创业者,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惊讶和钦佩。我明显感到,在接下来的聊天中,他看我的眼神、和我说话的口气,和从前都不一样了。从那以后,他再也没叫错过我的名字,也不再称呼我“xx老婆”和“饼饼妈妈”。女性想让自己在社会上被认可,被平视,被发自内心(而不只是表面上)尊重,只能靠成就自己。成就了老公,成就了孩子,成就了家庭,在社会眼里依然只是一个“附属角色”——这点在生娃后,当全职妈妈的那500多天里,感受尤其强烈。自认为内核稳定的我,那时也陷入过价值焦虑,因为社会的价值观是由男性书写的,注定了社会不会真正理解和共情“全职妈妈”这个角色。如果在街上抓个男人采访,他也会说一些“正确”的话:但等到孩子长大了,家庭的正常运转不再需要一个全职妈妈作保障,他们就会淡忘女性曾经为家庭做的贡献。
当家庭经济出现危机,当老公孩子问你“为啥不去工作补贴家用”的时候,才发现社会对这个角色没有同情包容,只有更加苛刻。▼ 一位HR朋友面试遇到的真实案例
以前我很讨厌“母职惩罚”这个词,我觉得它让母亲这个角色变得面目可憎。
我看过一个德国的统计,女性和男性收入的相对变化曲线。不是说德国女性生了娃会被降薪,而是有孩子以后,很多女性不得不为了兼顾家庭孩子,转为兼职。生娃后转兼职,这在很多企业中会被默认为“缺乏职业抱负”的表现,非常影响女性的晋升机会,职业天花板严重受限。所以可以在图上看到,“断崖下跌”十年后,母亲的收入仍然和怀孕前存在60%的差距,而父亲的收入始终没有受影响。身边的“母职惩罚”例子更是不胜枚举。
前段时间,我发朋友圈招两位在德国本地的直播小助理。由于直播频次低,所以招的是兼职,来报名的都是全职妈妈。和每个人聊了几句,我忍不住叹气,妈妈们想搞点自己的事情,太难了!真不是妈妈们的能力有限,而是妈妈们能不能搞一件事,完全依赖于家庭是否愿意支持。不少老公觉得,你去做这个兼职,又不能给家庭收入带来太大的改善,还得让我一月里有几天去接孩子放学,下班自己做饭收拾家。不是出去赚钱不可以,是你在家带娃做家务更有性价比!一旦老公开始思考“性价比”问题,妈妈就只能放弃搞事情的念想。最后谈妥了能来的两位妈妈,都是因为得到了家庭的支持。要么是老公说服了德国婆婆,专程从隔壁城市过来帮带孩子;要么是老公愿意跟公司申请home office,边上班边带娃,让妈妈出来做她喜欢的事。不是因为家里缺那点儿钱,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没有人会只想成就一大家子,她也需要找一些机会成就自己。写到这儿,突然不知道怎么结尾了。
村里断网的我,最近在追补《狂飙》,被大嫂迷得五迷三道。我就在想啊,为什么黑帮电视剧里,风情万种的大哥女人数不胜数,但唯独这个女人让我一女的都爱到无法自拔。因为她不是“大哥的女人”,而是谁跟了她这个女人,谁就是大哥。让老公成为谁,把孩子培养成谁,终究都不如你自己是谁。
黛西的小纸条
儿童节快到了,我准备了一些精装绘本📖,这周末在黛西读者群随机送出。我可能是最爱送礼物🎁的博主了,尤其群里的抽奖实在有点儿频繁,没办法,谁让我是山东血脉。欢迎扫码👇添加小伙伴进群掺合,迟早终结中奖绝缘体。黛西
📍📖 你可能还喜欢读
🍪 女儿被同学私下议论,而我想告诉她一条人生无敌法则....
谢谢你们点的小红心❤️
🍪 全家补剂|没啥大病,但30岁后药盒子不离身....
🍪 编程玩具|就算不是儿童节,我也会反复给你们安利它!
🍪 定制自行车|从外行到内行,只为了这辆不凑合的车
为了咱们不失联,请⭐️星标「天赋一饼」,常来看我聊个5毛钱。
不开打赏,喜欢请转发+在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