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搞副业的老师们 | 你以为教师活少钱多无压力?
“要不你去当老师吧?”
相信很多人在为专业或职业所困惑时,都曾听过父母讲这句话。毫无意外地,在这句试探性的问话之后,一定还有N句有关老师这一职业的各种“好处”。
在爸妈看来,不管你是学法学,管理,小语种,还是机械,电气,制药工程,甚至水产养殖,人生职业路上一定有“老师”这一最终归宿。
三百六十行,行行当教师。在孔孟之乡山东,就有人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考公务员为二,不考教资为三。期末挂科,考个教资;遇事不决,考个教资;事业受挫,考个教资。似乎世界上所有的困难和不如意,都能被“当老师”这一万能的退路轻松慰藉。
看似是退路,实则是无奈。在日益内卷和不稳定的就业市场上,“稳定”和“有寒暑假”这两大特点让教师行业显得尤为吃香。可是,也总有无数已经进入教育行业的人疯狂劝年轻人快逃,似乎当了老师就半只脚踏进了火坑。
甚至,有不少老师在追寻着自己的副业路线,希望能在教学之余,做一点更接近市场报酬、更接近自己专业和兴趣的事情。
那么,不妨撇开周遭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当上老师的他们是怎么想的。
y1s1,寒暑假就是
打工人的生命之光
在社会认知里,教师这份职业,似乎是难得兼具经济价值和情绪价值的行业了。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教师行业的一些优势表现得格外突出。
寒暑假
@肥肥鲨:语数英老师和班主任暑假是一刻都不得闲,我们小学科还好,一个半月的时间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教师双职工说走就走的旅行很让人羡慕了,在家陪着孩子也不错。我爸妈都是老师,我的假期他们从不缺席。
社畜可能都会有这种感受,连续工作两周后休息两天和工作一周休息一天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寒暑假的意义不仅仅是多了三个月假期,而是打断了连续工作的节奏。不管是在家咸鱼躺还是外出游玩,寒暑假都给了人喘息的余地。
子女教育
@肥肥鲨:教师子女可免费免试入学;我们学校的老师比较年轻,但其他学校的老师有自己组团辅导孩子的,只有本校老师的孩子参加,各科老师都有,不用交学费,上课、自习、答疑解惑。以后孩子有不懂得问题直接让同事辅导就好啦。
不管是去年风靡的“鸡娃”,还是今年的“双减”,教辅机构的沉沉浮浮似乎永远和教师子女教育没有关系。毕竟就算自己教不了,同事组个团也能教。甚至有人戏谑,教师在婚恋市场的受欢迎程度更进一步。
职业光环
@了了:喜欢学生找我聊天,不管是考差心情不好,人际交往出现困惑还是我自己换了新妆容,他们的喜欢让我自信了。
@源子小姐姐:就是来自于学生纯真的爱,教会学生的成就感,学生认同你。
(图 B站UP主@乡村教师日记分享师生相处的有趣瞬间)
在大家都自认“工具人”“打工人”“社畜”,疯狂怀疑工作价值的时候,教师永远可以收获到最纯真、最炙热的感情回馈,学生会给予毫无条件的信任、崇拜、关注,而这份喜欢让原本平平无奇的人变得些许不一样。
除此之外,疫情也让更多人认识到稳定工作的可贵之处。更何况,部分地区已经开始着力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小周:按时发工资。
@肥肥鲨:我们区教育改革,全面取消编制改为区管校聘,所以工资蛮高的。我们区的宗旨是,“让每一位老师穿上花裙子” 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 的高帽子,什么铁饭碗,都不如高待遇来的让人宽慰。
内卷时代,没有人能逃离内卷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是赞美也是魔咒。而对于教师,有多少赞颂,就有多少指责。在问卷中,老师们对现在职业的倾诉也是字字泣血,工作带给人的摧残并没有因为他们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就来得更少些。
风风火火的教育改革中,消耗的是教师的日日夜夜
@老师:教育中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还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再比如老师的寒暑假很快活,其实平时工作时间很长,寒暑假还有各种培训和教育局的任务要求。
@哈哈啤:新教师除去怀孕的特殊情况基本都要担任班主任或兼职行政,还要值班查宿舍,备课,集体教研,写教学论文,参加线上线下讲座培训,迎接各种检查,参加各种活动留下痕迹来充实领导履历。每周最少四天都有大会小会,有社会考试的周末学生放假老师要监考,不监考就补课。
“剧场效应”也在教育行业蔓延,隔壁学校提“家校共育”新政策,那么自家学校也得安排上,过段时间试行学生“跟班学习制”,隔壁学校也闻风而动。为改革而改革,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可这些教学新实践,都是由无数教师付出无数日夜写材料,开会,和家长沟通才能推行的。
家校联系中的缓冲器注定是风箱中的老鼠
问卷中许多老师都表示听到很多类似的话:
“老师对XX上心肯定是收了礼!”“老师除了上上课批批作业还有什么忙的?”“老师一天到晚就知道折腾家长,如果我都会要你们干什么?” “有寒暑假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一天只上几节课就可以走人了,还有什么累的?”
“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家长开始越来越多被要求加入教育工作,而这都需要消耗老师巨大的沟通成本,也加剧了其处于学校和家长中间的压力。
有的家长会配合老师的工作,但对教育的认知比较传统,认为老师应该负担更多的责任。对于自己下班后还需要辅导孩子作业,写通讯录,帮做手工的不满和压力会倾泻到老师身上。还有的家长对教育有着自己的见解,甚至能够带领家委会影响学校政策,这也意味着,他们有时会不认可老师的投入。
@赵老师:随着家长的学历越来越高,条件越来越好,部分家长不尊重小学老师,认为一个小学老师就把我们孩子照顾好就行了,瞧不起我们,有的甚至作为同行的家长都瞧不起我们,只因人家是高中老师。因为初高中注重学习,大多数家长不敢跟初高中老师找事儿,但敢跟小学老师无理取闹得找事儿,一点小问题就揪着不放,到上级领导那里各种告状,或者公然在家长群里指责老师。
无处可逃的来自家长学生的压力
家长下班关心孩子教育的时间,老师却下不了班,依旧需要在家长群里面回复家长的疑问。而对于大学老师,不但要操心学生的绩点,甚至还要管诈骗、就业、感情,手机24小时不敢停机,最怕凌晨接到电话,因为这意味着学生出大事了,家长要找上门了。
@阆苑静韬:作为大学中担任着班主任的老师,需要考虑学生的方方面面,从担心被诈骗,到鼓励就业,拿着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粉的心。担任班主任的老师,都是007,学生不管什么时候出了事情,要找的都是你。
老师亦凡人,但求学生成
作为的整个社会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环,芜杂的工作事项时常让老师们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否定和怀疑,比如这些发问:十一点还在和家长沟通学校新政策有什么意义?周末还在围绕莫名其妙的主题开会有什么意义?
然而,在豆瓣鹅组里面,组员们并不待见“教师和公务员”这两类最喜欢抱怨的职业群体。在刻板印象带来的各种光环下,老师的需求和不满无法被理解和共情,即使向外界求助,也只能收获嘲讽。
旁观者往往只看得到“桃李满天下”的欣慰和自豪,却极难想象三寸讲台后日复一日的板书和教案。这些看似重复的的工作,始终需要老师们投入热情去面对每一个性格各异的学生。
并且伴随着如今精细化教育的蔓延,“育”之责任凸显得极大。可另一方面,老师的权威不再像以前一样有效力。
他们是教育的工具?还是教育的启蒙者?也许老师们自己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毕竟这份职业同时承载着补贴家计和实现理想的作用,不是所有人都有张桂梅老师般的勇气和能力,但一定有许多老师曾被张桂梅的故事一次次激励与鼓舞。
@姑娘:我也是个有情绪,渴望有私人时间的平凡人。
@人生是一片苦海:农村家庭出身,全国十名左右、省内第一大学本硕连读,硕士毕业,拿过国家奖学金和校一等奖学金等,但毕业后工作不顺,更没进体制,先在报社工作,后转行,在一个私立学校教书……可是,总有人说,为什么名校硕士毕业,公办待遇那么好,不去考公办?……是我不想考公办吗?不是的。是我没能力考吗?……被人说多了,我也乏了。私立学校的学生,哪怕是公办班学费交得不多的学生,也有时会有很不尊重老师的行为,更严重的仿佛把我们当成服务员。
归根结底,老师也不过是个普通人,希望平衡生活与工作、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与此同时,他们也像你我一样,始终保持着一点点倔强,希望自己不限于庸庸碌碌、能帮助更多的孩子打开生活的可能性。时而在薪资、待遇、压力等滋生的拷问间周旋,时而在理想和热忱中获取能量。
而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且已然形塑成带有轮回意味的人类自我哺育机制。无论是公办还是私立,或是在辅导班、培训班,老师们所正在经历的和即将经历的,无非是:一届又一届,三年再三年,这些学生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过几年就“回来”了。
不少同学对“人生教练”新职业很感兴趣,想学习教练对话技术,甚至成为人生教练,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后续,我看要不要在群内做一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对话体验的名额等。
打造“教练+”思维,可以多场景应用,比如教练式育儿育人、教练式职场职业、教练式关系沟通、教练式领导力、教练式IP、教练式情绪管理、教练式销售、教练式自我成长。
这个群更适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长者、爱学习和分享者、老师、中高层管理者、咨询师、社工、职业转型者、个人IP、创业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为人生教练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交流群”,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作者:顾堪
编辑:银角大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