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给成年人的儿童节礼物:孩子帮你去“班味”儿
不知道孩子要什么、不要什么?
不知道孩子怎么看待父母的行为?
不知道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做?
在与孩子沟通的路上,许多家长往往卡在了第一步:孩子究竟在想什么?
/NYT/
家长往往对孩子的视角不够敏感,习惯将自己的喜好与观点强加在孩子身上,因此容易忽视孩子真实的想法,也会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为亲子沟通筑起一道高墙。
如果我们尝试将日常中的亲子角色调换一下,让家长成为“提问者”,孩子成为“解答者”,用孩子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会看见怎样的新世界呢?
在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发起「大人的困惑,孩子来解答!」特别策划活动。
我们向C计划的家长们发出了征集,询问他们在生活、工作、亲子关系中的各种小困惑,包括工作瓶颈、家庭摩擦、对自身成长的思考,以及任何想从孩子口中得到答复的提问。
同时,我们邀请了C计划思辨课的孩子们化身“小大人”,来为家长们的困扰答疑解惑。成年人生活中的“疑难杂症”,如果用孩子的眼光看,会有怎样不同的解法?
我们看到:
有孩子说,买玩具不是父母爱孩子的唯一方式;
有孩子提醒大人,可以在孩子面前“丢面子”,不要在孩子面前“装大人”;
有孩子从反面思考,看见意见不合的父母,也能让孩子良好地成长;
还有孩子用上了C计划课堂上学过的思辨框架,来为大人“睡前如何不刷手机”出主意。
藉由孩子们童真的视角与温馨的回馈,我们得以一窥他们眼中的世界,欣赏他们是怎样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如何真正地理解孩子,关键或许在于,放下成年人的架子,从平等的心态出发,多去好奇孩子的视角,听听他们对事情的看法。
重新看见孩子、理解孩子,不如就从这些孩子们为成年人开的“小妙方”开始。
【以下是C计划L1-L8年级孩子的真实回答】
👇🏻
原来孩子可以很治愈
Q1:有时候会忍不住对周围人发脾气,事后又有些后悔,怎么办?
A1:生气的话可以对马桶说。
A2:可以用情绪管理的方法,深呼吸。
Q2:不给孩子买ta想要的昂贵玩具,ta会不会觉得我不够爱ta?
A1:不会,可能觉得孩子的玩具已经够多了。“妈妈也很爱你,但你玩具够多了,玩现在有的吧。”天冷的时候,妈妈叮嘱我穿衣服,赶紧给我添衣服让我感受到了爱。
A2:先买其他便宜的玩具。很多地方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买东西送我,照顾我,陪伴我。
Q3:打算睡觉了,但躺下后总是忍不住刷手机,怎么办呢?
A1:我们小朋友在晚上睡觉长身体,不好好睡觉会变矮。
A2: 放下手机,数绵羊。
Q4:感觉越长大越没有灵气,思维僵化,中规中矩,如何成为有趣的大人?
A1:如果大人感到自己很无趣,可以跟着自己的心灵走,因为灵气缺乏,意味着思维僵住了,一直想是没法让自己就有灵气的。暂时放下这个烦恼,放松,可能慢慢就有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
A2:大人如果觉得自己渐渐无趣,请不要被【大人】这个框架限定住,你们不一定要成熟,不要那么死板地生活,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不管你做什么至少有一个人会觉得你是对的。
A3:不那么忙于工作,能不能多了解小孩子的世界。
A4:大人把【架子】放下来,不一定要优雅、多端庄,不要认为在我们面前不可以丢面子,其实我们都不介意的,不要【装大人】。
原来孩子可以很犀利
Q1:我有时候不想做家务,情绪低落,觉得家里人不帮忙,能有什么改变吗?
A1:什么是家务?——家庭业务。既然是整个家的那就应该让所有人参与,有的时候你抱怨其实不是没人帮你,而是你从来就没有尝试放手,让家里的其他人有这个机会帮你。
A2:别做了,一两天不做没问题的。自己放松放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在家不要牺牲太多。
Q2:我晚上要照顾两个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时候想自己休息和放松下,我应该怎么跟我的孩子沟通这件事?
A1:有没有可能孩子也不想要你管?摆烂孩子更开心。
A2:这本身就很有问题,为什么是你要跟孩子们沟通这件事情。你无微不至的陪伴难道是理所当然的吗?这件事情你完全可以自己掌控,你需要休息就告诉他们。
孩子的学习不可能永远由你来操心,你估计到他们中学也帮不了什么了,不如早些训练他们的自主能力。当然,这不是撒手不管,而是间接性的。
你要让孩子们知道,他们想要玩,你也需要放松。有些话不要掖着藏着,不都说现在的孩子“早熟”吗?你说出来他们未必就体会不到。
A: 陪伴父母固然重要,但假如不是行动不便,有病在身,老人其实是有很多时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其次,你先去问问他们是不是真的需要你的随时陪伴。
Q4:感觉每天时间都太短了,不够用,怎样才能不浪费时间?
A:把你那该死的抖音给我卸载了!(白眼)
Q5:孩子开始不喜欢校服了?为啥呢?
A1:丑呗(大白眼)
A2:你喜欢吗?
Q6:打算睡觉了,但躺下后总是忍不住刷手机,怎么办呢?
A1:让孩子(或者自己)给自己设置一个青少年模式/微信使用时间;p *反派笑声*
A2:把手机给孩子,让晚上刷手机的烦恼变成ta的烦恼哇哈哈哈哈哈哈哈!
原来孩子可以很哇塞
Q1:感觉和身边其他大人没有共同话题,不像小的时候能交到好多朋友了,怎么办?
A1:这的确是一个比较难解的问题。但其实大人也可以组织“社团”。我记得我家是经常搬家的,但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并且认识了当地的有些人之后,我的父母就会组织家长的读书会,或者像我母亲就会组织具体的“妈妈读书会”,一起分享育儿治家的经验和心得。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读书,那就得要去寻找啊!
A2:因为小时候的人都会比较开朗,没有太多顾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也会;长大后爱好变了。可以了解身边人喜欢的东西,制造共同话题。
Q2:打算睡觉了,但躺下后总是忍不住刷手机,怎么办呢?
A: 老实说这个有点点难回答,我觉得这是长期养成的习惯,要改的话也得慢慢改。不过呢,可以先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自己通常是在什么状态下刷手机?
2.自己想要通过刷手机这一行为获得什么?(比如:1.疲惫/无聊2.找乐子)
想清楚以上问题,我们再来进行情境假设:
自己白天工作已经很累,晚上习惯性地打开手机,不由自主地开始刷视频,并非目的性强地去获取知识或是别的什么,刷完后又感到空虚、追悔莫及,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改掉这个似乎已经根深蒂固的习惯……
如果您正处于类似的状况,可以参考一下我的方法(目前看来还算有效):
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习惯大概率无法短期内改掉,要做好长期的准备。(不要太着急)
其次,在每次意识到自己在刷手机(或即将要刷手机)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去告诉自己停下来(我的话是马上给自己找点事做,写作业看书画素描下围棋什么的都可以),但这个见效较慢。
问题不大,我们还有一个终极方案:直接关机!什么都别想直接关机!(如果做不到什么都别想,脑子已经变成浆糊的话……那就不停地重复这个指令,直到这个指令被完成。)
希望能帮到您。
/NYT/
Q3:感觉越长大越没有灵气,思维僵化,中规中矩,如何成为有趣的大人?
A:我个人对于没有灵气的理解大概是是“班味太重”+“慢慢变得像钟上的发条,在机械运作”。
我觉得可以试着跳脱出上班的环境之后,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有时间的话养点小花小草?)。
我觉得自己学校味太浓了的时候,会去找楼下的小猫玩,会自己独自或者约上几个朋友一起去附近散步。
所以可以探寻一下自己怎样可以找到“快乐”,就是那种内心深处最简单纯粹的快乐——不是因为自己升职,或是孩子考的不错的那种成就感(这两种当然也很好啊),而是那种“我就是很快乐”的快乐。
/NYT/
看到这里,你有没有或眼眶泛红,或哈哈大笑,或拍案惊呼,或恍然大悟呢?
其实,孩子的世界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复杂,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远比我的想象的更强,他们的视角松弛、有趣甚至有独特洞见。
当我们尝试换个视角思考问题,或许很多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当我们尝试蹲下来,尝试看见孩子眼中的世界,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看见孩子。
最后,引用课堂上孩子的金句:
大人永远还是小孩子呀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