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会损伤大脑的小习惯,很多人当优点去培养
你有没有觉得自己有「分心症」?
反正我是,而且仿佛为了证明我的猜想,手机一直在给我推注意力缺陷方面的帖子,生怕我还不知道自己脑子不够好、注意力不够集中。
咱也很难说平台有错,毕竟在算法眼里,我和 ADHD 就差一个确诊:
吃饭没法只吃饭,必须配视频,但往往饭都放凉了,下饭视频还没选好;
浏览器有二三十个弹窗,写稿查资料、刷社交媒体摸鱼、回复同事,好几件事左右开弓,如果不行真的忘了、关了、没有再打开,那就是它命不好优先级不够;
请欣赏我的弹窗,别问我怎么找到想用的网页
听播客听到一半,朋友发来消息,回一下吧,也不是啥大事,回完消息咦我刚刚听了啥来着?他们为什么开始聊这个了?上下文是什么......
明明想着腾出手来能干点别的,真的干点别的之后,播客跟没听过一样陌生,想有点收获就得反复听好几遍......想省时间结果效率更低了啊!
还没到脑子不好的年纪,脑力却所剩无几,救救孩子!我这是咋了?
图片来源:giphy
一心多用,效率其实很低
同时将注意力分配给多项任务、做多件事,心理学叫「多任务处理」,它还有个很洋气的英文名 Multi-tasking,是不是就眼熟多了?嗯,很多人会把它当优点,写进简历里。
但是这个技能吧,真心建议你,不要用在生活里,事实上,最好工作里也别用,因为它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缺点,不是优点。
事实上,多任务处理反而会降低效率、增加出错率,长期使用还可能会损害认知、情绪控制能力。
图片来源:giphy
你可能会疑问,我经常一心多用,也没啥问题啊,难不能我是啥最强大脑?
一心多用是可以的,但通常只适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简单事情:
①不费脑力
②长期训练成为习惯
③两件事涉及到的脑区不同
比如喝完了水把瓶盖盖上、一边做家务一边听歌,多个动作里至少有一个是毫不费力就可以执行的,是自动化的,不依赖控制(control);
但一边听播客一边看书就不行,因为它们要同时调用处理语言的脑区。
周伯通在桃花岛上被困了这么多年才悟出来一心多用的左右互搏术,大概属于长期训练这一挂的。图片来源:《射雕英雄传》
哪怕两个任务不是在同一秒里进行,只是挨得很近、前后脚,也会彼此影响。尤其是工作和学习这样需要持久专注力的场景,无论是开车的时候接电话,还是写稿的时候回微信,都会涉及到脑力分配,增加认知负担[1]。
咱就拿工作里看消息、回消息这个事来说吧,你有没有算过,工作、学习里被打断后,要花多少时间才能回到原先的专注状态里?
科学家算过了,2003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花五分钟查看一次邮箱,那么大概会需要 64 秒才能续上之前的工作,也就是说,每 6 分钟里会浪费 1 分钟[2]。
如果把打断的频次、任务难度也估算进来,那么,一个打工人一天中近五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浪费在切换任务、处理被打断的事情上的[3]。
{\__/}
( • - •)
/ >🧠
你看,这是脑子!
{\__/}
( - _ -)
/ >🧠
你说你不需要是什么意思 ?
{\__/}
( • - •)
🧠< \
喔? 你以为在小事上来回切换就不费脑了吗?
这是因为,注意力和生产力所要求的脑力资源是有限的,做一个任务会费脑,在多个任务里来回切换,也费脑。
每次更换注意力目标,大脑都会像重置系统一样,先做目标转移(我不想要A了,我想要B!),再去激活规则(我要关闭A的规则,换B规则来执行了!)
这个过程会增加我们的反应时间,也会增加错误率,是大脑为一心多用所付出的代价,专业说法叫:
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4]
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做过更精细的测算,发现办公环境嘈杂度、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前后变化都可以影响转换成本,但无论如何,总归需要15~25分钟才能恢复到先前的专注状态。
因此科学家建议:真正节省时间的方法,不是同时处理多个事情,而是去专心做一件事。
咨询公司 Basex 的分析师斯皮拉估计,极端的多任务处理每年给美国经济带来的生产力损失高达 9000 亿美元[6]。
(悄悄划线、点赞&在看,让雇主们都看到这句🙂)
图片来源:giphy
一心多用,脑瓜不灵
浪费时间也就罢了,咱就当摸鱼休息了。但,如果我告诉你,多任务处理还会导致智商下降呢?
有心理学家在 8 名受试者身上做过实验,在安静和频繁打断的情况下给他们做智商测试,打断方式包括响铃、在计算机边缘闪烁消息通知,结果发现,即便被告知不要理、不要回,受试者的注意力仍会受显著干扰,智商短暂下降了 10 分左右,与吸食大麻或熬夜的效果相似[7]。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曾风靡海内外的一类恶作剧真人秀:往打电话的路人手里递东西,人会因为脑子不够使,什么都会接!香蕉、马桶刷、睡衣......屡试不爽,无论啥国家地区啥文化背景,都能中招。
咱真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擅长一心多用。
来源:视频号@大树君
长期一心多用,大脑认知受损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与脑神经科学领域的专家认为,每天在各种媒体窗口之间来回切换的人,认知控制能力会下降,过滤无关信息、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会变差[5]。
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神经科学家 Kep Kee Loh 扫描过 75 个人的大脑,分析他们在同时浏览、使用多种媒体时大脑的变化(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玩手机)后发现,总是一心多用的人大脑中「前扣带皮层(ACC)」的区域灰质密度较少——意味着注意力难集中、情绪调节能力较差,决策和目标设定的能力也受影响[8]。
图片来源:giphy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也显示,如果太多事情竞争大脑里的记忆蛋白质,就会影响脑部形成长期记忆的能力,进而增加罹患阿兹海默症的风险[9]。
更别提它会为我们带来的压力了,大量琐碎的任务堆积,难免带来决策疲劳,甚至彻底摆烂。可偏偏你还对这种叠 buff 一般的叠压力操作「感到上瘾」。
企图一心多用,会在无形之中增加我们和好习惯之间的心理距离。我们离健身房的距离,其实远远超过这十分钟步行。
图片来源:小红书用户@忙姐不忙
哈佛的一项研究或许可以用来解释这种成瘾感受,处理琐碎的多任务可以刺激多巴胺产生,令人兴奋,并带来享受和满足感[10]——这就是为啥我们明知伪工作没啥用,会令我们压力巨大、疲倦不堪,却依然改不掉。分心也可以让人感到上瘾。
专心、正念,并非效率的反义词
前面说的大多是工作、学习,其实咱们的生活,也不需要那么多的一心多用。
开车的时候打电话、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回消息,吃饭的时候不自觉地点开某些 app......我想不需要列出理论,大家也能感受到它们算不上什么好习惯。
但这种分心并不是你的错。
科技进步、媒介进化,几乎重塑了我们的大脑,迫使我们不断地寻找机会、保持在线,使我们不得不沉溺在各种打扰里,驯化我们的大脑去渴求消息提示的小红点,对给 to-do list 打勾的声音感到愉悦不已。研究多动症的专家爱德华·哈洛韦尔博士说:「人类大脑自古以来从未被要求做这么多事、追踪这么多信息」。
图片来源:giphy
既然上了这个贼船,咱没办法,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划一道界限,在职场非要跟我们强调 multi-tasking 的时候,尽量保持理智,别把这个习惯盲目地带进我们私生活。
可以试着给自己要做的事情归归类,如果都是一些前文所说的可自动化的简单任务,那一心多用是无妨的。我们甚至还鼓励你,空出专门的时间,让自己思绪游离、让大脑休息。
但如果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工作、学习,最好还是回归到专注、心流的状态,试着关闭一些提醒,减少讨好,主动屏蔽打扰。
我们要意识到:专心、正念,并非效率的反义词。
咱也不贪多,一次做好一件事的人,已经很棒了呀。
延伸阅读
有一类人比较特别,如果你:在咖啡馆比在图书馆效率高、听着音乐反而能激发创作、环境略嘈杂更容易沉浸......你可能是进入了「分心专注模式」。针对这类伙伴,我们也写过相关科普和专注力提升建议!
来@FeelBetter感觉好多了公众号后台回复 分心 查看。
👇👇👇
生活、工作、学习中,很多小习惯、小工具影响着我们的脑健康、专注力,甚至是心理健康,FeelBetter写过不少科普以及行动建议,比如:
关注 FB,靠谱科普,每周获取!
和我们的作者们一起,从具体生活里找回人生掌控感吧!
今日互动
你最近一次专注做一件事是做什么?
收获如何?
作者
Lynx
Just another very flawed human.
合作请联系:
本文关键词: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分心症、专注、注意力、效率
欢迎大家在FeelBetter账号里搜索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没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参考文献:
点【赞】点【在看】, 不急也不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