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最屈辱的年代,他却三番五次改变自己的立场公众号新闻2024-06-01 14:06梁启超(1873年—1929年),别号任公、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生在清末乱世,一生致力于救亡图存。二十六岁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海外长达14年,期间创办报刊,宣传新思想,试图建立君主立宪。辛亥革命后,先支持袁世凯,因反对他称帝,进而讨袁;后又支持北洋政府,又因其腐败不堪而失望,退出政坛,遂将希望寄托到青少年身上,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后半生积极投身教育事业,是清华大学四大导师之一。子女与学生中,人才辈出,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一生创办报刊近20种,创作文字三千万,被时人誉为“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作者:国馆梁启超真是一个天才。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二十三岁参与 “公车上书”,二十四岁开始办报纸、办书局、办学校,宣传西方思想。二十六岁协助光绪变法,是戊戌变法中最年轻的参与者。梁启超出生在一个读书世家,祖父梁维清和父亲梁宝瑛都是秀才,祖母黎氏是广西提督、武探花黎大刚之女。梁启超从小接受的是最传统的文人教育,五岁就被要求学四书五经,七岁学写文章,九岁学八股,十岁就参加童试。在清代,从考试到进士及第,至少要经过童试、解试、会试、殿试四次考试。童试在县府内进行,由知府主持,考中者是为秀才。有了秀才身份,就可以参加解试,考过了就能成为举人。中举是一件很了不得的事,因为举人已经具备了选官资格,算是半只脚踏进了官场。最重要的是,有了举人身份,就可以去北京参加会试和殿试。梁启超十七岁就已中举。当时的主考官李端棻笃定他日后必定会中进士,抢先把堂妹李蕙仙许配给他,还着急地约定,等他第二年进京考试的时候就完婚。按梁启超的才华来看,他中进士当是信手拈来的轻松事。中了进士之后,再借着李端棻的提拔,应当很快就可以在官场中站稳脚跟。但是,梁启超到北京参加会试后并没有中榜。那是他第一次见识广州之外的世界。当时因为列强的侵扰,北京的气氛有些紧张,再加上考试落榜的郁闷,梁启超对北京的第一印象并不好。当途中经过上海,见到了电话、电灯和电报时,他感受到了中国和西方的巨大差距。那时候的广州和北京,用的还是煤油灯。和很多传统读书人一样,他一直以为清朝是强大无敌的,中华是宇宙的中心,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比失落。梁启超在上海订购了世界地理杂志《瀛环志略》,进一步打开了他的眼界。他常年钻营八股文,没想到知道除了中国之外,世界还有五大洲。他第一次有了“世界”的模糊概念。回到广州之后,梁启超花了很多时间开始琢磨西学,不再醉心科考。也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日后的老师康有为。康有为年长梁启超十五岁,很推崇西学,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才可以让清朝免受列强侵扰。早在两年前,康有为就趁着上京考试的机会,向光绪上书,建议变法,但是被官僚阻拦下来。上书不成功,他只能悻悻回到广州,继续在南方宣传他的西学思想。梁启超被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深深吸引,拜康有为为师。随后,他离开官办的学校,入读了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全身心投身西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是并肩作战的斗士,一起上书光绪,一起办报纸,办译书局,组建政治团体,用尽各种方式宣传新思想,试图唤醒沉睡已久的帝国人民。五年后,两人一起到北京参加会试。这次考试,康有为考中进士,梁启超则再一次落榜。落榜的原因竟然是文章写得太好,主考官怀疑是康有为代笔。此次落榜,再没有过多的影响到梁启超的心情。他已经不再执着于传统的功名了。放榜没多久,就传来李鸿章准备跟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日本要求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并赔偿白银2亿两,还要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如此丧权辱国的条约内容,各界哗然,梁、康听闻消息,更是激愤。康有为立刻发起“公车上书”,梁启超则奔走呼告,联络一百九十位广东举人,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然而,他们的力量终究微小,无法影响时局,《马关条约》在众人的愤慨声中签订。▲ 《马关条约》的签订 这次失败,让康有为意识到结交、改变朝廷官员的必要。他向朝廷官员派发报纸,宣传变法思想,试图寻求更多的力量支持变法。几个月以后,一份叫《万国公报》的报纸创办了出来,专门刊发西方世界的政治要闻,还论述变法的诸多好处。梁启超是最主要的撰稿人。《万国公报》的影响很大,改变了很多守旧官员的想法,就连光绪也被报纸的内容吸引,瞩目康、梁。光绪有意支持、依仗他们,还特意授意大臣翁同龢拨付经费,协助创办了强学会。强学会作为一个政治团体,又有光绪在背后支持,很快就说服了不少有权势的重臣成为会员,包括张之洞、袁世凯、徐世昌……李鸿章听闻消息,捐出两千银元,还主动想要入会,但被康有为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很简单,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慈禧不能容忍光绪壮大势力,一直密切关注强学会的行动。李鸿章入会,正是想监视他们的行动,随时向慈禧汇报。慈禧还授意御史上奏疏弹劾强学会,为打击这个团体做铺垫。慈禧的势力当然比光绪帝大。很快,《万国公报》就被勒令停刊。自始至终,这份报纸仅仅维持了五个月。又五个月后,朝廷查禁了强学会,并强行整顿。整顿后的强学会丧失了政治功能,改名官书局,只允许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朝政。梁启超初次参与的政治活动虽然宣告失败,但他坚定支持变法的种子已经种下。两三个月后,他就接到黄遵宪、汪康年的电话,邀请他到上海办《时务报》,并担任主笔。这也是一份以宣传变法革新为宗旨的报纸,不过把面向的读者受众从官员转向了百姓。梁启超的情绪很高昂,创刊之初,接连发表了《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变法通议》等文章,大谈改良。政治讨论本来很枯燥,但他总有办法把枯燥的内容,讲得慷慨激昂,极具煽动力。依靠梁启超强大的情感渲染力,只不过几个月,报纸的发行量就高达万余份。上至官绅读书人,下至贩夫走卒,无人不谈论梁启超,无人不谈论他的文章和思想。此时的梁启超,仅仅二十四岁。他只靠一支笔纵横时局,掀起了一股变法讨论的热潮。但是,民间对变法的讨论越热烈,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就越紧张。汪康年曾经在张之洞幕府任职。张之洞反对变法,严厉地斥责汪康年,报纸的言论过于尖锐,要他整改。顶着压力的汪康年,要求梁启超减少谈论政治的文章,梁启超不赞同,认为这违背了办报的初衷。以致两人的矛盾无法调和,梁启超愤而出走。湖南巡抚陈宝箴是唯一明确表示支持变法的朝廷大员,聘请梁启超担任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负责开民智、开绅智、开官智,在湖南推行新政。梁启超应邀前往,在长沙开设中西学课堂,但很快就遭到当地士绅的激烈反对,学堂的主事者承受不了压力,想要妥协。当时梁启超又因操劳过度,疾病缠身,只好离开湖南,去上海养病。梁启超在上海养病期间,沙俄要强行割让旅顺和大连。他害怕朝廷答应沙俄的要求,急忙赶到北京,联合各省举人,上书请求拒俄、变法。但朝廷照样与沙俄签署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康有为在此时愤而发起保国会,再次上书光绪,请求变法。▲ 康有为一直在忍辱中煎熬的光绪帝,不想做亡国之君,终于强硬了一次,发布诏喻,力主变法。他频繁召见翁同龢、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商讨变法的细节,打算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入手,效仿西方体制,由上到下进行一次全面的革新。光绪对变法怀着很大期待,不仅寄希望于能强国,还希望能通过变法,实现亲政。但他又极度不安,因为慈禧一派的势力太大。从变法的第四天起,慈禧就开始反攻了,还接连出了三招,直接压制住了光绪。慈禧先强迫翁同龢退休,卸掉光绪变法的重要助手,在精神上打击光绪。之后,又要求凡新授的二品大臣,要到她面前谢恩,以此削弱光绪的人事任命权。最后,她任命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控制住了北洋三军的军事力量。皇帝的行踪一向为隐秘,但慈禧却还公布了光绪要到天津阅兵的行程。光绪预感到慈禧是要对他动手,托人带密诏给康有为说:“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它?” 为了变法可以继续,康有为甚至想直接刺杀慈禧。他拉拢有兵权的袁世凯,让他出兵围住颐和园,挟持慈禧。梁启超认为袁世凯不值得信任,但康有为坚持行动。事实上,袁世凯果然靠不住。得到消息的慈禧连夜回宫,借机囚禁了光绪。从此以后,慈禧直接把持了清廷的朝政,连很多原来要通过光绪的中间手续都省了。慈禧随后下令废止所有新政措施,逮捕维新派成员。戊戌变法前后仅维持了百天,史称“百日维新”。光绪二十四年(1898)9月28日,支持变法的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六人被逮捕斩杀于菜市口。梁启超躲到日本使馆,后在伊藤博文的协助下,逃到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海外漂泊。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影响下,全国新办的学会、学堂和报馆多达三百多家,议论时政的风气也逐渐形成,民智得到了启蒙。晚清愚昧又黑暗的时代,终于透进来了一束微弱的光。初到日本,梁启超想解救被囚禁的光绪,天真地将希望寄托于日本政府,试图通过外务大臣大隈重信搭线日本政府,商量扶持光绪上位的事。被拒绝之后,梁启超幡然醒悟,日本政府帮助他只是想捞好处,而不是想助他救国。正在梁启超陷入迷茫时,他遇到了同样逃亡日本的孙中山。两人谈论起救国路线时,想法竟很一致。慈禧斩杀了戊戌六君子,又用外交手段逼迫康有为离开日本。梁启超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意识到救亡图存清政府是指望不上的,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有一线希望。这就意味着他和康有为从此要走上不同的道路。梁启超决定和孙中山合作后,在给康有为的信中说:“国事败坏至此,非庶政公开,改造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今上(光绪)贤明,举国共悉,将来革命成功之日,倘民心爱戴,亦可举为总统。吾师春秋已高,大可息影林泉,自娱晚景,启超等自当继往开来,以报师恩。”梁启超劝康有为退隐,是因为他知道康有为是坚定的保皇派,绝对不会赞成彻底推翻清政府。当时,康有为正在加拿大筹钱,也准备营救光绪。他还成立了“保皇会”,全称是“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康有为读了梁启超的来信,怒不可遏,亲自派人到日本,勒令梁启超到檀香山(今夏威夷)帮忙筹钱。梁启超不好违抗,赶到檀香山演讲筹款。康有为打算通过武力起义的方式解救光绪。但因为资金迟迟无法到位,只能一拖再拖。直到慈禧要废掉光绪,康、梁才联合孙中山,匆忙发动起义。起义军由唐才常领导,打着“勤王”的口号,由湖北、湖南和安徽同时发动,动员了十万之众,波及到江浙、两广、四川、西北等地,声势不可谓不大。康有为和梁启超满怀信心,以为必定一举功成。殊不知中间筹谋太久,消息早已泄漏。8月7日起义,朝廷22日就逮捕了一批起义成员,唐才常则直接被击毙。前后不过十几天,这场酝酿了两年的起义,又如昙花一现,仓促之间就结束了。梁启超和康有为还策划了两广独立。当时,外有八国联军侵华,内有义和团运动,清廷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局面。梁启超建议趁时局混乱,拉拢李鸿章,劝他脱离朝廷,在两广地区拥兵自立,扶持光绪复位。进一步寻求英国的协助,谋求让两广独立。这次,梁启超同样充满了信心。只可惜,天津陷落以后,清廷表现得更加懦弱,列强在中国的土地上可以更加肆无忌惮。英国政府觉得可以直接从清政府身上攫取更大的利益,放弃跟梁启超合作。而李鸿章从始至终也没有脱离清廷,另立门户的打算。两次行动都告失败,营救康绪帝的希望渺茫,梁启超和康有为分歧也越来越大。梁启超认为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有意拖延军费造成的。康有为也很生气,指责梁启超与孙中山合作是谋逆。两人的关系几乎决裂。但康有为意识到他还需要梁启超的协助,先服了软。梁启超也只好妥协,郁郁不欢地回了日本。之后,他在自己创办的《清议报》上,明确发表主张,赞成推翻满清,提倡革命,建立共和,还大肆攻击、辱骂慈禧。慈禧恨不过,买凶烧了报馆,《清议报》被迫停刊。第二年,梁启超又创办了《新民丛报》,提出新民说,目的还是宣传西方先进思想,唤醒国人,开启民智。梁启超的思想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进,刊登、宣扬了许多具有革命思想的文章。他还是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人,以及第一个提出“中华民族”概念的人。《新民丛报》很受欢迎,也让清政府非常恐慌。正版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盗版盛行,知识青年更是人手一份。毛泽东、鲁迅、胡适、郭沫若等革命志士,早期都受到《新民丛报》的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康有为不希望看到梁启超推行共和政体,写信告诉他革命共和在中国走不通,建议他先去美国考察。梁启超在美国历时十个月,游历了费城、匹兹堡、圣路易、芝加哥、西雅图、洛杉矶等城市,拜访了美国总统罗斯福、银行家JP摩根、哲学家杜威等人。他深入调查美国的历史和政治体制后,发现中国确实不能适应美国的共和体制。回到日本之后,思想再次转变,不再提要推翻清廷的主张,转而提出效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他从支持革命,走到了革命派的对立面,遭到了激进革命派的指责、质问和谩骂。国内推翻清朝的声潮越来越高,慈禧为了维持统治,不得已做出让步与妥协,同意走君主立宪的路子。为此还装模作样派了一批官员出洋考察,但这批官员直到考察结束,连君主立宪的基本章程都没弄清楚,回国后只能暗中找梁启超写了一份《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的奏折呈给慈禧。梁启超以为这次可以跟朝廷合作立宪,踌躇满志。然而,当慈禧公布立宪细节后,他才明白过来,慈禧从一开始,就只准备做做样子。她真正想的,依然还是独裁。梁启超感到失望,在上海成立了政闻社,用来作为发动群众的阵地,给朝廷立宪施加压力。▲ 大清立宪参与请愿的群众很多,规模很大。慈禧始料未及,对梁启超更加愤恨,下令彻底查禁政闻社。没多久,慈禧和光绪先后去世,年幼的溥仪上位,实权掌控在摄政王载沣手里。梁启超又以为新君上位,有合作的可能。但载沣同样也厌恶梁启超,直接拒绝了他。梁启超终于意识到,清政府根本没有立宪的诚意,而革命之势又势不可挡,他又支持暴力推翻清政府。但这个念头,也只是一闪而过,最后还是觉得推行立宪比较可行,甚至还准备推举载涛为总理,让政权平稳过渡。但时局没有给梁启超这个机会。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在武汉爆发了。清政府这才在慌乱之间下了罪己诏,令袁世凯改组内阁,加快立宪的进程。梁启超本来一直反对袁世凯,但为了立宪大局,他提出“和袁、慰革、逼满、服汉”的主张。袁世凯也因为需要梁启超撰写共和方案,多次打电话表达合作意愿。逃亡在外十四年的梁启超终于回到中国,开启了长达十年的从政生涯。梁启超原以为可以借助袁世凯,推行他理想中的宪政。先后出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帮助袁世凯站稳脚跟。没多久,当袁世凯的野心暴露,授意儿子袁克定用重金收买梁启超,支持自己称帝。梁启超感到失望,坚决反对复辟。他联合蔡锷,暗中南下,发动讨袁。他们先后发动广西、云南等地独立,成立军务院,跟袁世凯对抗。半年后,袁世凯去世,北方局面混乱,梁启超转而拥护段祺瑞上台,希望借段祺瑞收拾残局。1917年7月,梁启超在段祺瑞的内阁中担任财政总长。他想振兴民国的经济,建设民国的实业。为此,从日本借来一笔巨款作为专项资金。但没有想到,段祺瑞只想保住自己的位子,将经费挪作了军费。梁启超再次失望,意识到军阀出身的段祺瑞无心建设国家,而他自己也无法控制局面,失望之下引咎辞掉财政总长一职。从头至尾,才上任四个月而已。他同时声明,永远退出政坛。梁启超不是一位合格的官僚。他总是对形势做出错误的判断,将希望寄托在错误的人身上,以至于局面不可收拾,自己不得不引咎退出政坛,并心灰意冷地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政治黑暗混乱,中华民国仅存招牌而已。”说起梁启超,世人都觉得他“善变”。但郑振铎另有看法,他说:“他如顽执不变,便早已落伍了,退化了,与一切的遗老遗少同科了。他如不变,则他对于中国的供献与劳绩,也许要等于零了。他的最伟大处,最足以表示他的光明磊落的人格处,便是他的‘善变’,他的‘屡变’。”不是梁启超善变,实在是他所处的时代风云诡谲。他又有一颗救亡图存矢志不渝的心,就只能在探索中不停地改变自己了。▽▼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作者:/ 国馆/ 【美妆大牌溯源第二站】到威海综合保税仓寻找“韩国乐天同源好货”喜欢戳【在看】,好看的人都点了【赞】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