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打动无数人的“软科幻”,原来竟是“父母必读”?丨主笔专栏
教育,是父母与孩子共迎一场破茧成蝶
关注我们,从容同行
#教育新思
在豆瓣科幻小说榜上,这本仅有十几万字的小书排名第6位,仅次于《三体》《银河帝国》这样的经典巨作;
这部创作于1959年的作品,是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的处女作,却一举拿下雨果奖和星云奖,打动全球无数读者的心。
这本书的名字是《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以第一人称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弱智青年查理·高登所经历的“智力实验”。
在我看来,它固然是一部心理学领域的“软科幻”小说,却同样适合所有的父母阅读:
因为查理的智商转变过程,实际上映射出每一个普通孩子的成长之路;而查理的困惑、努力与悲喜,也是孩子与父母都要去面对的人生课题。
01
查理是一个有智力障碍的32岁青年,在一所特殊学校上学。但和其他弱智同学相比,他更勤奋、更求上进,也就是说,他更“渴望”变得聪明。
正因为如此,他被科学家选中参与一项致力于改善人类智力的实验,为此接受了大脑手术,并被要求写下一系列“进步报告”。
整部小说就是查理“进步报告”的合集:从得知消息、参与实验开始,到接受手术、逐渐变得聪明,直至成为一个天才;再到手术失效,最终又变回弱智。
这个过程无论对于查理还是对于读者而言,都是非常戏剧化而又难以接受的。正如作者在开篇借由柏拉图之口提到的:一个习惯了光明的人,又如何习惯黑暗呢?
而作为一位母亲,我在阅读查理最初写下的错别字连天、语句也不太通顺的“进步报告”时,却好像真正走进了一个孩子的内心,读懂了他愚钝表象之下的真实感受:
从小就有智力缺陷的查理,无法准确理解来自外界的命令,也无法消化那些看似简单的文字与数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渴望进步的心。
他很想要努力,很想要被肯定,很想要多一点时间,也想要父母给他多一点耐心,但他没有发育完善的大脑难以让他表达出这些决心和需求。于是在母亲的暴怒中他总是被吓得尿裤子,被严厉斥责、到最后被放弃。
实际上,如果我们抛开“智力障碍”这个比较极端的设定,查理在变聪明之前的内心活动完全就是一些普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写照。
孩子并非天生就能言善辩、思路敏捷,他们的大脑往往比语言功能发育得更快,也因此会在一段时间内显得“笨嘴笨舌”;
不仅如此,当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建立,他们开始希望“被看见”“被尊重”。如果此时遭遇了外界的强力压制,他们就会掩饰自己的想法,变得“顽固”和“抗拒”。
但是,他们在本质上都和查理一样,渴望变得更好,渴望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扬——因为这些来自外界的肯定,将帮助他们建立对自我的认同,从而获得自信。
遗憾的是,有不少家长却和查理的母亲一样,急切地想要证明自己的孩子并不笨,花了大力气推动、命令甚至强迫孩子迈开大步往前跑。
殊不知那陌生的路途让孩子感到畏惧,而他们真正的心声却难以言说,于是他们跌倒、因疼痛而哭泣,却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智力正常的,但却各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发现、尊重并顺应每个孩子的节奏,才能让孩子和父母都更从容。
02
在做完大脑手术以后,查理急切地想要看到自己“变聪明”。当他发现自己好像还是不会写很多字、听不懂别人说的话时,他就会非常着急和焦躁,担心手术是不是失败了。但其实,积极的变化已经在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悄然发生。
其中最富有意味的变化就是,他开始“叛逆”了。科学家要他每天都写进步报告,要他定期去实验室参与各种测试,之前查理都会乖乖配合,但做完手术后他却开始质疑了:“这样做有用吗?”“我认为这些测试很蠢。”为此他还常常逃避实验,或者搞出古怪的花样来“拆台”。
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叛逆”也似乎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词。三四岁还在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可能会“故意”不听父母的话,“跟父母对着干”;十三四岁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则会不时抱怨:“这门课也太无聊了”“学这些有什么意义呢?”这些都难免让家长倍感焦虑:我的孩子太难“管”了!
殊不知,质疑和批判正是孩子“长大”过程中的必经环节:开始怀疑,意味着孩子不再“被动”接受外界输入的一切;敢于“否定”,一方面是孩子在尝试探索人际互动的边界(比如小孩故意和父母反着来),一方面是孩子在构建批判性思维、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比如青春期少年对权威的反抗)。
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孩子建立存在感的重要一步,是争取思想与观念的自由。正如查理由愚笨变聪明的重要一步,是不再完全“顺”着别人,而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对此,家长不妨“抓大放小”:只要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那就允许和包容孩子的“叛逆”,让他们在叛逆中一点点认清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03
关于《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个让很多读者都感慨不已的话题是:为什么查理动完手术之后智商飙升、成为了现实层面的天才,但他却越来越不快乐?
比如在此之前,他认为和他一起打工的伙伴都是他的好朋友,后来却意识到人家不过是在嘲笑他;
他想要亲近异性,却因为智商太高找不到和对方的共同语言;
他还想要从事以前那种简单的工作,却莫名其妙被同事打压和排挤……
查理从懵懂到开窍、从天真到成熟的过程,却也是从无忧无虑到心事重重、从质朴快乐到忧郁焦虑的过程。这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从“孩子”到“成年”的过程?
“成年”这一课,孩子终将自己去完成;那些成长的烦恼,也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
小说中查理有一位老师叫作艾丽斯。这位美丽善良的女子在查理的蜕变之路上很好地扮演了精神导师的角色——
在查理变聪明前,艾丽斯相信他、期待他、帮助他,但不给他压力;
在查理经历蜕变期的纠结时,艾丽斯鼓励他,同时带领他澄清自己的感觉和认知,觉察内心真正的需求;
在查理注定要面临手术失败的后果、重新变回弱智时,艾丽斯默默照顾他,接纳和包容他的坏情绪。
最重要的是,艾丽斯自始至终爱他,无论查理是他的学生、朋友还是爱人,无论查理是天才还是傻瓜。
艾丽斯的行动为我们打了一个样: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与相信是给予孩子最珍贵的力量。温柔的期待和鼓励、恰到好处的支持、不离不弃的引领与包容,比物质财富更能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最终实现独立自主、扬帆远航。
在小说的最后,查理的智商虽然重新回到了原点,但他不再是最初的查理。此时的他会想要继续读书,想要理解更多的人与事;他不再只是怀着空泛的成长的愿望,而是有了切实的行动和信念。
但愿我们都能像艾丽斯一样做父母,做孩子的朋友,做他们的倾听者与“脚手架”,以耐心与信心拨开迷雾,一起成长。
图源:无界AI、网络
主笔作者:星一
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
美国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
人文、教育、心理跨界研究者
著有《打造元能力,孩子的未来不会差》
关注、点赞、转发,为更多父母带去力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