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猫事件反转,我意识到养娃最应该警惕的两件事
我是一个育儿博主,网络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我赖以生存的平台。
网络把你们,我最珍爱的云闺蜜们送到我的面前;同样,在近10年的职业道路上,也给我带来过数不清的“差评”“讥讽”“恶言嘲笑”甚至“造谣中伤”。
但今天写这篇文,并不仅仅是为了批判网暴,网暴是一种明确的罪恶行径,就如同偷窃、抢劫一样,本就应该人人喊打。
我们今天要跳出网暴这个话题,甚至跨出网络这个限制,去思考和讨论更大,对孩子们的一生更有用的话题:
我们应该怎样与人沟通,怎样好好说话;
为什么我们本来只想好好说话,最后却可能伤害别人,甚至又伤害到自己呢?
不能当面说的话
网络是匿名的,所以喷子特别多,哪怕是造谣诽谤犯罪也很难被抓到,所以坏人也特别多——这样的话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听过,甚至也都同意。
本来嘛,如果人人都必须附上身份证截图才能发言,那网暴这种现象恐怕也就跟着消失了吧——有几个人会当面说人坏话呢。
作为父母,你觉得孩子能把自己的感受告诉老师么?或者,家长能去找老师沟通交流这件事么?
认为不能说的举手。
看,根本不用上网,几乎每一天我们都会在生活中遇到“不能当面说”的事。
我们很少会选择带着孩子直接去找班主任老师,问她为啥那么凶;但我们可能在某一次接娃的校门口,跟另一个家长顺口说了一句:哎,咱们这个班主任是不是对娃挺凶啊, 听说脾气可不太好。
看,每一句“当面不能说”憋回肚子里的话,最后都可能转身就变成了“闲话”,再进一步,就是“流言蜚语”。
那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很多家长会说,这没啥结果啊,不就是在校门口说了句闲话。
嗯,可是没有结果正是最大的问题。
运气好,孩子过两天就忘了这件事,慢慢就习惯了班主任批评人的样子。
但如果运气不好,那长期默默“讨厌”某个老师这件事,就很容易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甚至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我们越是不能明说,心里就会越加埋怨老师,最后恶性循环。
那这件事我会怎么做呢?
我会第一时间提醒我自己,孩子觉得班主任很凶这件事的核心并不是班主任,而是我的孩子,具体来说,是孩子的感受。
我一定会跟她聊,午饭时班主任老师说了什么,才让她感觉到“很凶”呢?是声音太大么,是表情很严肃么,是做了什么,惩罚了孩子们么?
比如小D小时候就一度很害怕突如其来的“大声”,突然大声说话或者突然大笑,其实都会让她害怕,然后就觉得这个大人“很凶”。
问题分析到这里,大家立马就会反应过来,孩子回家说讨厌老师这件事,可能既不是孩子做错了,也不是老师做错了,只是大家对“音量大小”的感受是不同的。
那我们一方面慢慢帮助孩子去理解,大声说话并不都是在凶你;
另一方面,也可以找机会跟班主任老师交流一下,坦诚地告诉老师,我家娃对身边的人突然大声说话”有些害怕”,如果在学校表现出来,麻烦老师帮忙安抚一句。
同样一件事,如果我们说“老师太凶了”那就是在找茬挑毛病,就变成了“不能当面去说的话”,但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到,孩子其实只是对”突然大声说话“有点害怕”,那就完全可以坦然面对,甚至跟老师交流沟通,一起帮助孩子适应。
人生中其实有很多很多矛盾,症结其实都是“我的感受不好”,而不是“对方做错了”;
首先坦然面对自己的感受,并且学会追问自己一句“我到底是对具体哪一件事感觉不好”;
主动思考,这种不好的体验和感受,从我这里可以如何改变,我又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帮助和配合,而后去坦诚地向他人表达,这就是被很多人推崇的“非暴力沟通模式”(点击这里复习旧文)
《宋史 · 司马光传》中描写司马光一生行事正直,用了这样一句话“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后来被提炼成一个成语:“事无不可对人言”。
小时候看这句话,总觉得意思就是,生平不做亏心事,所以啥事都敢说,多刚猛啊。可是世上真有从来不做错事,没有秘密的人么?
而今看这句话,才体悟到,真想要做到“事无不可对人言”的这种率真坦诚,绝不会刚猛,反而一定是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世界都有着海一般深邃的温柔。
没有想清楚的话
第一:事实真的清楚么?
在了解事实这个步骤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能只听只看一方的言论,哪怕看上去证据确凿,哪怕这个正方就是我自己。”
我们要从小就让孩子知道,事实本身并没有“是非对错”,但却有“不同的观察视角”。
想想看,作为父母,当孩子跑回来告状说,同学抢我东西还打我的时候,我们会不会对他强调,你说的情况我知道了,而我们还需要去找对方、老师和其他同学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件事,然后再来帮助你处理呢?
我们为什么强调要相信官方的权威调查而远离阴谋论者:最简单的逻辑就是,警方要调查一个事件,要动用各种手段调查无数证据。
而阴谋论者,只需要对着手机屏幕意淫。
第二:感受和观点是什么?
我的感受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与我不同的感受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不上网不知道,原来豆腐脑到底是吃甜的还是吃咸的这种话题,都能吵起来。
我们自己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放到网上竟然会有人反对,甚至有人谩骂;这种感受其实也算是为我们的人生“破圈”;
就比如“谈恋爱约会的时候,到底该花谁的钱?”
说AA的,一定有人骂;说男生给的,一定有人骂;说女生给的,还是一定有人骂;
而更多的人是自己根本没有答案,但不管别人说什么答案,他都要骂。
如果不希望孩子变成这样的人,我们就应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回答:我的感受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更要引导孩子去看,别人的感受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
在这个信息检索和思考内化的过程没有完成之前,我们可以先不发言,先不讨论,先不忙着把自己变成网络流量中的一个数据点。
没有想清楚之前,我们其实可以先不说话。
人要活在光明中
一个年仅21岁的年轻人,选择离开了这个世界。
有人在真诚地悼念,也有人在阴恻恻的角落中,把别人的生命细节罗织成阴谋。
不幸的是,我们可能还给这些阴谋论点过赞。
世上确实有坏人,还有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无数普通人,也常常在有意无意地犯错,但我们仍然要活在光明中。
错了就改,再错了就再改,这一次轻信了流言,下一次就反省总结提醒自己;
这一次生气上头吵了架骂了孩子,下一次试试坦诚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一次在沟通中说错了话,受了委屈,遭遇了不理解,下一次重头再来,给自己和孩子都多一点耐心。
世上有阴影,是因为世上先有了阳光。
正在团
大J叨叨叨
老读者能感受到,我现在不会”第一时间“追热点了,其实这也是我在刻意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就是文章里提到的,不要让自己的嘴巴快于脑袋。
总有朋友会问,怎么训练自己的思维模式,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模式?对我来说,本质就是对每件事都需要有自己的看法(注意哦,是”自己“的)。
但怎么才能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对你们有启发。
看过我新书的朋友们可以感受到,我不是”天生“就是思考很厉害,逻辑很强的。但看完我新书的朋友们肯定也能被鼓舞到,原来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掌握的。
我就是那个会因为你们通过我的所感所悟分享而得到启发,就会特别特别开心的人,从小到大都是😄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