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了20年的甜咸粽子,今天终于大结局了
提起端午,必然少不了吃粽子;而提起粽子,又一定避免不了甜咸之争。
甜粽还是咸粽,加肉还是加枣,蘸白糖还是蘸酱油?关于粽子的“吵架”,已经成了端午节日氛围的一部分,成了人们互怼打趣的一环。
但地大物博的中国,粽子绝不仅仅只有甜咸两种风味。
粽子,从春秋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关于它的形态种类早已数不胜数。
全国有多少个地方,几乎就有多少种粽子。
在大众普遍印象里,甜粽一般指豆沙红枣馅的粽子,咸粽则是各类肉粽,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彼此隔绝。
但实际上,粽子的甜咸远没有那么简单。
肉粽蘸白糖,就曾是苏南和上海一带很流行的“隐藏吃法”。
当甜咸党大战时,这些“异端中的异端”们不敢吱声,只能哪边都不站,暗自在心里发誓:“我全都要!”
同样“全都要”的还有潮汕人民,他们最爱的是“甜咸双拼粽”。
双拼粽,一半是由咸蛋黄、虾米、和猪肉组成的咸馅;一半则是由乌豆沙、红豆沙或芋泥组成的甜馅。
配料极为丰盛,甚至其中的糯米都像是“配料”。
吃起来也是鲜甜咸香都有,味蕾体验很是独特,美食家陈晓卿就曾盛赞:
“我在汕头,吃到的一种粽子大概有20多种馅料,在包粽子之前要浇上现炸的葱油,最后吃的时候还要浇上糖浆或者蜂蜜,吃一颗粽子仿佛是在完成一次地形复杂的奇妙探险,这种丰富的口感可能是其它地方的粽子无法比拟的。”
隔壁的东莞人民,也很会在粽子里均衡甜咸。
但不同的是,他们不追求甜咸分明的双拼粽,而是寻求更立体的甜咸口味——也就是“道滘粽”。
这是蔡澜最喜欢的粽子:
“东莞的道滘粽,它的原料很简单,咸蛋黄、豆沙等,但不同的是包着一块肥肉,而那块肥猪肉,是浸过糖水,用糯米包了,蒸熟之后,整块肥猪肉溶化在糯米之中,那种好吃法,只有你亲自试过才知道。”
脂肪与碳水混合,豆沙与咸蛋黄在糯米中缠绵,直接好吃到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源:小红书@公主请发财,已获授权
而盛产优质糯米的广西地区,同样无比博爱,甜咸通吃。
比如古法制作的灰水粽——将草木灰加水滤去杂质,变成灰水,再用以浸泡糯米制作而成的一种粽子。
其颜色泛黄,吃起来带有一种奇特的香味。
类似的制粽方法,也广泛流传于南方地区,叫做碱水粽或者凉粽。
蒸熟后将其放进冰箱冰镇一会儿,再配上白糖蜂蜜,很是清凉解暑;如果你喜欢咸口,直接蘸着酱油辣椒吃,也有不一样的风味。
并且,广西几乎每个节日都热衷于吃粽子。
每个城乡也都有着自己的偏爱——来宾有鸡爪粽,灵山有猪蹄粽,北海有沙虫海鲜粽,河池和百色有黑米粽......
在广西乃至中国,粽子其实早已突破甜咸,生出百种滋味。
不仅口味各异,粽子的形状更是天马行空。
好比广西横县大粽,一个粽子重达10斤,最小也有2斤左右,整体巨大无比。
其中关键则是粽叶——
横县有着国内最大的粽叶,也就是大小接近芭蕉叶的“冬叶”,明清时期,以冬叶制作大粽的方法就曾载于《广东新语》。
除了“大”,粽子还可以“长”——
浙江遂昌,就盛产长粽,很多甚至长至数米。口味同样有甜有咸,整个粽子长长一条,可以切段后一家人分食。
长粽制作流程很是复杂,在遂昌当地,它是端午时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粽子包得越长,也就象征亲友之间情谊越重。
不仅遂昌,客家地区同样流行长粽/图源:视觉中国
目光转移到北方,还有一些粽子品类,甚至干脆没有粽叶。
比如西安蜂蜜凉粽、洛阳粽糕等“裸粽”。
在西安回民街,有很多蜂蜜凉粽摊贩,这种凉粽不包粽叶,也没有任何馅,而是直接将糯米放在锥形纱布袋中蒸制,再搭配蜂蜜、豆沙和玫瑰酱食用。
正如唐朝诗人元稹所写:“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
蜂蜜凉粽虽不似南方粽子那般肉香酱色,但却非常清爽,蜂蜜叠加糯米的味道沁人肺腑,吃起来更是筋道弹牙。
洛阳的粽糕,同样不包粽叶,是由糯米、红豆和枣泥放在铁甑或大锅中蒸制而成。
整体制作过程,和陕西、北京等地区的“甑糕”“甑儿糕”类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据相关研究,甑糕与粽糕之间的转变,一是因为发音类似,二则代表着我国古代人民对端午节日的无比热爱。
所以才将粽子带入了日常饮食。
中国的粽子江湖,几乎海纳百川,一地一味。
除开前文提到的那些,还有四川麻辣口味的椒盐豆粽,浙江酸辣口味的衢州粽,新疆以羊肉、葡萄干等为馅的维吾尔族粽,云南花香浓郁的鲜花粽,台湾先炒熟糯米和馅料的北部粽……
主打一个——“万物皆可粽”。
而这些各不相同的粽子,又神奇地有着相同的起源。
去年在河南信阳城阳城遗址,考古人员就发现了距今已2000多年,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古老粽子。
某种程度上,粽子品类的枝繁叶茂,也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繁荣象征。
中华文化作为“母亲河”,流转于全国各地,在代代传承中,早已发展出了不息的生命力。
2006年,端午节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粽子之外,古今端午,还一直有酒为伴。
在粽香中,端午氛围渐渐升起;在美酒中,佳节团聚开始尽兴;在举杯粽意浓的此刻,非遗传统,也得以传承。
作为非遗节日,端午是生活方式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的表达。
而传统的一时一节,总能将我们与历史和文化连接。
2006年,和端午节共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还有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
作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数百年来,泸州老窖酒也常常出现在端午的贺礼与宴席之中。
公元1324年,制曲之父郭怀玉发明甘醇曲,酿制出第一代泸州大曲酒,开创了浓香型白酒的酿造史。
“己喜酒尊冽,更觉粽盘丰”——泸州老窖酒,也就此开始和各类粽子一起登上端午舞台,成了欢度佳节的美酒担当。
至今,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通过师徒相承、口口相述,已历经700年,有着24代传承。
这历史的浓香,还在与端午的祥和继续交织。
从1324到2024,历经700年时光淬炼的泸州老窖酒,每一杯都是传统文化的精粹,每一杯都是传承之味。
今年的端午节,还恰逢中国非遗日。
品尝粽子的同时,再饮一杯泸州老窖美酒,也就仿佛穿梭时光,听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传承的回响。
古今相望中,举杯粽意浓——非遗之美,继往开来。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