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非常在乎一件事,却总是下意识地为自己设置障碍,从而在结果上实现“自毁”。他准备考研时压力很大,觉得自己干啥啥不行,干脆把自己毁了算了。于是,他不去上课,拉黑了所有同学的联系方式,还故意对亲近的人说恶毒的话——成功让自己“被所有人讨厌”。像X这样,有计划地“自我毁灭”的确少见,但程度稍轻的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则很常见,比如:明天要为争取涨薪和leader面谈,但在为此焦虑了一夜之后,上班却迟到了五分钟;想减肥却又觉得自己会节食失败,永远也减不下来,连续三天在晚上大吃垃圾食品;今晚就是期末作业的ddl,本来多花两个小时就能把作业写得特别好,但却不停地刷手机,怎么也动不了笔……随着这些“毁掉自己”行为的延续,我们不仅要面对可怕的后果,还会因为不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而自我怀疑和贬低。今天的文章将带你了解“想毁掉自己的冲动”,更重要的是,如何从这种冲动中冷静下来,然后更好地对待自己。1978 年,哈佛医学院的 Berglas 和普林斯顿大学的 Jones 招募了96名参与者,告诉他们要参加的是确定两种治疗代谢紊乱的药物会不会干扰智力的实验(当然实验的真正目的并非如此)。所有参与者都先参加一个智力测试,并且被告知自己取得了好成绩,然后他们需要选择服用一种药物(实际上就是糖豆)再参加下一个智力测验。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服用药物A或B,他们被告知,A可能增强智力表现,B可能抑制智力表现。令人惊讶的是,参与者更喜欢服用抑制智力表现的药物B——他们想降低自己表现好的机会。作者称这种“为表现制造障碍,使失败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为自我妨碍。自我妨碍行为并不会随便发生。研究表明,越是在重要的关头(高考),自己的表现越容易引起他人评价时(面试/表演),自我妨碍行为越容易发生。常见的自我妨碍行为有拖延、情绪性进食、酗酒、破坏关系等等。或主动、或被动,我们有时候就是想亲手毁掉自己的生活。“我是在自暴自弃吗,我是不是根本就不配拥有这一切?”——在自我妨碍时,我们很容易产生这样的自我怀疑,但自我苛责是没有帮助的,我们需要找到自己这样做的原因。 4个想毁掉自己的原因当我向身边的同事提起“自毁冲动”时,出乎意料,几乎所有人都说自己“有”。但为什么这么做?每个人答案都不同。自我妨碍背后的心理需求的确很复杂,以下几点都是自我妨碍的可能原因。自尊心低的人更容易自我妨碍,因为他们总是不确定自己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对高水平高尔夫选手的研究表明,那些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中得分较低的选手,更容易在为下一场高尔夫锦标赛做准备时,因为各种原因不去练球(比如要去参加社交活动,要去参加工作或学习,或抱怨天气太糟糕了)(Prapavessis & Grove, 1998)。通过自我妨碍,人们降低自己表现好的可能,但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为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可以减少自己在失败中应负的责任。低自尊者可能更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因此更多地使用自我妨碍行为。低自尊让人们去毁掉自己的另一种可能是,当不断地告诉自己“我不够聪明、不够好、不配拥有这一切”时,人们就可能按照对自己的负面认知采取相应的行动,当接近目标时,却开始做一些阻止自己实现目标的事情。比如在重要面试的前一天,很晚都不睡觉,想着自己就是注定要失败;在即将走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却选择离开,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对方的爱。如果你总是对自己要求太高,可能就会忽视自己的小进步,觉得自己永远也达不到目标,出现自我妨碍行为。一个对中学生的研究表明,对自己的成绩有过高期待的学生,往往会在学习上过度投入,一次承担太多的工作。他们会感到强烈的焦虑,并且对失败非常恐惧,他们也会出现更多的拖延行为,并感到更孤独和无助(Karner, 2014)。童年时期父母没有对你的感受足够关心,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里得不到伴侣支持——你可能会通过“把自己搞的十分糟糕”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关注。研究发现,母亲对孩子的关注水平低,和孩子较高的自我妨碍行为有关。而母亲对孩子关注,可以缓解孩子因焦虑而产生的自我妨碍行为(焦虑的青少年可能选择自我妨碍应对压力事件,以逃避可能的指责)(Greaven et al., 2000)。Janet Brito 博士审核的文章指出,自我妨碍行为也可能源于对控制感的追求。自我妨碍行为尽管会造成消极后果,但却可以让人们在感到脆弱时,获得一种控制感。以拖延写论文为例,尽管在最后两个小时才动笔将导致自己写出糟糕的文章,但选择在最后两个小时写也能带来控制感,因为这是自己的选择。对生活的控制感是人的基本需求,而自我妨碍行为让人提前预知和接受负面结果,从而感觉情况处于自己的控制中。如果说自我妨碍可以满足一些心理需求,那么我们是不是只能对此妥协,任凭自我妨碍的思维对我们造成伤害呢?当然不是这样。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如果你已经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自我破坏,那么你就可以对于自己习惯的思维做出挑战。哈佛医学院的 Susan David 还提出了三条建议,可以帮助你减少自我妨碍行为:- 你可以去思考“如果现在这样做,是不是就会有帮助”。研究表明,人们自我妨碍的思维很容易被转变为做事的动机。比如,如果你在担心明天答辩的表现,那么想想“排练一下导师可能问的问题,会有帮助吗”,这可能会给你做事的动力。
- 注意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接纳它们。当注意到自己在自我妨碍时,你需要理解自己这样做背后的焦虑和担心,然后你才可能去做更积极的事情。
- 专注于自我。当我们做事的动机是避免别人批评我们时,自我妨碍最有可能发生。当我们专注于我们自己能从这件事中有什么收获时,就会产生学习和成长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们相信,没有人真的希望毁掉自己。Stewart 等人在研究自我妨碍产生的机制时说:“现在看起来是自我妨碍的行为,一定在以前帮助过人们应对问题。但是当孩子长成大人,有更多的资源应对压力时,这种缺乏灵活性的自卫反应就被认为是不恰当的了。”(Stewart & Walker, 2014)当自我妨碍发生时,其实是我们的潜意识在提醒我们,自己内心中还有恐惧没有被看到,还有心理需要没有被满足。荣格说“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在这之前,请首先和自己做朋友。像对待你喜欢的人那样,对待自己。
不少同学对“人生教练”这个新技能和新职业很感兴趣,想成为人生教练,那怎么办呢?
不如组建一个“人生教练”的微信群吧,让大家相互交流。后续,我会在群内做一些“人生教练”的介绍和分享,以及给大家一些教练对话体验的名额等。
我主张用:教练+专业,成人达己,内外富足。
打造“教练+”思维,多场景应用,比如教练式育儿育人、教练式职场职业、教练式关系沟通、教练式领导力、教练式IP、教练式情绪管理、教练式销售、教练式自我成长。
这个群更适合,以下人群:自我成长者、爱学习和分享者、老师、中高层管理者、咨询师、社工、职业转型者、个人IP、创业者以及正在或者想成为人生教练的人。
加下方老梁社长的微信,即可进入“人生教练交流群”,申请暗号:人生教练。
和最爱的自己一起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