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野泳,差点就挂了……
端午在后海连着玩了两天桨板,简直太欢乐了。
玩到兴头,我就决定下水游一把。
我是有游泳基础的,蛙泳在泳池能连游2-3千米,速度能达到一级金海豚吧,属于业余队伍里还不错的。自由泳能连游50,在会与不会之间。
常识也是有的,救生衣、跟屁虫(漂包)都准备好了。
但有常识是一回事,实践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我下水早了,完全低估了后海的水况,近岸那片区域水草又多又深。下去的一瞬间,人就慌了,好像有千万只手在拉扯你,把你往下拽,就像传说中的水鬼。
表面看,水清且浅,实际上水草很深,根本踩不到底。恐慌心理会让你拼命挣扎,很快就肌肉僵硬陷入力竭状态,会游泳也无济于事,如果不会踩水挣脱你根本就游不起来。
还好在紧急关头一把抓住了身上的漂包,浮起来了。
一定要抓漂包,不要抱漂包,因为紧张的时候你是抱不住漂包的,挣扎之际,体力也耗尽了。只要能在几秒之内快速抓住绳子,慢慢把漂包扯到胸前,人就得救了。
然后我用仰泳打腿的方式离开了水草最深的区域,慢慢游起来了。
我带着漂包还是比较安全的。但是如果没有保护措施,溺水可能就是分分钟的事。
展示一下我的救命恩公:
野泳跟泳池游泳是完全不同的体验,类似于跑步机跑步跟户外跑步的区别。
后海不大,一个小时足以游一个来回。水下世界尽收眼底,海草、贝壳、小虾,时不时还能看到叫不出名字的大鱼,“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人与自然融为一体,那一刻我觉得自己也是一条鱼,好不畅快。
遇到野泳的大爷,我们还会互相打声招呼。
质疑大爷,理解大爷,加入大爷。
但享受野泳乐趣的前提一定是熟悉水性以及有充分的保护措施。
首先,你得会游泳。很多人在这一层面上就已经有严重误解了,他们认知里的“会”,就是能在泳池里扑棱起来不沉底。哪怕姿势乱七八糟,游一趟就得扶着岸或水线歇上半天。
能连游两百米加踩水半分钟以上,才是能保证在泳池淹不死的水平,也是考到深水证的标准。
别杠,达不到就是不会。
别人问我会几种泳姿,我也只敢说自己会蛙泳。达不到,别说野泳了,泳池你都得谨慎,连浅水区对你都是不安全的,具体可以参见我之前这篇:“停车十分钟,回来差点失去了儿子”,浅水区才是真正的“杀人不见血”
其次,会在泳池游泳不代表你能适应开放水域。
泳池里能连游个两千米就算业余王者了,到了开放水域,那就是个入门级。达不到这个体能,别轻易尝试野泳,游到一半体力不支了怎么办?
野泳需要丰富的经验,还要根据水域情况随时调整泳姿,比如在水浑浊的地方最好是抬头蛙,遇到水草特别多的地方,水深还不足一米,我只能用三划一换气的方式潜泳。
以前我还幻想过勇救落水儿童的画面,这次野泳实践后我觉得别说救人了,我自己要是没有漂包没淹死就是万幸了。
开放水域环境太复杂了,没有专业救援经验的人士千万不要轻易尝试在不了解的情况下贸然下水救人。往往人没救上来,自己也搭进去了。
最好的救援方式是向对方递竹竿、扔浮板、漂包等工具。如果都没有,也可以用衣裤做一个临时漂包。
(等我把自由泳和仰泳学会了,打算去学习一下救生员课程)
第三,只要去开放水域游泳,就算你是浪里白条,也要带漂包。
很多漂包还带储物功能,可以把手机和水放里面,特别方便。把它缠在腰间,游泳的时候它就不声不响跟在你后面,没有什么存在感(所以又叫跟屁虫),等你累了需要休息或者遇到紧急情况时,只要抓住绳子把漂包拽到身前就可以。
而且漂包通常采用特别显眼的橙色,水面上一目了然,万一遇到意外,也能极大方便水上救援。
同理,如果你玩桨板或者去海边冲浪,一定一定要穿救生衣。
大圣会三种泳姿,每次长训课三千米打底,上桨板我照样让他规规矩矩穿救生衣。
我是真的不知道那些游泳仅限能扑棱起来就敢不穿救生衣上桨板和海边的人是怎么想的,每年都能刷到一大堆淹死或者差点淹死的。
那些死里逃生的人,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以为”,ta以为风不大,水不深,潮不来……
要我说,你是以为自己命太长。
最后还有几点小tips:
我在泳池游泳基本只穿竞速泳衣,但是野泳尽量穿长款潜水服。一是防晒,二是水草多,很容易划伤皮肤,长款能起到保护作用。
像我买的这套迪卡侬,日常也能穿。但是下水尽量买紧身的,否则到水里容易往下掉(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最好带一件游泳斗篷,浑身湿漉漉上岸容易感冒而且不舒服,斗篷可以迅速吸干水分,而且它的设计特别宽大,可以方便你在里面临时换衣服。
开放水域不提倡做“孤泳者”,最好找个伴,或者去人多的地方,遇到意外方便救援。
关于游泳的文章我已经写过很多了,但是和生命有关的话题,能帮到一个是一个,再多也不嫌多。
不玩水的夏天是不完整的,希望大家都能在安全的情况下尽享玩水之乐。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