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人的内卷焦虑和紧绷感,几乎每个小伙伴都感同身受,即便是出了国,换了个环境读书学习,还是会不断地卷GPA、比实习,不敢松懈丝毫。当看到身边的白人同学从小到大受过最大的挫折无非是“雪融化了踩了一脚泥”,真是忍不住破防了。前段时间,白人中产女性的生活方式火爆全网,“白女浪潮”也成了留学圈追捧的新晋生活方式。
近半年来,很多国内的朋友都来问我,说Sue,你能不能帮我带一个杯子回来,对,就是那个白女杯。我不介意帮朋友带东西回国,我也经常让父母帮我从国内带东西来美国,但是一来二去,我发现大家要的都是那一款杯子,好像我的存在就是个Stanley杯代购。不知道这股风气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不止是杯子,生活里的所有东西,都有了统一的三六九等,小到一个杯子,鼠标,电脑这种日用品,大到房子,车子,各种各样的东西,都有它的爱马仕和平替版,而白女杯似乎就成了水壶界的爱马仕。其实不止是白女杯,就连一日三餐都发展出了一种奇怪的风气,吃沙拉的看不起吃包子的,喝咖啡的看不起喝豆浆的,当然,睡到中午起床美美喝下午茶的则目空一切。鄙视链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物,在经济下行的今天成为了唯一的增长点,经济越差,鄙视链越强。有人问过我说Sue,在美国的华人,是不是个个都像小红书上一样,人手一只白女杯,人均只吃白人饭,天天拍vlog没事干?我笑了笑说当然不是,这种人在干正经事的人眼里很不受待见的。不仅不受待见,而且令人恶心。那些被内容算法推荐到你面前的博主,就像一个个主流价值观下的三好学生,在每周一升国旗前的集会下做演讲。从小到大,我在学校里目睹过无数红花少年,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演讲,这些人的演讲,就像今时今日里社交媒体上的高赞帖子和笔记,只有演,没有讲,而且夹杂着浮夸的高亢语气,造作的肢体语言,莫名其妙的欢欣鼓舞,以及令人尴尬不已的情感输出。我记得小时候,每次看到这种演讲,我都觉得自己头皮发麻,只能敬个少先队礼,挡住我失控的表情。有人说,白人饭和白女杯是小红书的新式种族崇拜的象征,但我想说的是,这种现象又何尝不出现在留学圈外的群体里?今时今日,社交媒体的内容算法已经能够将每一个用户的审美做到规格化和等级化,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鄙视链的长期存在,无论你的兴趣是美食、拍照还是运动,所有的兴趣都能够被划分为三六九等。每一条被算法推荐到你面前的帖子,都具备极高的相似性和统一性。喜欢滑雪的人打开小红书,人人都是滑雪界的优等生,光着膀子扛着雪板配上千字笔记,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男版谷爱凌。研究移民的打开小红书,人人都是绿卡界的三好学生,昨天我老公把我填进485,今天我爸爸就投了500万帮我投资移民,明天找不到出路的你,看了眼婚绿中介所的微信,发出了“在吗”的声音。白人饭和白女杯只是人均三好学生的冰山一角。打开小红书,18岁提BBA是标配,20岁不全款购房没资格发帖,没有top 20毕业证不配一声姐妹,不是福布斯30U30评论区安静如鸡,30岁财富不自由,这辈子基本毁了。无论在英国还是美国,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张口就是老红领巾强调,一如那些当年的三好学生们一样。很多人在留学长则几年短则数月之后,就把微信的定位永久设定在留学所在城市,并精神入籍那个国家。回到国内的星巴克,张口就是“收不收澳币”。大哥,我们收澳币,找钱要冥币不?这种四溢的优越感在社交媒体上也极为常见。打开任何一个社交媒体搜索“留学日常”等关键词,清一色“好喜欢这里的天气/氛围/美食/人”,我想说宝宝你喜欢的不是这里的天气/氛围/美食/人,你只是怀念有钱又没人管的日子。你可以一边自嘲自己是水硕的同时,又庆幸自己有钱花,还不妨碍在哥大门口美美拍毕业照,尽管哥大SPS和北大青鸟的性质无差。爸爸妈妈天天深怕自己宝贝在外面受苦受累受冻,给你打钱从来不说二话。于是你挥霍着银行卡还没捂热的余额,一键买下飞往拉斯维加斯蹦迪的机票。你庆幸自己的统计课老师说中文,天天睡到下午2点约着前晚刚刷到的男嘉宾吃中餐,和中国人交朋友,过着和国内一模一样的日子,就是钱更多的,还能在互联网上吐槽美国的东西有多难吃,甚至还能接点广告发出“纽约中餐天花板”的声音。每到放假就全美环游,昨天还在科罗拉多滑雪,今天就到洛杉矶看落日,明天飞往坎昆穿上比基尼,后天又出现在拉斯维加斯的夜店摇头晃脑,每条状态都要配一条可有可无的“洛杉矶的阳光打在我身上”之类的文案,就算临近考试,也要配一张咖啡加电脑的照片。宝贝,你这不叫留学,更不叫喜欢美国,你只是喜欢有钱没人管,又高高在上的日子。本文系原创发布,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北美学霸君诚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