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产业园区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在努力寻找自救的办法编 | 王小
2024年上半年,企业与高新产业园区的关系,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现在,企业成了更有话语权、选择权的那个。
围绕着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微电子等主题,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园区,承担招商引资、拉动当地产业发展的重任。现在园区留住企业的心更迫切了。
“(园区)房租补贴前120元一平方,补贴后68元一平方,一共补贴3年。”一位生物医药从业者表示。
高新技术企业对园区的服务、周边配套,甚至区域产业链资源,已经习惯了。如果没有更优惠的条件,部分企业会选择期满就搬走,去其他优惠条件更有力度的地方。承载着各地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期待,园区从业者们放低了姿态,努力留住老企业、拉来新企业。
随着市场需求变化,部分园区已经开始寻求转型,以期留住企业。
在产业园区开发早期,园区能解决企业的空间需求即可,本质上是盖房子、收租金,这类景象如今已然消逝。企业会提出更多需求,如园区的产业链是否完善、能否提供投融资支持等。甚至有高新技术企业享受过几年租金红利,和园区运营方提出,帮忙解决融资,否则不会再续租了。
投融资放缓,企业马上捂紧钱包。围绕着这些企业收租金、提供服务的园区,气氛跟着紧张起来。
据产业园区服务机构方升研究调查,专业的生物医药园区一般会比周边园区租金高30%以上,利润空间较大。“我们开始转型了。”一家头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相关负责人说。此前该园区对入驻企业一向是精挑细选,必须是生物医药前沿科技研发企业,或是有技术突破的产业链上游企业,才会得到青睐。现在,“降维了。”上述园区负责人说,只要跟生物搭界的,合成生物学、医美、保健品、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甚至跟生物药没有直接关系的电子元器件,园区招商团队都开始主动接触。消费类产品的标签一旦贴上,就很难甩掉。毕竟,这家园区原本的目标是,“让最好的创新药在这里产生”。上述园区负责人表示,已做好准备,撑过去,再重塑品牌。为企业争取各类补贴,是产业园区吸引企业入住的重要手段。成都市温江区正在建设“成都医学城”,该区于2024年5月发布了促进医药健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对新引进的公共服务平台,可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支持;对新药、器械、特医保健食品,也有不同额度补贴。上述园区负责人证实,园区间针对创新药械项目的补贴,竞争日益激烈,“比如一个在研项目进入临床,一家园区提出给300万元,另外一家可能会涨到600万元,第三家又涨成800万元。”生物医药行业整体对融资较为依赖,初创企业亏损多、造血能力尚不足。IT桔子统计显示,生物制药行业的投融资数额2021年达到顶峰,该年度共621起投融资,投资金额达1107.72亿元。而自2022年到2024年5月20日,生物制药行业融资事件发生170起,投资金额为173.32亿元。因而,“融到资”,成为所有初创企业和它们所在的园区最大的目标之一新投入市场的产业园区,在想办法避开前辈们踩过的坑。一个成立于2019年的医药研发制造产业园从业者说,由于投入市场时间较晚,加之期间遇新冠疫情,该园区内很多企业目前入驻还没有满三年。
不过,该园区的招商部门跟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有防止三年期满后企业离开园区的一些对赌条件。上述产业园从业者透露,在对赌协议里会约定,要求企业将减免的租金返还,一般而言不涉及企业股权。
一些老牌园区运营方遇到过企业退租、迁走,办法是扣违约金。据华安张江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披露,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上海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里的张润大厦,遭遇了大租户的提前退租。退租的企业是哲库科技,由于其提前退租,张润置业没收了哲库科技的租赁保证金约1039.8万元作为违约金。哲库科技曾是是张润大厦的重要承租方之一,租赁面积占比达到46%。2022年,哲库科技支付的租金占张润大厦整体同期现金流总额的30.98%。
根据五大行相关统计,预计未来2024年、2025年,张江区域拟入市办公研发类项目将超过100万平方米,将一定程度上带动区域产业园的竞争升级。入驻的企业选择空间更大,部分企业开始寻求降低租赁成本的机会,对于各大园区的未来运营将带来一定挑战。
2023年度,张江版块的整体空置率为15.5%,较2022年同期有所上升,但仍低于全市平均空置率水平。这是来自戴德梁行研究部的数据,张江板块内园区整体运营表现,体现了较强的竞争力。
截至2024年3月末,张润大厦项目的出租率为81.37%,这已经大幅高于2023年12月末的63.31%。
不过,多地园区都有了生存危机意识。建信中关村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2023年报显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北京全市产业园空置率同比上升至21.6%,平均租金下滑。
建信中关村产业园封闭式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报告显示,周边园区出现明显的降租金抢客户趋势,“区域内部分项目采用低价竞争策略,以维持出租率,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区域租金水平。”
低价策略确实可以吸引一些企业入驻。园区之间卷起来了。“外省市挖好企业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一位一线城市头部园区的从业者说,比如低价,已经成为常规手段,补贴、3年免租等,对企业诱惑很大。
园区不应做成“地产项目”
目前,地方政府对生物医药园区的审批,也在逐渐收紧。随着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园区已经多如牛毛。2023年全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总数约2700多个,各类产业园区数量8万多个,大企业园区10万多个,孵化器、旧改、小微型园区约150万个。上述一线城市头部园区的从业者,将目前园区面临的压力形容为来自“外部的定向爆破”。因为地方政府现在会和专业资本深度合作,进行专业招商、定向投资,好企业不像之前那样不透明或者各地政府不熟悉。深圳光明科技园所在的光明区,是一个集合众多原始创新和科学研究的年轻新区。截至 2023年年底,光明加速器二期项目所在地光明区招商局智慧城(光明科技园),出租率达到 97%,较上季度末提升6个百分点。光明科技园运营负责人付小龙表示,2023年四季度期间,产业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找客户”,以提升租金率。例如, 与光明区政府的招商引资冲刺合作,通过政策吸引新租户落地,以及激励老客户“以老带新”等。 同时,该地也有不少出于降低成本考虑,从其他地方搬迁过来的新租户。 部分产业园捉襟见肘,问题也在于只形成了一个初级的规模效应,园区内产业细分领域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协作,覆盖生物医药细分产业链散、大而全,缺乏特色,导致难以出现更好的产业促进效果。研究者刘婷婷在《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招商运营策略分析》中直言,部分园区最终成为了靠资产销售、空间租金和政府补贴生存的“类地产项目”,经营现状与定位严重不符。涉及到拿地、建设,园区脱离不开房地产属性,但不应该是由房地产驱动的。“现在有很多生物医药园区,最后要把创新搞成房地产。”一位长期从事医药行业人士分析,药物创新,原本应该是一个轻资产的产业,企业拿到融资以后,理应尽量投入到研发当中,而不是大手笔投入固定资产。创新药企在参加行业会议时,也乐于介绍企业规模之大,已具备若干条生产线、占地面积若干平方米,配备了多种先进仪器。但实际上,在上述医药行业人士看来,制药业没有逃开房地产的思路。创新药企买房置地、建厂房,为了避险考虑,动产变成了不动产。从全球看,生物医药、微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早期或脱胎于高校,或依托于当地优势企业的带动。如美国硅谷依托于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高校,鼓励以商业为导向的课题研究,支持师生创业成果向企业转移,形成了微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材料、生物医学等产业集群。波士顿地区作为生物产业集聚区,吸纳了从事新药研发和生产、医疗健康产品、医疗器械和设备的企业。同时,该地有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等高校,以及麻省总医院、新英格兰医学中心等临床医学资源,加之活跃在本地的生命科学、分子生物学、新材料和化学实验室,能与制药企业巨头、初创公司联动。在以色列,以数字健康、医疗设备、生物技术和药物治疗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最早则是出于本地企业的带动。20世纪中后期,作为欧洲移民创建的众多小型药物公司之一,梯瓦(Teva)制药通过合并收购,占据仿制药领域的龙头位置,也为以色列制药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此后,本土制药企业开始进行密集的创新研发活动,并在欧美进行大量并购,推动以色列相关产业发展。随着中国的生物医药园区扩张,伴生政策、投资的支持,过去几年药物创新亦取得了进步。2024年2月,艾昆纬人类数据科学研究所 (IQVIA Institute for Human Data Science) 一份年度趋势报告显示,从2018年至2023年的五年间,中国的增长尤为突出,以192种新型活性物质的上市量,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的267种。与上一个五年期(2014年-2018年)相比,中国的增幅很大,显示出医药产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以及对国内外市场的积极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