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BBC的一个报道,觉得很值得深思,和大家分享一下。
韩国有一群父母自愿把自己关进“监狱”,体验关禁闭的生活。而这样的监狱却有一个和字面意思完全相反的名字:幸福工厂。在这些仅有5平方米的牢房里,这些父母不被允许使用电话或电脑,只有光秃秃的墙壁。唯一可以和外界联系的通道就是一个用来投食的小窗口,他们也不与人交流。只不过住在这里的不是囚犯,而是一群可怜的父母。这些“作茧自缚”的人并不是为了猎奇,而是有不得已的原因。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一个完全与社会脱节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完全脱离了社会,他们来这里是为了亲自体验一下孩子的生活状态:与世隔绝的感受。这些父母口中脱离了社会的孩子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叫做Hikikomori,家里蹲。宅家、不上学、不工作、不与外界接触、性格内向、不合群、沉迷动漫和游戏……被打上这些标签的年轻人有个共同的名字——“蛰居族”。在9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第一波“蛰居族”,到了现在,他们依然在依赖着年迈父母的养老金生活,也就是所谓的啃老。而一味地被子女索取,也会导致老人陷入贫困和抑郁当中,最后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其实在日韩都有这种现象很普遍,在日本叫8050家庭,80岁的父母用退休金养50岁孩子。进幸福工厂体验自闭的父母,有一个参加者的孩子已经在足不出户10几年了。这个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整天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不出门,拒绝交流拒绝沟通,也拒绝看心理医生。这个孩子就这样在家里蹲,一蹲就是好几年。
这位妈妈这样说:“我不想让我儿子同学的父母看到我,问我关于他的事。我看到孩子们开开心心去上学。看着他们,就忍不住流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能像他们一样呢?”某个晚上,这位妈妈看着儿子入睡时,举着刀站在他的床边,思考着杀了儿子然后自杀。这位妈妈既羞愧又绝望,觉得自己养了一个毫无用处的人。韩国心理学教授表示,东亚文化里的“集体主义社会”中,人们往往不认可偏离标准化生活方式的人。每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目标,他们必须拼了命地达成要求,一旦生活偏离了正规,他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产生挫败感和羞耻感。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成就即是父母的成功,这种观点导致整个家庭陷入孤立的泥潭。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挣扎是教育的失败,从而产生内疚感。50岁的金女士是幸福工厂的另外一个参加者,她儿子因为没有考上目标大学,已经把自己关在卧室里三年了。但直到她来幸福工厂体验之后,她才真正理解了困住儿子的“情感监狱”。“当初我很痛苦,因为我一直不知道我做错了什么,如今我终于发现了一些东西。”还有一位参加者是朴女士,她来这是为了她26岁的儿子,他在7年前就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体验过幸福工厂后,朴女士表示,如今她仍然难以与儿子沟通,但她已经开始逐渐理解他的感受了:“我意识到,接受孩子的生活很重要,不要强迫他按照特定的方式生活。”不过对于这个幸福工厂,大家也有不同的声音:
@不会飞的BEN鸟
“我觉得这样的家长很了不起,一把年纪了,依然愿意抛开很多社会上的成见还有作为家长的辈分去理解自己的儿女”
@Hqin
蛰居孩子的行为有一部分是社会的原因,有一部分是父母家庭的原因,但是我认为也有些自己的原因。自己应该勇于面对 、挑战社会上隐性和显性压迫,有自己的思想,但这确实很难。父母再怎么体会孩子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只有孩子自己内心真正觉醒和解脱才是出路。
@春秋
要理解子女,应该要出社会,像年轻人一样挣扎
@珍珠
但是那个朴女士的儿子蛰居在家是有电脑和手机的呀,天天沉迷于游戏的人不值得同情,这么大了还要爸爸妈妈受这种罪去理解他们?自己把自己隔离出病态不肯接触外界,还要啃老,还要父母去理解他们,父母是欠了他们多少?
@Joyce
很好治啊,没收电脑和手机,断网,一下子就好了
@个人安好
怎么说呢,蛰居族和这个幸福工厂还是不一样的,幸福工厂里啥都没有只能对墙发呆,但是蛰居族虽然把自己关在房间,但是可以上网接触外界信息,并且蛰居族们都会有一个情感寄托,不管是游戏也好、追星也罢(包括但不限于地下偶像、二次元角色等等),把蛰居族的网断了才会和这个幸福工厂差不多。当然,断蛰居族的网导致的后果也不会是让他们走出来继续接受社会,只会让他们暴躁而已。
ref: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2x0le06kn7o